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宜“微转身”

2018-02-25 10:49陈方芳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纪录片

陈方芳

(作者单位:贵阳广播电视台)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催生“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显示,移动手机用户每个小时平均切换应用程序36次,每天浏览40个网站。受众的注意力不断被“碎片化”,互联网媒体有一种说法是“吸引用户最多只有15秒”。“碎片化”迫使传播从理念到方式,乃至生产流程、组织机构、运营模式都发生着改变。微小说、微电影等艺术形式因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多元化的需求而迅速获得大量市场。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也在进行着深刻的革新,微纪录片应运而生。

微纪录片的概念产生并不久远,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和风格纪实是微纪录片的主要特征。与以往的传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微纪录片更具草根性、原创性。人人都可以是编导,人人都可以是片中人,人人都可以是亲历者,这是蓬勃发展的一种影像趋势。

草根原创有着丰沛的活力、创造力和独特视角。如不到一天时间,就以其关注鸟类屠杀的迫切与真诚,获得超过15万人次点击量的《鸟之殇》,虽然制作粗糙,但影响迅速波及到全社会。

然而,不可否认,纪录片观众主体呈现出“高学历、高职业、高收入”的高端人群特征。因此,粗糙肤浅不是微纪录片发展的目标,以小见大,微言大义才是其发展路径。

很多专业团队瞄准了这个发展空间,制作的一系列精品,引领着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向。如中央电视台创作的《故宫100》、南京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城殇》、上海广播电视台创作的《上海100》都是其中的精品。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曾经说过,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将会向两极发展,即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纪录片的生产代表着一家电视台的实力和水平,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制作大型纪录片显然不太合适,而微纪录片无疑更适合城市电视台。城市电视台该如何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微转身”呢?

1 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应缩小篇幅

微纪录片之“微”在于时长。北京电视台的《今日京华》每集在4分钟左右,《故宫100》每集6分钟,而湖南卫视的《我的中国梦》更是每集仅有70秒的超微纪录片。笔者以为,微纪录片时长应该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最好在五分钟左右,这样能更好地适应移动网络传播。在这种体量下,传统纪录片宏大、复杂、时间沉淀而成的叙事结构显然不能适应,人物不多、线索简单、角度切口小、放大细节且节奏明快的叙事方法是必然选择。以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奖”的《插旗》为例,创作者选取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美国士兵到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为死去战友举行“插旗”活动这个横断面,在4分18秒的时间里,明确地表达了“PEACE,NO WAR”的反战主题,做到了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产生“功夫在诗外”的审美体验。

2 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应立意新奇

作为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一种影像形式,微纪录片不能像其他一些娱乐视频靠猎奇、搞怪等方式吸引眼球,微时长、微题材、微视角和个体化是其立身之本。立意高远、突出的地域特色,以真实为核心价值,采用平民化视角,利用巧到意料之外的构思,使微纪录片获得区别于其他网络短视频所没有的传播特质,从而黏住受众,具备长远的生命力。例如《上海100》,作为一部立足于全球化时代背景,展现上海城市特质、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纪录片,通过独特的视角与影像,带观众领略上海的弄堂、河浜、建筑和新上海人……老房子与新地标,老题材与新视角,在历史的回望与未来的憧憬中开启新的故事,并以此聚焦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背后的进取精神及其传承之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贴合时代的思想性,因而社会反响强烈,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而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30集微纪录片《城殇》,运用翔实的史料、震撼的画面,改变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创新性地采用每集3分半钟的微纪录片形式,在电视与网络同步推出,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台转播,短短半个月内腾讯视频点击量突破千万。

3 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应加强互动

微纪录片与新媒体伴生,天生具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点击次数、转发次数这些可统计的数据是作品生命力的明证。新媒体彻底颠覆了纪录片一群精英拍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历史,广泛参与使微纪录片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互动”成为其生产传播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例如“发现美丽中国”,即以美丽中国为大选题,网友用自己的方式纪录发现之旅,来自全国各地的微纪录片也就是一双双发现美丽中国的眼睛。参赛对象一般为视频爱好者、在校大学生等,征集作品的同时,也是一种对微纪录片的市场培育。可以说,微纪录片可以使创作者、观众传受一体,充分互动,受众参与到微纪录片制作前、中、后的全过程,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到传播,实现多重反馈回流,成就新媒体时代又一大众狂欢的辉煌图景。

4 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应广泛协作

微纪录片之“微”,并不意味着单薄。相反,“小而精”才能引起受众观看的兴趣。纵观一些成功的微纪录片,《故宫100》《资本的故事》《上海100》《中国梦365个故事》……无一不是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每集锁定一个具体的对象,时长的限制反而促使其在镜头的节奏掌控和叙事的精炼简洁上更花心思,每一单集都可以单独作为独立作品欣赏,像MV,像广告,接受毫无时空压力,便于碎片化传播。然而,这些碎片组合而成的“大拼图”的思想性艺术性却不可小觑。

以往的纪录片,摄制队伍庞大,器材昂贵,摄制过程漫长,对于城市电视台而言,可望不可求。而制作周期相对较短、资金需求相对较少,精英小团队即可制作,可因地制宜,以创意换取发展空间的微纪录片门槛较低,自由灵活,正可作为城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突破口。数字影像器材的快速发展、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也为城市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果能利用城市电视台之间的广泛协作,选准主题,让各电视台的“碎片”形成规模效应,化整为零又聚沙成塔,城市电视台同样可以拍“大片”。

5 城市台纪录片生产应蕴含商机

新媒体语境下,内容营销掀起新的热潮。同为轻小便捷的微视频家族成员,微纪录片具有微电影“微时长、微投资、微制作”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微电影所不具备的真实性特质,因此,成为了内容营销的生力军。

在奥利奥100周年童真微纪录片中,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人的讲述穿插推进,节奏明快,单刀直入,充分表达了对亲子关系的感悟和对美好童真的向往。

而淘宝母亲节话题微纪录片《母爱37度》,则通过三位背奶妈妈的亲身经历,讲述当今职业女性兼顾工作与家庭的两难,以母爱为切口,传达淘宝网“8亿商品,支持你的爱”这一述求,兼顾了商业与公益。

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微纪录片的受众除了保有传统纪录片“高学历、高职业、高收入”的特点外,还具有年轻化、时尚化的特点。这些观众大多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的人群,所以纪录片作为内容营销的载体,应定位精准人群。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给城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微”契机,抓住这个契机,以微纪录片为主攻方向,精兵作战,在内容上做小做精,大胆探索互动与协作之路,真正以互联网思维来拍摄纪录片,那么,城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