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研究

2018-02-25 02:42李悦芬
新课程 2018年3期
关键词:二婶学习共同体共同体

李悦芬

(福建省晋江市深沪中心小学)

一、初识“学习共同体”

何谓“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即“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基于协作的有机组织形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共同目标、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共同体”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们团结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也是“学习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而“学习”既是“共同体”形成的途径,也是“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即“共同体”中的人必须具有持续的学习意愿,每个人都能看到其他人的优势,并能通过各种方法向其他人学习,同时,自身也处于开放状态,也成为其他人学习的参照。

二、“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一)倾听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倾听”一词:“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审视我们之前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下对上),而事实上要让课堂教学走向纵深处,并非侧重于把学生培养为忠实的听众,而是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用专注的眼神、真诚的话语、耐心的等待润泽每一个学生的心,带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安全、平等的课堂氛围,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讨论与思考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二)导学

1.“导”在提纲挈领处

一堂精彩而独具匠心的课,开场很重要,往往一个老师的巧妙开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是这堂课的设计精华所在。

2.“导”在学生困惑处

“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导之功应体现在恰如其分之处,也就是在学生困惑处,教师该出手就出手,便能变学生的疑难为精彩,教师导有法,导到学生困惑处,便能突破教学难点,引导课堂畅如行云流水,有张有弛,让学生学得得心应手。

3.“导”在知识缺陷处

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并不少,但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学生因常涉及且老师常点拨而比较熟练,而如拟物、象征等方法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也是学生知识的缺陷处,因此,需要老师借用一双慧眼,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予以适时适当点拨,便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甚至是表达能力。

4.“导”在表达方法的迁移中

翻阅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领悟……的方法”“学习……的方法”等等,由此可见,表达方法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像苏培兰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本课设计首先带领学生探索童话故事反复的结构特点,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并迁移运用。在渗透“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并非只是纯粹的生生合作交流,导“学”、导“写”都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应对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时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关注点和思考力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像笔者在试讲《毽子里的铜钱》一课和开展镇公开教学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每个班级学生的阅读感悟情况截然不同,所以执教者不可能以不变的教学设计应对课堂的变化,如何让课堂学生的发言交流既不会走进传统师生一对一的问答对话,又能引领学生学习思考发现的深入,考量的是教师的教学应对。

应对策略一:逗留

《毽子里的铜钱》片段一:

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生1:老人为什么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

生回读文本交流。

生2:二婶……老人说“不行,我会亏本的。”

生3:期待(补充:二婶重小利,不给老人十个铜板。)

师:往事的艰辛历历在目,也许老人想起……(引导学生想象)

生生二次交流。

生4:想起二婶欠老人那件事。

生5:二婶没出来。

生6:世界上怎么这么多像这样的人,哎!要是没这样的人,就可以吃好一点,哎……

分析:如“片段一”中,当学生的感悟停留在表面、思维不深刻的时候,教师及时灵活应对,适当逗留,让学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结果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非常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人为什么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想象交流老人一幕幕艰辛的往事,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老人的艰辛,特别是女生发言中的两个“哎”,使老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尽在其中,成了课堂生成的亮点。

应对策略二:回归

《毽子里的铜钱》片段二:

……

师:你还有什么想问?

生1:“他(老人)微微驼着的背”是怎样造成的?

生2:老人卖了很久的烤山薯。

生3:“……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她丢失了什么?

师:给你一点时间再去读一读。

生回归文本阅读,交流。

师:我心里空落落的,丢失了什么?

生4:老人的幸福。二婶少付了一个铜板,“我”白吃了两个烤山薯。不然,老人可以穿暖一点,吃饱一点……所以说丢失了老人的幸福。

师:老人生活那么艰辛,还送给我两个烤山薯。

生生交流。

生5:“急急忙忙”“撕开”“挖”,老人被我的举动感动了。

生6:(补充)被“我”可贵的品质、行为感动了。

……

分析: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问题时,老师的反应要敏感,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及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归问题的原点,从而解决问题。如片段二,当学生说“我”白吃了两个烤山薯,丢失了老人的幸福时,教师虽然可以不马上给予评价,但可以直接以此为契机,追问“老人是这样认为吗”,进而让学生回读文本,品读关键词句深入思考,明白老人是被“我”可贵的品质、行为感动了。看来,回归问题的原点,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以上案例分析证明,逗留与回归是“学习共同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学习共同体”课堂实践初期,面对不同的生情,面对不同的生成,也许曾经束手无策,只知道把球抛给学生,使交流停留在浅层面。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实践,相信会渐渐拥有足够的敏锐度,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回答,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开展、推进教学,在尊重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向深层次的思考,得到深层次的感悟。

猜你喜欢
二婶学习共同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没主见的二婶
笑脸
戏 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