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的创意及制作

2018-02-25 10:49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古诗词诗词

罗 欣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2018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原创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被誉为开年以来“清流综艺”的最新代表而广受好评。古典诗词以流行乐曲的面貌重新呈现,那些流传千年的、或熟悉或不曾了解的经典诗词歌赋等作品,以歌曲样态回到中国人生活中并广泛传播和流行,节目嘉宾及相关故事、话题也进入民众视野,被多方关注。

《经典咏流传》立足中华文化的节目创意,充分展现了媒体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节目将古诗词“和诗以歌”,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浸入国人的生活及心灵,制作精致唯美,内容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堪称电视节目创新的成功典范。

1 模式分析——立足中国文化、融合时代与生活

不同以往诗词节目朗诵或背诵竞赛、音乐节目竞演等方式,《经典咏流传》摒弃了单调朗诵或重赛制轻传播的形式,实现了模式上的突破。节目采用单元串联的方式进行构架,每个单元包括:主持人撒贝宁朗诵诗词原作或片段、传唱人出场并演唱诗词歌曲、采访或互动(演唱者或相关人物故事)、鉴赏时刻(嘉宾解读)、现场观众按胸前“红心”表达喜爱、传唱人发表感想并发动“摇一摇”分享歌曲。每期节目由5~6首经典诗词改编成歌曲,故每期节目有5~6个单元构成。

作为立足中华文化的原创节目,从整体到细节体现出独特风格和模式化标签。

将经典诗词以流行歌曲形式唱出来,是节目模最醒目的模式特点和创新要素;给演唱者设定“经典传唱人”身份(继《国家宝藏》“国宝守护人”之后,再次给参演演员以身份设定),角色化设定赋予演唱者使命、并强烈营造此环节郑重仪式感;设立鉴赏团及“鉴赏时刻”环节。四位经典鉴赏人,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主持人曾宝仪、音乐人庾澄庆共同组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康震教授专门负责古典文化的解读,其他几位则偏重于音乐艺术方面。通过“鉴赏环节”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传唱人及相关嘉宾的互动与采访,以丰满内容、强调主题。此环节将诗词与当今国人生活与情感相连接,生动展现中华文学经典不仅并未封存,也并未走远,而是深藏中国人血脉之中,并依然深远地影响着国人。通过此环节,把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延续做出感性表达。此外,现场观众佩戴心形启动器,喜爱或支持之时按亮红心,形象外化了“心动”的表达。

以“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将经典诗词歌曲通过多媒体即时传播。此即时互动、多媒体联动方面的有力实践,引领了传播的新手段、新形式,也客观表现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不遗余力和真诚态度。

当然,体现其模式化风格的还有很多细节,包括竹简造型的LED竖屏和充满现代感的多维空间舞美设计、自成风格的画面与衔接处理、灯光与音乐及效果的配合、“提气”和“点睛”的画外音“总结呈词”、作品或人物相关知识点的字幕提示和表达等,所有精心设计都在节目中精准呈现、惟美表达。

2 节目的最大创新和亮点——“和诗以歌”及丰富呈现

《经典咏流传》的成功不仅在于节目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高远。节目以“和诗以歌”为主要发力点,重温经典古诗词,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记忆。

“和诗以歌”的诗乐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诗言志,歌咏言。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元曲等,最初都以歌唱形式表达,或是亦诗亦歌、亦吟亦唱。《经典咏流传》是诗乐传统的唤醒与回归,然而,并非简单模仿古人对诗词的复古吟唱。为接近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节目把古诗按照流行歌曲样式谱曲并演唱,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歌曲在风格、手法、内容体现上丰富多彩、灵活自如、情感和思想更有极大延展和提升。

2.1 在尊重经典原作的基础上,对歌词创新处理

大部分歌曲基本完整保留了古诗词的文字原貌,比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枉凝眉》《青玉案·元夕》《将进酒》《使至塞上》《陋室铭》《新学堂歌》等。这些歌曲忠实诗词原词原意,曲调优美,通过旋律和节奏把情感和内涵更好表达。唱会一首歌,就记住了一首完整的诗词,这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经典的真正传承。

还有一部分作品,除包含诗词原作,还加入新的歌词予以直抒胸臆,或嫁接了现代经典流行歌曲段落,扩充了现代语境,也加入了歌者的个人感悟和理解,让古诗更容易叩击当下听众的心扉。此设计是原诗内容的衍生,用现代人的语汇将古诗词与今人的生活与心灵相勾连。比如,第1集对《苔》的处理既如此。歌曲《苔》中,袁枚原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此基础上添加新词“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这样,以当下语言诠释出《苔》给予现代人启迪。

在歌曲《长江黄河》中,在张雨生的遗作中完美嵌入王之涣的“凉州词”,歌词中,“我的泪水天上来”“凝视古往今来的万古桑田”完美契合了千古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及《凉州词》全诗,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2.2 歌曲编排及风格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曲调创作和表现风格上更是多姿多彩,看点十足。比如,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以朗朗上口欢快的曲调被迅速传唱,充满青春朝气。作曲家赵麟及女儿完成的《使至塞上》,旋律充满浓郁的西域特色,绵长悠扬;陈彼得吉他弹唱《青玉案·元夕》,带有摇滚风格,似热血呐喊又似深情呼唤;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改编的《来甦·秋思》,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台湾古谣《来甦》嫁接,古风古调与原诗苍凉意境神吻合;歌曲《山居秋暝》在霍尊空灵的演唱中,加入清新灵动的阿卡贝拉合唱,用人声较好描摹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然灵动的山野气息,做出了“印象派的”音乐。还有一些歌曲,王力宏的饶舌版《三字经》充满别样童趣,谭维维的《墨梅》以戏歌行腔方式吟唱,李胜素《卜算子·咏梅》则完全采用了京剧唱段形式。

总之,节目致力于精心编曲、编排等音乐创作,歌曲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感染力,很多新的音乐经典可望诞生,体现出节目团队在音乐创作方面的诸多努力和良好水准。这也给广大音乐人以启发,那就是去中国文学经典中寻找灵感和题材,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创意、永远不会枯竭的创作源泉。

2.3 经典传唱人的选择——传唱度与情感共鸣是关键

选谁做传唱人?演唱者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感受?有多少可以讲述的故事和延展的话题?还会有多少启迪、震撼与共鸣?《经典咏流传》在传唱人的选择上,大约有如下几个特点。

2.3.1 正当红、人气高的流行歌手

为体现“和诗以歌”的时尚性,也为了让歌曲成为新的经典更好地传播,大量当红、人气高的流行歌手作为传唱人进入节目,如王俊凯、谭维维、霍尊、王力宏、张杰、胡彦斌、关喆、侯明昊、凤凰传奇等。他们的加入将唤起新生代对古典诗词歌曲的喜爱及传唱,特别对80后、90后、00后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2.3.2 体现代际传承的音乐歌唱组合

节目中多次出现灵活多变的演唱组合,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及《枉凝眉》,均采用了老一辈的艺术家原唱加新一代演艺或歌唱明星的方式(如杨洪基和王晰、陈力和余少群);《卜算子·咏梅》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及海外少年王泓翔组合,赵麟父女演唱王维《使至塞上》等。以上传唱人的选择,形象体现出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代代中国人对经典作品的热爱与传承。

2.3.3 人生经历与古典诗词有关联或感悟的音乐人

74岁的台湾音乐人陈彼得,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大量广为传唱歌曲被尊为流行音乐之父,但后来潜心研读古诗词,曾为100多首古诗词谱曲。此次演唱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即他的原创,并以沙哑的嗓音深情地朗诵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炽热的爱国之心让全场热泪盈眶,同根同源中华文化的无限热爱、渴盼民族复兴的强烈情感,带来巨大震撼和感动。龚琳娜和丈夫创作并演唱由屈原《离骚》摘选创作的《上下求索》,特别吻合他们音乐探索者的身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那些不畏艰难探索前行的人们励志写照。此外,人生大起大落的歌手黄绮珊演唱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把诗词中旷达超脱的胸襟由心阐发;腾格尔演唱《刺勒川》,草原人唱草原歌抒草原情;汪明荃罗家英夫妇演唱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以他们历经波折和磨难但依然坚贞的爱情,为这首词做了最佳注解。

这些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特别吻合诗词情感与精神内涵的传唱人,不仅能将深刻领悟用歌声真情表达,而且他们以亲身亲历展现出蕴藏在古诗词当中的人文情怀,感人至深,令人鼓舞。

2.3.4 为传承经典矢志不渝的普通人

不是演艺明星的普通人,也可以作为传唱人选,但一定是在经典传承中有故事有感动的人。例如,贵州支教老师梁俊本不是音乐人,但为了山区少数民族孩子更好学习古诗词,将大量的古诗谱成曲并教会孩子们演唱,孩子们爱上了古诗歌曲、更爱戴教会他们人生道理的梁老师。或许这份真实,正是梁俊和他的学生们演唱《苔》时,瞬间感动无数的原因,质朴的演唱和真切的情感让那不算完美的歌声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还有一些对诗词经典的传承竭心尽力的非演艺人士,虽不能定位为传唱人,也尽力用大量的时长来展现,如一生致力古诗词教学的93岁老教授潘鼎坤、自弹自唱《将进酒》而走红网络的“摇滚博导”陈涌海、一生情牵《长恨歌》的王之炀老人等,这些朴素而充满真情实感的人物、立足生活的艺术表现,极大增强了节目的亲和力、感染力。

正是每一位传唱人选择都经过了精心考量,才让节目不局限于原词语境,拥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也让后面的采访互动等自然顺延、毫无造作之感。

3 全方位发挥视听艺术的优势,感性塑造歌曲形象

电视是视听的艺术,如何让“听”和“看”相互交织、水乳交融,是电视艺术的极致追求。

《经典咏流传》竭力发挥电视制作手段及视听艺术优势,通过意境营造、伴舞或情景化表演、舞美灯光倾力配合等多种手段、以多种新奇独特的创意,创造出极富冲击力的、强烈感染力的、精致唯美生动的视听饕餮盛宴。

如《明日歌》中,舞台采用了上百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伴舞,活泼有趣,画面颇具震撼感,同时传递出时尚韵味。在《一生一阙歌》中,舞台LED大屏幕王爷爷生前演唱《长恨歌》的视频与台上王铮亮歌声融为一体,良好使用了电视跨越时空的呈现优势,完成了这一段落的感人演唱。龚琳娜以古风风格演唱《上下求索》(离骚)、编钟与大鼓合乐、合唱及现场乐队气势磅礴,使声音和画面都异常丰富、富有感染力。

此外,节目善于发掘作品中的艺术符号,并舞台化感性及意境化呈现,具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开始部分,以曹操和刘备京剧念白,摘取了“煮酒论英雄”典故的艺术符号予以舞台化呈现,虽然只是1分半左右,但此设计给歌曲平添了历史与传奇色彩,回味无穷。

这样可圈可点的视听设计在《经典咏流传》数不胜数。以视觉化、声音形象化将中国传统与现代结合,体现出创作团队娴熟摘取艺术符号、驾驭舞台的强大能力,体现出导演团队对文学、艺术、审美的良好的综合素养。

4 人的故事,依然是节目重要看点

没有人的故事,节目或许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激起感动和共鸣。除经典诗词的演唱外,节目还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解读诗词含义,讲述传唱者及相关故事,阐释人生价值。

《经典咏流传》第一集播出后,网络热评根据袁枚《苔》创作的同名歌曲让“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间刷屏”。实际上,一夜热传的不仅仅是歌曲的旋律和内容,还得力于梁俊和山里孩子的故事,山里孩子也“要向牡丹一样勇敢的开放”的质朴心愿,让这一环节直扣心灵。

再如,黄绮珊演唱的《陋室铭》,如果没有后面白茹云的故事,那也仅仅是一首好听的歌曲。身患癌症的农妇白茹云以诗词力量笑对生活磨难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诗词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也进一步读懂了“陋室铭”,如鉴赏团曾宝仪所说“不在乎身体是否健康美丑,只要你把里面的灵魂好好琢磨、淬炼,就能像白大姐一样在诗词中找到人生的解答和出口。”

在节目中很多故事都进入自然,也异常打动人心,比如,《望月怀远》中以亲历者讲述利比亚撤侨的故事,把“思乡情节”提升到爱国情怀,“祖国没有忘记我们”“中国的护照就是一张回家的船票”等话语,把爱国和中国人的自豪感推向高潮。腾格尔演唱完讲述自己和母亲植树造林的故事,表达希望重返青山绿树的美好愿景;《一生一阙歌》中,85岁老人一生执着一首诗、辞世前记录《长恨歌》完整曲谱和网友争相完成王爷爷遗愿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讲故事手法在节目中多次生动应用、自然植入,总的来讲,故事极大强化了诗词经典的人文内涵,提升并扩展了古诗词的文化和精神养分,对今人给予激励和影响。讲解人生故事,只为发掘古诗文在当下的价值和力量,更好解读诗词魅力与精髓,从中汲取心灵滋养,寻找人生和价值的共鸣。这正是节目宗旨和立意高远之所在。

当然,《经典咏流传》难免在局部和细节上所不足。比如:某些作品在古诗词与现有流行歌曲的嫁接不够自然流畅、显得生硬突兀;有些歌曲加入新词与原词未到达水乳交融、或提升和增彩不足;有时节奏缓慢、内容过于庞杂,采访互动过长导致传唱人及作品与鉴赏时隔太久,有脱节和主题偏离之感等。但瑕不掩瑜,《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的基本节目形式,找到了诗歌传承的蹊径,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记忆,在立意、内涵挖掘和音乐创作、舞台表现及电视呈现上可谓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做出很多开拓性创新探索、是电视业界广大同行值得学习的标杆和好榜样。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