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闻生产的思考:语境、范式与问题

2018-02-25 10:49王淑洁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范式传统媒体

王淑洁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学术研究人员发现,在传统专业语境以及改革语境中,两者既相互对峙又存在联系。于是,一些人对二者能否合二为一进行研究,以使双语境结合成为最高效的新闻生产方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新闻坚持者依然将改革语境坚持者视为最大的竞争者。

1 新媒体与新闻生产的研究语境

1.1 改革语境现状

近年来,一些学术界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进行研究发现,两种语境存在相互对峙,且有相互交织的情况。受互联网影响,传统新闻生产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一些新闻工作者能够明显感知自己的工作节奏以及工作时间等发生了变化。有个别报社甚至想要通过降低劳动成本的方式达到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的目的。所以,只有本身拥有多种技能的记者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参与到新式新闻生产模式中。同时,新闻记者需要将自己的能力分享给一些新用户,因为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已经成为新时代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竞争的筹码。

1.2 专业语境现状

在新时代,改革语境还未能站稳脚跟,一旦遇到某些挑战将会变得手足无措。此时,专业语境这个当初垄断信息系统,被默认为主导范式的作用反而格外凸显。此外,传统新闻记者经历过单独作战阶段,很难适应改革语境的诸多变化,比如:一些媒体管理者热衷于推进网络用户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但一些专业记者对用户生产的新闻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用户的内容不可能与专业语境新闻记者生产的新闻相提并论,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可以拿来作为专业新闻的补充内容。所以,专业语境的新闻记者某些职业意识形态已经转化为传统媒体新闻记者的职业规范。

2 新媒体与新闻采用范式

2.1 技术主义范式兴起

近年来,媒介学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传统新闻机构以及新闻组织长久以来的新闻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被抛弃了;另一方面,在其他各个领域,媒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这些领域的研究能够不断加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在全球的兴起,而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已经开始面临生存困境等社会问题。不少新闻社会学关于新科技影响下传统新闻业以及新闻生产的研究,遵循技术主义研究范式。

2.2 技术主义范式衰落向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回归

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媒体和新闻生产进行研究发现,技术主义范式正向社会建构主义范式逐步呈现出回归趋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新媒体新闻生产系统在新闻组织内部的应用还略显稚嫩,它的发展前景并不好预料,如新浪微博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充斥大量虚假新闻,在吸引人眼球的同时,也让真正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对其深恶痛绝;另一方面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生产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传播技术,一些新闻监管部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与之前传统新闻所面临的窘境类似。因为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一些人开始抛弃原本的想法,重新恢复传统新闻系统垄断时期的做法,转而重拾社会建构主义范式,运用参与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新闻生产。他们着重考察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改变,甚至将一些传统新闻生产模式进行重组、改编[1]。

2.3 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回归

在这个时期,传统新闻所面临的情况,比曾经传统新闻垄断时期更加复杂,且内外部环境出现非常大的变动。所以,一些媒介研究者为发现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由内而外、由下至上的视角进行研究,最终达到将数字传播技术应用于传统新闻呈现的目的。而现在,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方面表现出了两重性质:一是传统新闻生产产生了强烈的技术变革;二是变革技术对传统新闻职业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新闻生产习惯造成强大冲击。这两种性质明确了一个信息,那就是社会构建主义范式正式回归[2]。

3 新媒体新闻出现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3.1 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新闻难以融合

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新闻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在传统模式中新闻生产周期、节奏已经成为一种循环模式,而数字化转型强行将这种模式改变为不确定型模式,这也导致新的问题产生,传统新闻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新闻生产率。而行业共识是实施数字化、传统新闻相结合,通过新闻生产方式、新闻传播平台对生产的新闻进行整合再造。但真正想要做到非常困难,这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记者、部门的深度协同才能得以进行。但这种方式是存在可行性的,一旦实施成功,既能降低劳动成本又能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传统新闻记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想要解决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新闻难以融合的问题,需要从数字化可接受性上入手,例如:报社提供数值化设备使报社内记者得以锻炼;让传统记者进行网络聊天,使其增加对数字化设备的运用效率;或者通过多种平台完成新闻采集以及故事叙述,使其感受到额外的工作压力,从而增加其学习新技能的动力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数字化转型与传统新闻难以融合的问题[3]。

3.2 参与式新闻很难得到传统新闻业的接受

在实践过程中,参与式新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其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坚持专业语境范式的新闻记者并不愿意接受参与式新闻,他们将自己当作这个社会的新闻代言人,并不愿意让其他人插手其中。所以,绝大多数依然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生产新闻;二是传统的新闻模式成为用户参与新闻生产一种阻碍,具体来说,传统新闻业并没有重视网络用户提供的新闻,他们并不认为网络用户生产的新闻能够与专业新闻发生相互通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新闻记者及新闻编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想要解决参与式新闻很难得到传统新闻业接受的困难,需要从网络新闻创建方面进行。如网络传播技术进步催生的一批网络新闻生产及参与式制造新闻的模式。其中,一些人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情以心情的方式书写在新浪微博中,从而引发其他人的共鸣。例如:某网友在网上发布“男的搓两面,女的搓四面”的话题,从而引发众多网友的讨论。这种方式让新闻的生产模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集体协作式生产新闻。通过这种模式,新闻便能为人们所接受,当参与式新闻影响足够大时,传统新闻业便会承认参与式新闻的生产有效。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高效生产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本文以双语境能否共存为起点,通过对加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主义范式正向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呈现回归趋势、传统新闻生产产生技术变革等方面,就新媒体与新闻生产中范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新闻产生较大的影响、坚持专业语境范式新闻记者不愿意接受参与式新闻等方面的问题,得出空间化视角能够对新媒体与新闻生产研究提供帮助的重要结论。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范式传统媒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