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蛙形耳枕设计思想的分析与研究

2018-02-24 05:07陈彩霞
大观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布艺

陈彩霞

摘 要:蛙枕是我国陕北布艺艺术种类的一项重要的分支,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蛙枕体现了朴实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托物寄情的美学观念,但因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其自身特性的局限性,已难以再进入千家万户。文章旨在通过对蛙枕的寓意、形态、色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讨,就蛙枕的再创作过程,来展现传统布艺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布艺;蛙枕;符号寓意;造型特征

一、陕北蛙枕的渊源

所谓蛙枕,也就是蛙形耳枕,最早出现在陕西一带,是陕北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实践中自行创作并一直流传至今的一种特别朴实的民间造型艺术,后在山西、河北、河南一带也有出现。其外形是一种形似青蛙的儿童枕头,主要通过剪、缝、贴、绣等综合技法进行制作,枕头上经常会装饰五毒、花卉等题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枕头中间的菱形、圆形、星形的洞,这主要被用作保护小孩的耳朵不受挤压。在使用之余其也经常被用作小孩的玩具,同时到庇护的作用,兼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是最能体现普通劳动人民审美观念和造型方式的一门艺术。

二、陕北蛙枕所面临的问题

传统民间布艺扎根于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时期,随着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的出现,手工艺品逐渐被机器生产所替代,蛙枕也逐渐被人们渐渐遗忘,只有在个别偏远的乡村地区还有极个别劳动人民制作,其余只有在美术馆才能看见蛙枕的踪迹。很多民间老艺人现在依然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蛙枕的制作技艺,蛙枕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蛙枕基本还停留在原始形态的基础上,那么其在传承的基础上怎样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当下要面临的问题。

从实用层面说,随着人们对枕头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蛙形耳枕的功能越来越弱化,我们从现代都市,再到边远的农村地区,已经很少能看见蛙形耳枕这一手工艺品了;在寓意方面,随着人类医学水平的进步和新思想的传播,人们对于趋吉辟邪、多子多福等寓意的追求意识也在渐渐淡化;在制作群体方面,原来制作这种手工艺的人员多为一些家庭妇女,1949年,随着女性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走向工厂岗位,现在已很难找见这类的家庭艺人了。到现在,我们几乎只能在博物馆看见蛙形耳枕这一工艺品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蛙枕的形式寓意与形态创新

(一)蛙图腾符号的形式与寓意

蛙,相信在每个人的印象中都是丑陋而不堪的,甚至有的人一想起来就毛骨悚然,然而就是这种丑陋的小动物,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最具典型性的符号,流传至今。“蛙”与“娲”音相同,在古文化研究中二者读音相近,也有着同样的寓意,都被作为一种生殖崇拜而存在于人们的心里。有说法是女娲原本是蛙,也有说法说“蛙”是某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神,再后来就演变为“女娲”了,这也就是“女娲”的由来。

在小小的蛙身上既承载着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的印记,同时又蕴含着趋吉避凶、生存繁衍等心理诉求。在各个民族部落几乎都有蛙图腾崇拜的痕迹:在壮族地区,青蛙被尊称为雷王的女儿,人们把对雷王的尊崇转嫁到青蛙身上,用祷告、巫术、祭祀等形式以寻求雷王的庇护,以求安泰祥和、风调雨顺;在纳西族,蛙有招财的意思,并且招财蛙一度是东巴的图腾,用来镇家宅,保佑生意兴隆,直到现代,在一些商业场所还经常会看到一些招财蛙用来保佑商业主财源广进。由于蛙形耳枕上常饰以五毒,因而常被当作驱吉辟邪的符号而存在,以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安慰。蛙还经常作为一种真善美的化身存在于一些民间神话里,在土家族有青蛙身上造地球的说法。除此以外,蛙由于自身强大的生殖和繁衍能力,常被用来寓意繁衍生息,这符合先民多子多福的心理诉求,因而蛙获得了人们心灵上的崇拜。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寓意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先民对“蛙”这一符号的喜爱和崇拜。除了精神上的寄托外,其还饱含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蛙枕的形态与创新

蛙枕的整体外形是以青蛙的形态演化而来的,在蛙枕上经常用五毒或者花卉题材作为装饰。传说,青蛙在帮助蝎子渡河过程中,中了蝎子的毒而受伤,但它并没有以恶报恶,而始终保持着少有的忍善和爱的精神,将蝎子送到岸,最后终于感化了蝎子和五毒。它们为青蛙吸尽身上的毒,并决心痛改前非。后来,人们根据民间故事制作五毒戏青蛙,“戏”为玩,实则是用青蛙来保佑老人孩童安康,因蛙枕中间“十”字孔对耳朵有保护作用,所以这种充满体贴的设计就叫五毒青蛙耳枕。陕西宝鸡市文化馆收藏的五毒青蛙耳枕,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把它作为礼品赠送亲友,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和善、友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五毒”体现了生命力与繁殖力,蛙枕背上的洞,象征着女性生殖特征,被认为是生命之源处,人们以这样的形式再一次体现出对蛙枕的生殖崇拜意义。

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蛙枕功能上的需求逐渐弱化,那么怎样去进行再设计把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并发扬下去,是我们当下首要考虑的问题。除了功能上的弱化,我们可以运用其好的寓意进行其它形式上的创新,使其借助新的载体繼续得以传承和发展。在这里,笔者主要从蛙枕的壁挂装饰用途出发,在原来传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变,或大胆创新,通过形态、颜色、材质上的处理,赋予其新的寓意,使它们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意义深刻。

1.传统形态的重新再组合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蛙枕传统的艺术形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产生、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在不断创新、持续变革发展的现代生活中,其原已形成的艺术特点也应有所改变,以适应新的审美的需要。例如,在笔者的设计作品《蛙艺》中有一个鱼和蛙的结合,这是借鉴于传统的鱼蛙枕。鱼蛙枕是在鱼的背上绣以蛙的形象,但是在这里正好相反,笔者把这两个进行了一个调换,在蛙的背上饰以鱼的形象,并且摒弃传统以绣为主的方式而全部采用拼贴的方法,采用蓝印花和红色布两种色调,整体形象更加美观贴切、简洁大方。

2.两种元素的巧合与碰撞

我国民间手工布艺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比如鱼蛙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在创作中也采用了这一点,与传统的五毒戏青蛙耳枕外形相似,在其背上不再饰以“五毒”,而是做成传统的太极图案,蛙背上的圆孔巧妙地转化为太极图的一部分。同样,在另外一个青蛙的背上巧妙地结合牛头的形象,这取自“牛蛙” 一词,但并没有什么寓意可言。

3.文字符号的应用与寓意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文字是言语的可视符号,在古往今来的艺术设计中,它也被一次次运用于艺术设计中。在笔者的《蛙艺》创作中,有一组“双喜”和“单喜”的“蛙艺”作品,它们的形象与传统的蛙枕全然不同,形态上取自单双喜的外形元素,布料上选取的是东北大花布和素色亚麻布,并使用铜钱饰以眼睛,同时用彩色线缝成“丰”字的形态,与眼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处理不仅可以表达欢乐喜庆的意思,同时寓意丰收和财源广进,这是笔者在创作蛙枕的过程中自创的并赋予其全新寓意的一个案例。

4.传统形态的局部切取与转型

在这些“蛙艺”创作中,有些作品不是像传统的蛙枕一样采用蛙的整体形态,而是只取用蛙的头部形态,主要突出蛙的眼睛,原有的蛙背上的十字孔也不再是女性的象征而是转变为蛙的大嘴巴,其外部形态有三角形、半圆形、梯形、长方形、月牙形等几何形状,同时也有作如意锁形的,这种结合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只憨态可掬的青蛙,十分可爱,完全褪去了蛙原本在人们心目中的恐怖的形象,看上去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5.形体上的借用与互补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有很多形态都是运用形体上的互相借用来完成的。在陕西有一种“涎水牌”上绣着各种胖娃娃。图中不同摸样、各种动态的小孩巧妙组合在一起,五个孩子的头和身子可以互相借用。笔者做的一系列“双蛙”的形象,正是借鉴了这一形态。它是在传统蛙枕的基础上变形得来的,两个不同色块的青蛙的头和身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互相借用,互为补充,或为圆形、椭圆形、菱形、梭子形等,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并且也极具观赏性。

这一系列的“蛙艺”创作,不仅结合了传统的一些元素,并且也加入了当代的一些元素,利用各种形态、符号形式的构成,使传统与现代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其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时代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的创造性,并且对传统也是一次大胆的“逾越”与挑战。

四、结语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停地更新,人类的思想也在不停的更新中变换着新的模式。布艺创作也一样,就比如陕北的五毒青蛙耳枕,以前的人类因为它旺盛的繁衍能力而崇拜它,但现在,在地球人类已经超负荷的情况下,这种崇拜已经在慢慢减弱和衰退,人类需要的是更高一层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进一步创作以适应新的人类的诉求。在此创作中,我们不能对传统直接进行加工制作,更不能摒弃传统,而应在传统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组合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相信经过这样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民间布艺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能使其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为更多人所接受,從而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民间手工布艺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而不只停留在博物馆中。

参考文献:

[1]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胡家康,周信华.图案基础与应用[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布艺
蘑菇的童话
妙“布”可言,一双巧手让布艺生辉
硬派空间
飞针走线的技艺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探讨布艺创作中新技法的开发
芮城布艺:指尖生花 布上斑斓
布艺时钟
布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