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高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策略探讨

2018-02-24 00:05卢秀梅
新课程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表现力表演者古筝

□卢秀梅

古筝是我国传统弹奏乐器中的一种,其中蕴含的音乐文化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对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现今音乐课堂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乐器。但是,部分教师在利用古筝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常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而一味地讲解乐器弹奏等技术层面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理念和表现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过于浅显是促使古筝韵味无法得以真正表现的主要原因,使高中阶段学生在古筝弹奏上空有华丽的技巧而缺乏精气神,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古筝教学的初衷,间接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提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来开展古筝教学,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同时彰显出古筝韵味,培养学生乐器学习情感。

一、音乐表现力的具体含义

所谓的音乐表现力,实际上就是在演奏的过程中,表演者对所演奏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否能够综合把握的能力。简单而言,就是表演者除了能够正确弹出所有的音符,让音乐传送到听众耳朵之外,还需要为听众甚至是表演者自身带来美感、情感以及情调等体验。

换言之,古筝的弹奏并不只是单纯地弹出声音,更重要的是在声音之外,听众能够感受到古筝音乐的语言、形象、趣味、韵味、意境以及哲理和风格等,而这些都可以统称为表演者的音乐表现力。而这种音乐表现力,除了要求表演者具备古筝弹奏的基本功以外,更是建立在表演者能够整体的感受、理解以及诠释表达音乐作品的能力上。

二、在古筝教学中提升高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方法

1.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的高效性离不开兴趣二字,音乐教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古筝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长期、枯燥且具有系统性的乐器学习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故教师在利用古筝开展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需针对此类年龄阶段学生的特性和爱好来进行教学设计,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古筝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中还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积极与其沟通来改善学生的厌烦心理,并采取课前欣赏、情境引导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古筝魅力。教师可以在演奏前借助乐曲背景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导其在演奏中充分融入自身情感,之后针对学生的乐器演奏成果给予肯定和适当点拨,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其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措施。

例如,教师在进行 《秦桑曲》一曲教学时,该曲对演奏指法和技巧等方面要求较高,导致部分学生会因为弹奏难度大和无法理解曲子含义的影响而降低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在课前通过播放秦桑曲的相关音乐,并点出李白 《春思》中的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和诗中的表述女子眷恋丈夫的情感作以呼应,后讲解曲谱中存在鲜明对比的曲调旋法所代表的蕴意,如曲谱中上行跳进彰显着作者情绪的活跃和激动;行级进突出乐曲效果中的委婉、哀怨之意等。学生在教师此类情境教学引导下充分领悟到利用古筝演奏出陕西音乐中的神韵之意,调动其古筝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基础教学,为学生深化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利用古筝开展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常通过系统的古筝弹奏技巧与技术训练教学来稳固学生乐器弹奏的基本功,是有效提高学生古筝表现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只有确保其乐器演奏基本功的扎实性,才能保证学生在面对各种难度、力度存在较大差异性的作品曲谱时,都能充分融入自身独特的情感体会来完成演奏,是提高曲子演奏完成度的关键措施。其中,古筝作为弹奏乐器中的一种,教师在利用古筝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需着重注意学生在弹奏手法方面的训练和学习,并明确古筝弹奏均是以 “揉” “按”“弹” “滑”等手法来彰显演奏者的情感体会,讲解古筝演奏的基本技法,均是以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拨弦,托、挑、勾、劈、剔、撮、摇、抹等均是作以右手指法,按、颤、揉等作以左手指法,同时配合左手筝柱左侧以顺应弦的张力结合指、腕、臂、肩等部位来控制弦音变化。

除此之外,教师在手法训练基础上还需注重学生乐谱的听力训练,以扎实学生乐器弹奏基础功底,为提高其音乐表现力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利用古筝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需加大对学生演奏状态的观察力度,并在指导学生练习乐器弹奏技巧和乐谱听力训练时引导其加以自身演奏情感来提高学生演奏方式的灵性,避免过度死板的演奏方式降低学生曲子演奏的情感表现力。

以 《高山流水》这一首曲子为例,在教学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学生刚接触古筝时,教师可以随便给出曲子中的一个音符,不必要求说出具体名称,只要求学生能够听出高低位置即可。而学生已经到了具备高低音鉴别能力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曲子中的单音进行听力练习,以此提高学生在音节上的记忆能力,并试着对相邻音进行区分。最后第三阶段的训练则是集中在曲子变化音、音群方面的练习上,以增强学生在古筝演奏时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声部乐感。

3.设立欣赏环节,增强古筝演奏表现力。高中音乐教学在学生文化整体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对提升学生文化、艺术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利用古筝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可设置古筝作品欣赏环节,在课前利用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来进行课件制作,与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作品蕴意,在欣赏和感受古筝作品美感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在视频播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还意犹未尽,此时教师可再次播放视频内容来进一步协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蕴意所在,在音乐中深切感受艺术魅力,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提升其音乐表现力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 《汉宫秋月》一曲表达了古代宫女对无法做主且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的无奈、悲凉之情,其作品原是崇明派琵琶曲,后成为古筝乐曲也别有一番风韵。在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中以琵琶来演奏出乐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乐曲旋律后,教师可利用古筝再次演奏,引导学生感受两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差异性,然后讲解作品的背景和蕴含意义来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其作品的记忆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和增强其古筝演奏表现力。

综上所述,针对音乐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古筝来提高高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问题,教师在开展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时,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性和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设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乐器弹奏技巧,同时结合古筝曲子背景故事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有效提高其音乐表现力同时还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对培养其艺术情感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杨媛.古筝教学中流行音乐应用的利弊探析[J].黄河之声,2017,(15).

[2]鲍晓媛.浅谈音效技巧化在古筝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以《云裳诉》为例[J].黄河之声,2017,(2).

[3]张丽娜.浅谈古筝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艺术评鉴,2017,(3).

猜你喜欢
表现力表演者古筝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论报纸新闻摄影专题的表现力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妙猜两数
纤变墨画
第一次弹古筝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