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不忘”

2018-02-25 10:16周敬美
新课程(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方山命题语文

周敬美

(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 乌苏)

课堂教学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更好,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见解。新课程实施以来,强化了学生主体意识,多元化解读文本也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但现有的价值观、方法论似乎并没有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观。语文教师在接受越来越多的形而下的技巧和方法的同时,却在逐渐背离语文教学的“本”“主”和“变”。我认为,只有重视“本”“主”和“变”,才能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尴尬。

一、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忘本”

语文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活动实践,是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字、词、句、篇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的“本”之所在。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连基本的文言字词还没有弄懂,句子还不会翻译,更有甚者连读还都读不通顺,老师就开始让学生讨论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面上看似很热闹,殊不知,这样的讨论又有多少是能解决问题、直抵学生心灵的。

在新疆中语会现场课大赛上,一位讲授《项脊轩志》的老师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老师开课不是范读,而是范背,非常有感情地把一篇文言文熟练地背诵了一遍,而且是在这么高规格的全疆大赛上。她刚一背完,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她深厚的功底所折服,然后,她很巧妙地处理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说她巧妙,是因为她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随文处理碰到的字词,学生理解课文毫不费力,最后,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反复运用朗读法。例如在讲到“妪述母事”这一情节时,这位老师采取和学生合作的方法,分角色朗读(当然她是背诵),在一问一答中,文章的意思和感情自然明白了。在这节课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又激发了学生背诵课文的愿望,同时此课作者归有光在文本中表现的“悲”情,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二、语文教学不能“忘主”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求新知,教师不搞“一言堂”。面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在思考,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层次的作用。我们必须有一个认识: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学生各抒己见、碰到疑难问题无法得出正确解释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老师的精讲、指点与启发诱导,那么,这些疑难问题学生始终得不到解答,教学难点无法突破,最终,教学目标也就无法达成。

兵团二中《方山子传》示范课,一个教学设计堪称绝妙,把教师引导作用发挥到极致。这位老师经过“初读·感知”“初读·检测”“译读·疏通”后,到了“齐读·把握”环节,面对丰富的内容,崔老师提纲挈领,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填:“方山子者,______也。”学生甲:“方山子者,隐士也。”学生乙:“方山子者,侠士也。”学生丙:“方山子者,怀才不遇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哪些内容表现他是一个隐士,哪些内容表现他是一个侠士,哪些内容表现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在这一环节,老师的问题设计提纲挈领,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复杂的问题轻松化解,同时也为下一个内容“苏轼为什么要为方山子立传”打下坚实的基础,“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学生的回答也水到渠成。

三、语文教学不能“忘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教案里并没有预先设计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灵活变通,因势利导,让课堂成为“灵气和匠心”生成的课堂,决不能把预案当“法律”,让学生思维受预案的限制。这是化平淡为奇崛、变技术为艺术的那一点妙笔。

我在教授《传统文化,写出中华骄傲》时,针对“二十四节气”与时间哲学立意,立意为“踏歌而行,应节而舞”“人生也该顺时而为,顺势而行”等。其中一个环节让学生讨论立意,并把立意写到黑板上。学生有的写“缓慢而优雅地成长”“适时而行”“不违农时,因时制宜”等。其中一个学生写的是“无声的力量”,被其他学生评为不太切合立意。看到这个学生有些失落的情绪,我灵机一动,问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就利用‘二十四节气’这个素材,怎样命题,能用到‘无声的力量’这个立意呢?”话音一落,同学们立刻激烈地讨论起来。要知道,平常都是专家命题考学生,这一次让学生自己命题,他们还是感到很新奇,最后用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命题如下:

说到节气“惊蛰”,往常的解读是“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其实,真正唤醒它们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有时候,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次课堂之“变”啊!不仅给了“无声的力量”,一个精彩的命题,还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思想内核,要知道这些收获是老师无论怎样完美的预设都无法达到的。这一节作文课,也因为这个“变”,让学生收获很多。著名特级教师陈军说:“生成是冬天阳光下娇娇绿叶上的浅浅脉丝,是蓝天晴云周边的一抹呻吟着的夕阳。”我向往着如此自然的生成之美。

面对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的反思与改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精彩,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有效。

猜你喜欢
方山命题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