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 滋养优雅品格
——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探索

2018-02-25 10:16张正儒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圣贤做人国学

张正儒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教育局,甘肃 白银)

国学经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浓厚氛围中,让中小学生诵读大量国学经典有助于孩子们陶冶心灵、修养品格、提升志气、开阔眼界,也有利于传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笔者现就小学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思考及成果略谈如下:

亲子共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此阶段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成为他一生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书香润德 亲子共读”活动,把经典诵读融于生活,融于学习,融于做人,是我们一直思考和践行的基于经典诵读的国学教育的落脚点。

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改变一个人的处事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弟子规》中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孩子要听从长辈命令。“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教育孩子兄弟间要和睦相处。同时,课题组将此诵读活动践行在周末经典伴我家庭行中,开展了“孝心大考场践行活动”: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每晚回家一句问候,每天出门一句道别;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父母的节日、生日送一件小礼物。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经过国学诵读和实践活动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后,从孩子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并就此向家长作了一个调查,有的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孩子积累很多古诗词;有的认为,使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还有的认为帮助孩子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家长普遍认为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变迁的纷繁复杂。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

耳闻目染——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圣贤为师是最好的教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但凡名人都有砥砺进取、艰苦奋斗的痕迹,让小学生走进他们,听其成长的故事,仔细品味其言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心理,健全学生的心理。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诵读圣贤的经典,会让孩子明白只要不自暴自弃,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会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目标地选择经典名篇诵读,能够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积极向上的进取心;遇到困难时,会勉励孩子不灰心,不难过,重新再来。敢于成功而不骄傲的谦虚;面对挫折和竞争,敢于挑战的拼搏;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和优点,能宽容他人的豁达。

当这些经典故事熟记于心后,孩子们就会懂得“泛爱众而亲仁”,“圣与贤,可训至”。在面临挫折时,他们也会有勇气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

诗文明志——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学生徜徉于浩瀚的经典国学中,不仅可以感受中华古典文学的独特韵味,收获精美的文词,还可以透过文字领略古代文人们的光辉思想和人格魅力,获得超凡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既让学生懂得了求学做人的一些道理,也感受到先贤大圣孔子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让学生看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超越个人忧乐、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病起书怀》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一句让学生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以及光明磊落、心地坦荡的胸怀。《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告诉学生人生必须努力,否则老无所成,徒叹奈何,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孟子》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句,让学生懂得做人要在不得志时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使天下都能这样的处事。

先贤们留下的这些经典,是学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经典古诗文中蕴含的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长大后要通过从事某种事业来为祖国、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思想;初步懂得奉献社会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初步懂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是国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更是自己做人处事的很好指南。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章,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孩子们在长期的诵读中,不仅能够积累很多的妙语佳句,还能够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由内而外滋养出自己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养,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猜你喜欢
圣贤做人国学
做人,不要做藤
“垂”改成“掉”,好不好?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修身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诡异的仕女图
做人
从零开始做人脉
批评与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