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番茄大行距高密度栽培试验研究

2018-02-23 17:25田兴武,马丽,高艳明,李建设,杨常新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行距日光温室显著性

田兴武,马丽,高艳明,李建设,杨常新

【摘要】为了优化番茄品质,增强番茄长势,提高番茄产量,确定宁夏日光温室番茄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此进行了大行距高密度的试验研究。该试验栽培行距设定为120 cm,定植密度设定为2000、2500、3000株/667 m2(对应的株距分别为28、22、19 cm);通过测定‘929粉果的生理指标、光合指标、品质、产量来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29粉果在2500株/667m2定植密度下的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光合指标、产量及经济效益,都明显高于其他定植密度。

设施番茄栽培与露地番茄栽培相比,上市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近些年宁夏设施番茄栽培发展迅速,且规模较大,每年4月中旬番茄上市量相对较少,当地番茄上市量更少,且价格比较高[1]。而5、6月份是宁夏早熟番茄集中上市季节,因供应量多而导致番茄价廉。鉴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开始研究如何缩短温室番茄的生育期,目的是将温室番茄采收高峰期集中在4月份左右,因为这个时期番茄量少而价格高[2]。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通过试验以期能发现增强番茄长势,改善番茄品质,提高番茄光合作用,提高番茄产量的最佳栽培模式,从而解决宁夏日光温室番茄市场面临的棘手问题[3-6]。

试验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新坪产业园区日光温室。试验温室建造结构为钢架结构,长72 m,跨度7.5 m,占地面积为540 m2,种植小区面积为15.6 m2,后墙为土打墙。

试验品种

选用‘929粉果,这种品种为无限生长型,中熟,硬质粉红果,耐弱光、耐寒、耐储藏。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番茄花叶病毒病、枯萎病、黄萎病。适宜秋延迟、越夏及早春保护地及露地栽培[7](种子来源为美国亚当斯种子公司,宁夏巨丰种苗公司经销)。

试验设计

前期栽培试验证实,120 cm大行距较常规栽培优越,并且可以缩短番茄的生育期。该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3年12月29日进行播种育苗,2月2日定植。栽培行距設定为120 cm,定植密度设为3个处理,试验1组处理为2000株/667 m2,试验2组处理为2500株/667 m2、试验3组处理为3000株/667 m2(对应株距分别为28、22、19 cm)。

试验方法

进行试验测定时,选取不同处理的番茄5株挂牌标记,每间隔12天对挂牌标记的番茄进行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绿素测定,每次测定时每个指标采集3组数据。选取晴朗无风的一天进行光合测定,在3穗果时采样进行品质测定,在采摘时选定3个小区进行产量测定。

结果与分析

定植密度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番茄开花时期到坐果时期其株高变化顺序为试验2组>试验1组>试验3组,坐果期到采收期番茄株高虽然变化较缓慢,且试验2组密度下的番茄株高是最高的,其次是试验1组,番茄株高最低的是试验3组。

定植密度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图2表明从开花期到坐果前期试验1组番茄茎粗最粗,其次是试验2组,最差的是试验3组;坐果后期到采收期其茎粗大小顺序为试验2组>试验1组>试验3组。

定植密度对番茄叶面积的影响

由图3可知,番茄从开花期到采收期,试验2组番茄叶片面积最大,其次是试验1组番茄叶面积较大,试验3组番茄叶面积最小。

定植密度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盛果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一天(2013年5月15日),选取各定植密度下番茄中部具有代表性的3片小功能叶(被选测的叶片方向一致,受光均匀),采用光合仪GFS-3000进行光合测定,测定的主要指标有光合速率日变化、胞间CO2浓度、叶片蒸腾速率。选取9:00与11:00的光合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从表1可知,11:00的光合指标值均高于9:00的光合指标值。试验3组9:00的叶片光合速率最高,试验1组的光合速率次之,试验2组的光合速率最差。试验1组和试验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都与试验2组光合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此时的胞间CO2浓度的大小顺序为试验2组>试验1组>试验3组,并且试验1组与试验2组胞间CO2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都与试验3组胞间CO2浓度有极显著性差异。3种定植密度叶片蒸腾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11:00试验1组的光合速率最高,试验2组的光合速率次之,试验3组的光合速率最低;同时试验1组的光合速率与其他两种定植密度的光合速率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此时的胞间CO2浓度的大小顺序为试验1组>试验3组>试验2组,且试验1组与试验2组、试验3组胞间CO2浓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而试验2组与试验3组胞间CO2浓度无显著性差异;3种定植密度叶片蒸腾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定植密度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番茄果实营养价值的高低决定其品质的好坏,而番茄果实品质鉴定的指标主要有维生素、可溶性糖、有机酸、固形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8-9]。

表2表明,试验2组‘929粉果果实中VC的含量最高,且与试验1组、试验3组果实中V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1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最高,与试验2和试验3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试验2组和试验3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1组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他两种定植密度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接近且无显著性差异。试验3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试验3组,且3组试验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番茄产量和产值分析

番茄的总产量决定着其经济效益的好坏,而番茄的小区产量也决定着其总产量的高低。所以大行距高密度试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分析各个处理下番茄产量的高低,以期发现适合宁夏日光温室番茄栽培发展的最佳模式。

由表3可知,试验2组‘929粉果的单果重、小区产量、每667 m2下的产量及产值都高于其他2组。且试验2组‘929粉果单果重与试验1组番茄单果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试验1组与试验3组‘929粉果单果重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2组‘929粉果小区产量与其他2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试验1组、试验3组‘929粉果小区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各定植密度对‘929粉果每667 m2产量的影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且试验2组‘929粉果每667 m2的产量分别高出试验1组、试验3组的产量857.98、481.72 kg/667 m2;产值分别高出试验1组、试验3组的产值1715.96、963.44元/667 m2。

讨论与结论

近几年设施番茄栽培已经成了中国番茄栽培的主要发展模式,虽然很多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温室结构及保温材料,增大番茄定植密度等方式大大提高了设施番茄的产量、经济效益、品质;但设施番茄栽培依然存在着一些发展障碍问题,如高密度番茄栽培透光性不好、高温高湿、通风不好、甚至果实品质和产量有所下降等问题。基于宁夏设施番茄栽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该试验尝试在常规番茄栽培(栽培行距75 cm)的基础上将其栽培行距增加到120 cm,并设定不同定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行距高密度栽培可以提高設施番茄的光合作用,克服设施番茄栽培的透光和通风不良等情况,提高番茄产量,增加其经济效益;且120 cm栽培行距,试验2组定植密度下番茄长势、光合作用、产量和经济效益都较其他定植密度高。所以适度增加设施番茄的栽培行距,设定一定的定植密度不但可以提高番茄的长势、增强其光合作用、改善番茄品质,而且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产值,这有助于解决目前宁夏日光温室种植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设施番茄栽培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文甲,李建设,高艳明,等.宁夏日光温室番茄高密度早熟栽 培研究[J].北方园艺,2010(2):62-64.

[2] 吾建祥,程林润,周小军.高密度栽培对大棚冬春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38.

[3] 王学梅,崔静英,于蓉,等.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10(2):64-66.

[4] 张高增.番茄高密度1穗果栽培对早春番茄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5(5):47-48.

[5] 吾建祥,朱璞.早春番茄中棚高密度和再生栽培技术试验初报[J].上海蔬菜,2008(2):30-31.

[6] 吾建祥,程林润,周小军.高密度栽培对大棚冬春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38-539.

[7] 高俊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8] 邹琦.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9] 霍建勇,刘静,冯辉.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5(2):34-36.

*项目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设施蔬菜现代节水高效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2013GB2G300494)。

作者简介:田兴武(1987-),男,宁夏吴忠人,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设施蔬菜栽培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李建设(1963-),男,河北藁城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方面研究工作。

[引用信息]田兴武,马丽,高艳明,等.日光温室番茄大行距高密度栽培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1):75-78.

猜你喜欢
行距日光温室显著性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如何修改Word的默认字体和行距
山东省探索开展日光温室补贴试点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渭北旱塬东部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字距与行距:学术期刊版式编排中的细节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