广播节目主持人声音沉浸的作用及其实现

2018-02-23 00:16
新闻传播 2018年23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广播主持人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徐州 221009)

近两年,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及特殊的穿戴设备,电视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已经可以为受众打造一个“身临其境”般的新闻现场,在这一新的传播模式下受众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获得了不一样的传播体验。有的学者把这一传播方式定义为“沉浸式传播”,它的快速发展值得我们关注。相比电视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广播媒体在以影像画面构建新的传播方式上确实存在先天劣势。但笔者也注意到,虽然沉浸式传播更适合于电视媒体或者网络媒体,但广播媒体依然可以利用声音传播的优势达到沉浸式传播的效果。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声音沉浸”要比“视觉沉浸”更加深入受众内心。因此,广播媒体要进一步凸显其“声音媒体”的特质与属性,充分发挥声音的作用,努力让受众沉浸在特定的场景中,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他们对于声音的掌控与使用,不仅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并成为他们及其广播媒体的身份标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与受众的情感联系,使受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不自觉地沉浸在某种场景中。可以说,声音是广播媒体实现沉浸式传播的重要手段,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沉浸”作用及其实现更不容忽视。

一、广播节目主持人声音沉浸的作用分析

作为目前唯一的“非视觉”传播媒体,广播媒体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传播的,这也是广播媒体的重要属性。而声音具有与生俱来的沉浸优势,也就是说受众仅仅通过听觉器官接收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沉浸空间”,这也恰恰是广播媒体的传播魅力所在。好的声音更能够提升这种沉浸效果,增强受众对广播媒体的认可度,而它的形成关键取决于广播节目主持人。总体来说,主持人声音沉浸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音可以引起受众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营造出某种沉浸空间

应该看到,广播媒体既有“视觉沉浸”的现实短板,也有“声音沉浸”的先天优势,这种先天优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声音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现在受众选择收听广播节目,其接收终端已经不再局限于收音机,在网络比较发达的当下,任何移动终端都可以用来收听广播节目,便携性、可移动性的特点大大扩展了受众接收信息的范围空间。受众在获取较为便捷的收听渠道的同时,也使得收听广播这一行为具有较高的私密性,是一种在相对封闭或自我空间内的具有私人化特征的信息接收与传播活动。当主持人富有艺术美感和独特韵味的声音通过电波或者网络缓缓流入受众耳朵的时候,他们在头脑中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更易于沉浸在由声音营造的特定场景中。因此,比起视觉传播,声音传播有时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听到任何一个方向、任何距离以外传来的声音……而眼睛却是有限的、定向的,在任何时刻都被局限在远远小于听觉世界的一半的范围以内。耳朵是包罗万象的,对无限范围内产生的任何声音都始终是敏感的……声音的基本特征是……它充满空间。”[1]这种沉浸虽然不似“视觉沉浸”有强烈而直接的画面感及多种感官刺激,但“声音沉浸”更强调的是“由耳入心”的心理沉浸状态,特别是以声音传播信息时造成的“视觉形象”的缺失,受众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对声音信息进行组合、拼接和联想,并呈现出一个连续不断的想象过程。再加上受到个体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受众在头脑中的想象也极不相同,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印记。总之,声音传播同样可以产生沉浸效果,并且在实际传播过程中这种效果因为融入了自由、独特的想象而更加突出。

(二)声音拉近了主持人与受众的情感距离,是广播媒体进行沉浸式传播的“催化剂”

沉浸式传播的核心要素在于沉浸,即受众全身心投入传播过程的程度及心理状态。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声音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表达情感的载体,优秀的主持人都重视在节目中融注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有情感的声音才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也才能从心理上打动受众。受众在收听广播节目时,对主持人的喜爱首先就是源于对其声音的认可,它既包括主持人的音质、音色、语音等客观因素,也包括主持人的内涵、修养、情感等主观因素,从长远来看,主观因素在维系受众与主持人的情感关系上发挥的作用更大。好的声音是广播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的代表,它提升了受众对主持人的好感度,拉近了和主持人的情感距离,进而就会自觉地接受主持人传递出的信息,并主动参与到和主持人的互动中去,对广播节目的线上及线下活动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呈现出了良好的沉浸状态。可见,好的声音是广播媒体从“以声传情”到“以情动人”转变的催化剂,受众在主持人声音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沉浸在节目所营造的某种氛围或者场景之中,并且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注意力几乎完全被吸引和占据,广播媒体的沉浸式传播得以实现。

(三)声音是广播媒体重要的身份标签,它强化了受众对广播媒体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这是广播媒体进行沉浸式传播的必要前提

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其核心传播手段与要素的接受和认同。广播媒体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单纯依靠声音进行传播的形式就成为它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标志。声音“过耳即忘”,留存时间极短,对受众的感官冲击力也不如视觉媒体强烈,但正因为如此,声音传播给受众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广播媒体把受众的眼睛从海量繁杂的视觉信息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比较自由、随意、轻松的传播环境。我们不难想象,受众一旦闭上眼睛几乎无法从其他媒体获取信息,而唯独广播媒体可以做到,这是广播媒体“伴随性”特征的体现,也是声音传播的先天优势,这在视觉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在这种比较放松的传播环境中,受众的眼睛、双手甚至大脑都得以暂时“休息”,收听广播节目更像是与一位默契的老朋友倾心交流,主持人的声音由耳入心,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声音是广播媒体的身份标签,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属性,声音传播的优势培养了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并增强了受众对广播媒体的黏性,受众在接收声音信息与服务的同时,也是对广播媒体的认可与信赖。这种媒体与受众之间良性的信任与互动关系正是广播媒体展开沉浸式传播的必要前提。

二、广播节目主持人声音沉浸的实现路径

声音是广播媒体与沉浸式传播的契合点,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声音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是当下广播媒体转型之路上的重要课题。其实传统媒体转型包括各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以及对受众的占有率问题。沉浸式传播为广播媒体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发展方向,即利用声音传播的优势营造与受众息息相关的沉浸场景,从而提升广播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在声音沉浸的过程中,广播节目主持人对声音的使用和驾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沉浸式传播的效果,其声音沉浸的实现路径主要有:

(一)凝聚声音的外在表现力与内在感染力,打造动听、动人的声音

声音是广播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的集中反映,好的声音不仅可以吸引受众,还能给受众带来艺术般的愉悦享受。广播媒体要实现沉浸式传播,就需要主持人从听觉感官到内心感知两方面着力打造动听、动人的声音。从声音的外在因素来看,它包括主持人的音质音色、吐字发音、气息停顿等,这也是主持人最为基本而重要的专业能力,需要长期训练和保持。受众选择收听广播节目,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主持人声音的这些外在因素,它们决定着广播节目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成功吸引受众。因此,动听的声音首先是外在表现力极强的声音,音色纯正、发音清晰、吐字规范、语言流畅、表达自如等等都是构成主持人声音外在美的重要元素。从声音的内在因素来看,它折射出主持人的学识才华、品格素养、情绪情感、性格心理等,可以说是声音的精神与灵魂。受众收听广播节目,最初有可能是被主持人声音的外在美所吸引,但最终影响受众选择广播媒体的还是主持人声音的内在美。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人格魅力、专业品行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都会渗透到他的声音中并为受众所感知,从内心深处感染受众的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引导作用。由此可见,打造动听、动人的声音需要主持人内外兼修,既注重声音的“动听”——加强对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又要重视声音的“动人”——不断地学习、从多方面充实丰盈自己,真正做到把声音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体现声音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凭借动听、动人的声音使受众由耳入心地沉浸在广播媒体的传播环境中,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二)凸显广播媒体的生活化与服务化特征,打造亲切、实用的声音

广播媒体是生活化与服务化特征较为突出的媒体,这一方面源于广播媒体的地域性,另一方面也是广播媒体“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的逐步转变。广播节目主持人要紧随广播媒体的这些特性,努力与受众真实的日常生活建立自然而密切的联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以亲切、实用的声音增强受众对广播媒体的好感及依赖程度,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广播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参与诸多的线上及线下活动,真正的沉浸式传播由此形成。笔者认为,广播节目主持人打造亲切、实用的声音,是与广播媒体生活化、服务化的特性及要求相吻合的。首先,广播媒体要达到沉浸式传播的效果,需要借助多种渠道把广播内容融注到受众的现实生活中,在各节目板块的安排上也尽量把天气、交通、美食、旅游等生活资讯穿插进去,那么在表达时主持人的声音要体现出亲切自然的特点,以便拉近和受众的距离,并使得这种生活般的传播场景更加真实。其次,广播媒体还要围绕服务理念把线上及线下活动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促使受众融入广播媒体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一些线下体验式活动,可以看作是广播媒体品牌优势的延伸,不仅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多种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广播媒体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广播节目主持人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需要明确服务意识、坚持服务理念,踏实稳重,不着空言,把声音的实用性特征与受众的现实需求及传播体验结合起来。

(三)注重广播媒体的社交功能和场景化传播,打造互动、真实的声音

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一直比较重视与受众的沟通和交流,其形式也随着传播手段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与创新。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当多数受众群体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社交媒体时,广播媒体也要认真思考如何培养社交媒体思维、如何寻求与新兴媒体的结合点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交功能。目前,广播节目主持人多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主持人把一部分目标受众群体聚集在社交平台上,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围绕某一个话题发表意见、进行互动交流,此时主持人对其节目的驾驭应紧扣“社交”这一传播特征,着力打造互动的声音以体现出引导性与激励性的倾向,受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和交流的欲望被激发出来,由此沉浸在听觉传播环境中的程度也得以提高。此外,场景化传播也是广播媒体实现沉浸式传播的渠道之一,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建立在场景构建基础上的传播形式。广播媒体通过声音构建出不同的传播场景,它不仅包括受众在收听广播节目时营造出的传播氛围,也包括广播媒体在开展诸多线下活动时的传播环境,而受众在声音的引导与影响下更易于沉浸在这些或想象或真实的场景中。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场景”意识,突出声音的真实感以加强其对构建逼真场景的重要作用。

结语

沉浸式传播让广播媒体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坚持与彰显声音传播的优势,利用声音达到的听觉沉浸效果往往比视觉沉浸更加打动人心。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与发挥声音沉浸的作用,是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认真思考的实践课题。声音不仅是广播媒体的身份标签,也代表着主持人的媒介形象,更是受众选择广播媒体的核心依据,广播节目主持人要把声音形象的塑造与广播媒体的传播特性结合起来,用动听、动人的声音感染受众,用亲切、实用的声音服务受众,用互动、真实的声音拉近受众,把声音作为渠道和手段,为广播媒体实现沉浸式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果并扩大媒介影响力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广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