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2018-02-24 00:05何昭玉
新课程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环节教学方法

□何昭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由此可见,现代幼儿园艺术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简单地教授幼儿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支舞、会画几幅画,而是转变为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艺术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转变决定了幼儿园艺术活动教学方法运用策略的转变,尤其是音乐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由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年龄以及心理发展决定了教师对音乐教学方法运用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必须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经过不断地探索、反思和研究,笔者发现:在音乐活动中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对3~6岁幼儿的音乐学习是适宜而有效的。很多教师也喜欢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然而,实施的效果容易受到执教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理论知识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那么,在音乐活动中应该如何有效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提升音乐活动的教学效果,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素质的良好发展呢?在上学年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湖北大学幼儿园 (以下简称 “我园”)组织开展了 “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系列教研活动,本着在实践、观摩、研讨中提升教师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水平和能力的目的,我们特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方法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同时总结出了有效的相关经验,推进幼儿音乐素质和能力的良好发展。

一、音乐活动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1.提升音乐活动的教学效果。运用游戏化方法开展音乐教学既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又是由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决定的。现阶段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而游戏化教学方法完全符合儿童爱游戏的本性,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掌握音乐教学的运用技巧,凸显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教育效果。

2.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对于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然而,由于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环境、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同一个音乐教学活动中会表现出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又会导致部分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因自身的表现达不到教师的预期,而逐渐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甚至出现躲避和退却等消极学习行为。音乐教学中游戏化方法的运用,可以说是顺应了幼儿心理和学习的需求。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方法能为幼儿个体提供主动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同伴、老师等进行多维互动,弱化因个体差异给幼儿带来的学习困难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幼儿,让幼儿通过游戏中的动手、动脑、动口等,积极地探索学习新知,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

3.避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现阶段,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要避免小学化倾向。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幼儿园的教学是以活动化、游戏化为主,教学活动中有游戏的成分,而不只是教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 “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力和创造的萌芽。”可见,在音乐活动中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是幼儿阶段学习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可以使幼儿个体在游戏化教学中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情绪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将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最终获得相关素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音乐活动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园现阶段的教师队伍中,大都是从业三年以下的年轻教师,五年以上的教师人数不到8人。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水平、能力差异较大,因此,笔者选择以访谈以及教学案例的方式,分析教师音乐教学活动中游戏化方法的运用情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概念混淆:对游戏和教学游戏化辨识不清。以活动过程为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将游戏和教学游戏化混为一谈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游戏化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多玩游戏。而用游戏替代教学的想法和做法,必然导致在理论上对游戏的界定出现泛化甚至异化,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现象。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反复地玩游戏,对教学游戏是为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服务的特性辨识不清;在音乐游戏中反复地练习音乐技能,对游戏的本质特性辨识不清。这样的行为导致活动的最后效果是:游戏不像游戏,教学不是教学。因教师概念混淆的原因,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2.生搬硬套:忽视教学游戏化的适宜性。以导入环节为例,教师经常忽视导入活动的游戏化设计,觉得导入活动不重要,随便找个内容就可以了,并不认为导入活动对整个教学活动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只要能和激发幼儿兴趣联系起来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案例观察中我发现:教师在运用教学游戏化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喜欢生搬硬套一些自己会的小游戏,不去辩证思考活动的内容是否适宜,缺乏对教学游戏适宜性的思考和反思。最后导致导入环节的组织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要么直接进入活动主题不管不顾游戏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么为了突出游戏化的观念而乱入游戏,这就偏离了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本质。

3.缺乏互动:轻视教学游戏化的实效性。以评价环节为例,由于我园年轻教师众多,他们的教育经验薄弱,教育技能不足,他们对音乐活动的教学效果认知仍停留在 “学知识,练技能”上,对于评价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忽视评价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是下意识地走上 “教师传授,幼儿接受”的老路,对于评价总会一带而过,导致音乐活动中师幼、幼幼的互动机会和时间很少,更有甚者认为教师只言片语的评价就是互动,很少看到教师用心地将游戏化教学方法运用到评价环节中来提升师幼、幼幼的互动率。

三、音乐活动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策略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 “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由此可见,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音乐教育是一种符合幼儿成长特性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保证音乐活动的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大班音乐活动 “采蘑菇”为例,梳理出三种有效的运用策略,借以帮助教师提升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方法运用的能力,实现促进幼儿音乐素质、能力良好发展的目的。

策略一:导入环节 “游戏化+童趣化”,强化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能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由于音乐活动的特性,导入活动必然要与后续的活动环节内容相关联,才能让整个音乐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因此,音乐活动中导入选材与后续展开环节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有效运用游戏化方法的根本。同时,幼儿 “泛灵心理”的特点也对导入活动设计提出了童趣化的需求。因此,重视音乐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选材,做好导入环节的设计,是实现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基础。

例如,在音乐活动 “采蘑菇”的导入环节中,笔者依据幼儿 “泛灵”的心理特点,创设了教学活动中的童话角色——小兔,并准备了菜园的情境,然后设置任务:帮助小兔采蘑菇,导入活动,以此为引,将富有游戏化、童趣化的教学方法延续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策略二:活动过程 “游戏化+情节化”,强化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在幼儿音乐兴趣发展经历的 “有趣” “乐趣”“志趣”三个阶段中,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设计充满趣味,才能吸引幼儿边玩边学,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可见,在幼儿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将学习和游戏相结合,使活动过程游戏化、情节化,是提升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例1.我来做 你来猜。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在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情节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 “采蘑菇”活动中,笔者设计游戏化的情节:我来做 你来猜。利用小朋友帮助小兔采蘑菇遇到困难这一情节,将复习节奏融入教师的韵律动作中,启发幼儿根据教师的韵律动作,猜测并拍出相应的节奏,为探索乐曲的节奏做准备,凸显活动的重点。

例2.身体乐器。根据幼儿好奇、好模仿的特点,在 “采蘑菇”活动中,笔者设计了游戏化的情节:身体乐器。利用帮助小兔寻蘑菇、采蘑菇、数蘑菇的情节,在乐曲 《拔根芦柴花》的伴奏下,启发幼儿合着拍子即兴探索符合乐曲节拍的身势节奏,推进活动重点环节。

策略三:评价环节 “游戏化+个性化”,强化互动的实效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师幼、幼幼的互动已有明确的目标和建议: “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幼儿)、“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 “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教师)。同时,我国早期教育专家冯德全也说过, “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可见,音乐教学活动的评价环节同样有必要运用游戏化的方法结合个性化设计,借以强化师幼、幼幼互动的实效性,这是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点睛之笔。

例3.终极PK。在 “采蘑菇”活动中,笔者根据本次活动中游戏化方法的运用,结合整个活动的童趣性、情节性特点,在活动的评价环节设计了游戏化的个性环节——终极PK,充分运用小组PK、个人PK,语言评价、投送蘑菇的方式,让幼幼、师幼之间通过“看、说、学、做”等多通道体验进行互动强化。同时,还将游戏化+个性化的策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动态地呈现评价环节的互动,促进了幼儿评价能力的发展,提升了音乐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实效性。

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音乐教学游戏化方法的运用策略之探索,我们还需要更深入、持续地进行研究,逐步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新经验,从而更好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1]朱家雄.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刍议[J].幼教园地,1998,(3).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问题:游戏与教学的关系[J].幼儿教育导读,2014,(5).

[3]黄莉莉.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环节教学方法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