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2018-02-24 19:01周咸琦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教育教材

周咸琦

(广西柳州市第二十九中学,广西 柳州)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知识结晶。在新一轮的教育与发展实践中,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共识,对于作为基本教育学科之一的数学教育来讲,如何实行素质教育,将数学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已成为数学教育界关心和关注的一个热点。在现行的数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把数学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来认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把数学作为一门知识来传授,就数学教数学,而没有把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来培养和提高,这样必然导致教师烦教,学生厌学;同时还存在教师素质方面、学生态度方面、现行教材及学校的管理方面等方面产生的综合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观,以达到教材、教师、学生的三维一体化。

本次调查,调查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学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选择他们有利于了解中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数学教育的看法、对学生的评价以及他们认为影响和制约中学数学教育的各个因素等。第二部分为中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他们主要是了解他们对教师教法的评价;了解他们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了解他们基础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此调查的中学生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上林县城关中学的部分高中生,另一块是柳州市第二十九中的部分初中生。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第三部分为现行中学教材,选择它是因为教材同样是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在内容上的编排、编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学生、教材是三维一体化的。

虽然大部分中学生认为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算满意,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但为了“喜欢数学”、有兴趣学习数学的人却微乎其微,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明显。通过调查还发现,两个阶段的中学生都有达到半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非常有用的,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不高。高中生中,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科目中均有数学,由此可见,高中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态度分化比较严重,这与高考它是必考科目有很大的关系。数学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看来,数学枯燥无味,无实用性,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增高,积累下来的数学难题就越多、学习压力也越大,学习的心态也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不愿意学习数学。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某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相互探究、讨论自己去发现知识、发现结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乡镇教师观念落后,普遍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老一套,“以教师为中心”,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仍起着支配和决定的作用,拼命给学生的头脑里硬塞一些别人现成的或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不会自由地思考,只会一字不差地接受,失去了想象力,思维空间变得狭小,整天围绕课本、练习转来转去,力气花了不少,但找不到学习的捷径,成为一个大忙人,且最后并一定就达到了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同时,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不够灵活以及现行考试、数学作为主科等方面的影响,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使他们对数学失去兴趣。

我国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探索、合作,学会去解决面临的问题,适应环境。改变以接受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不仅仅是接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法的改进,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自己的归纳概括来理解知识,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数学想象,提高创造能力。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也会暴露出他们的一些问题,而教师可以抓住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师应改变自己在教学课堂中的定位,应由教学舞台上的“主演”转变为数学探索活动中的“导游”,由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数学探索活动的组织者,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模式。

猜你喜欢
中学生素质教育教材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