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2018-02-24 20:23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时政初中生道德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老柞山金矿子弟学校中学)

时政教学就是在课堂设计中引入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内容,以辅助学生完成理论学习,进而拓宽知识视野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僵化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对初中生综合发展提出的要求,从书本中抬起头,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时事、感知时事,进而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释时事则是初中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体现。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时政教学的引入比较普遍,但是学生对于时政教学的态度,以及教师对于时政内容的运用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时政教学常常陷入形式化的尴尬,影响了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际效果。针对此,笔者结合实践对时政教学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如果为学生做好铺垫,不仅能够为整堂课定好基调,也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从而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起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会下意识地将其贴上枯燥无味的标签,这是因为在长期的说教灌输中,学生已经厌倦了这种沉闷单调的“开场白”。针对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在教学引入阶段为学生精心设计时政内容,让学生在与实际生活贴近的课程导入中,对后面的分析与讨论产生期望。例如,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教学导入中,教师应该结合“十九大”内容,为学生讲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含义,以及其中体现的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时政相结合

互动交流是新思想、新观点产生的重要途径。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观点,才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用灌输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将教材作为“金科玉律”,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记住其中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记住概念,而无法真正理解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的真正含义。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时政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引入课堂讨论点。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入“电信诈骗”这一社会讨论热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提高依法维权意识。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饱受诟病,因此,教师应该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其设计更加生动、多元的教学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案例讨论教学,结合中学生的发展实际,对竞争与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学习实际展开讨论。再如,利用情境设计的方式,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模拟法院,帮助学生收集一些典型的民事、刑事案件,并播放庭审视频,学生在模拟中进行角色扮演,进而具象化体会依法治国的含义,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学实际效果。

四、做好时政内容总结,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反思与总结是不断进步的前提。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信息的耳濡目染中,已经对时政内容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时政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对知识的总结与归纳,避免零散的知识点影响思维的逻辑性。在时政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流程,为学生提供专题时政内容,并在内容引导下,完成知识总结。例如,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教学总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从反腐倡廉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的名义”背后体现的法治精神、民主内涵,并结合近年来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对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

总之,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生的必修课,其理论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书本上,而是应该结合时政内容,为学生引入新颖、真实的案例及时政信息,让学生能够在时政分析中逐渐摆脱僵化的理论学习,实现从感性思考到理性思考的过渡,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1]吴佳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及探讨[J].中国培训,2017(14).

[2]侯翔.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6):141-142.

猜你喜欢
时政初中生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