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8-02-25 02:42何祥德
新课程 2018年3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华中华民族

何祥德,陈 霞

(1.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关小学;2.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1],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当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是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在现代社会中,学校过于注重教学成绩的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显得越来越淡薄;尤其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渐渐被遗弃;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迫在眉睫,应该从孩子抓起。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通过阅读传统经典文化,可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涵养自身的德性;让学生学习传统体育,比如学习武术操,可以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增强学生体质,也会吸引众多学生关注;让学生学习传统绘画、民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数千年传统文化,滋养当代学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广泛开展,让我们在下一代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热情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唐宋诗词”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的学校举办诵读活动,小孩子们穿着汉服、摇头晃脑;还有所谓“国学班”,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在新奇的形式之下,有多少是作秀的成分?[3]孩子们真正收获的是什么?不禁让人心中打下问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为了让孩子感悟古代思想、感受传统之美、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才是最好的教育灌输形式。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最终目的是树立文化自信。只有树立起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才能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光彩。对于在现代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而言,传统文化是比较陌生的。这也对传统文化本身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让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此,传统文化才能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用智慧和实践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把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校内外专题教育和各项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构建和谐校园。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当以课堂为主阵地,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考试中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等);将传统文化学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校,举办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讲座,同时传授传统技艺;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献爱心”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4]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髓的传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校园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举办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

学校还可以要求各班每学期举办一次以“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班会教育活动,学校领导深入各班参加班会课活动,通过歌曲、舞蹈、诗歌、小品、礼仪等表现形式,展示出本校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

近年来,学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融合校园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学校还将不断努力,继续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陈光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开掘[J].作家,2010(12).

[2]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丁雅诵.传统文化如何浸润校园[J].中国教育报刊社,2017:1-26.

[4]张艳清.儒家礼乐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理论学刊,2013(10).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