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晚会导演创新改进分析

2018-02-25 10:49林晓璐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小品晚会广播电视

林晓璐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广播电视晚会作为各个电视台在各种节日都会举办的具备一定规模的联欢活动,是具备广泛群众基础的,除夕当晚全家一同观看春晚甚至已经成为不少家庭多年延续的传统。鉴于这一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晚会这一与观众贴近的平台来扩大影响力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做好广播电视晚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备创新意识的导演,只有一个拥有创新意识的导演,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广播电视晚会,吸引观众眼睛,扩大传统媒体影响力,有效应对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冲击。

1 现今部分广播电视晚会的现状分析

1.1 节目墨守成规——以小品为例

在很多不同的电视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多个节目风格甚至内容是很相似的。这里以小品为例,小品历来是各个电视台吸引观众眼睛的“利器”。作为一种以短小精悍、幽默风趣著称的艺术作品,属于一种“文化快餐”,在这道“小菜”中,观众可以领略笑的艺术,加之小品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贴近,观众易于接受,完全可以做到雅俗共赏,因而受众非常广泛,而小品针砭时弊的特点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各个广播电视台频繁甚至泛滥地使用小品这一“利器”来吸引观众,但由于小品本身的质量不过关,这一“利器”仿佛也失去了应有的效用。众所周知,小品主要以笑料和小品演员的表演吸引观众,因而很多广播电视台在制作小品时一味追求让观众笑,将很多陈年老梗拿出来使用,时间长了观众就感觉到乏味了[1]。新媒体时代,不少观众是“追星族”,一些电视台为吸引这部分观众,盲目地邀请为观众熟知的、受到观众喜爱的演员来演小品,而不管该演员是否为专业的小品演员,也不管该演员的各方面条件是否符合小品中的角色定位。这些都是因为小品在创作中没有较好地运用创新理念对其进行正确创新,墨守成规地沿用以前创作小品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由于导演没有以创新精神来看待小品,缺乏创新精神,小品就无法与时俱进,自然达不到文化修养已得到提高的观众对它的要求。另外,其他节目中也存在类似现象。

1.2 商业利益最大化,对观众需求视而不见

各个广播电视台举办晚会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都希望能够收获良好的视听效果,希望能够受到观众喜爱和好评,因而观众看到的晚会一定是广播电视台晚会导演和演员以及各岗位工作人员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彩排后,呈现出来的最好状态。但事实是,即便是经过各层审核筛选,多次反复排练后,所呈现出的晚会状态依然被众多观众“吐槽”。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很多晚会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为了更高的收视率,引起更多关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邀请各路当红的演员、歌手来进行串场表演,却忽略了节目内容本身是否满足观众需要,也不对邀请的艺人是否适合进行晚会表演多加考虑。诚然,这样做的确会吸引部分关注这些艺人的观众观看晚会,而一旦这些受人关注的艺人表演结束离场,关注这些艺人的观众是否继续观看晚会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晚会内容能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况且观众并不都是关注艺人的,另外一部分关注节目本身的观众能够理智地判断出节目质量。还有部分晚会为追求商业利益,在晚会中放置了很多商业广告,这些商业广告以标语、广告牌和产品本身等多种方式出现在晚会上,有的直接摆在节目背景中,有的看似巧妙地出现在某个节目的串词中,商业广告在各大晚会的频繁出现似乎已经成为趋势,但晚会主办方应知道,商业广告一旦泛滥,就会引起观众反感,从而导致晚会收视率下降。

2 广播电视晚会导演创新改进分析

2.1 节目推陈出新

这里所说的节目创新不仅仅指上文中小品的节目内容需要不断创新,还有整个晚会的节目都需要推陈出新。在各个重大节日,很多广播电视台都会举办相应主题的晚会,且播出时间相近,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晚会导演对节目进行创新,以免各个晚会雷同,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去年央视春晚的导演陈东升,将会继续担任今年的春晚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创新包含很多层次——从整体性的创作架构、到单个的节目,从样式到内容,都要全方位创新,就算是同样的内容,也要做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这是需要各位晚会导演学习的,全方位的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良好的创新必然会受到观众好评[2]。在这里用以抛砖引玉的例子,是在2005年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观音》,作为中国国宝级文化遗产,《千手观音》不仅是以多次反复排练所成就的整齐划一、毫无破绽的舞蹈动作取胜,其中,更重要的是其在音乐配备、舞及物美等多个方面进行的创新,彰显了舞蹈中的人文情怀,带给观众巨大的感召力。其他晚会也应多从创新角度考虑,尽量避免沿袭以前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当今时代科技发达,可以利用的高科技很多,为节目创新提供了条件。

2.2 晚会内容考虑观众需求

观众对晚会节目的需求早已不停留在娱乐性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文化修养普遍提升,对节目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因而,晚会导演需要在不断变化中,紧跟时代潮流,把握观众对节目的审美需求,这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在不同的节目中,观众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如歌舞类节目,很多年的春晚都是事先录音,直播时歌手在台上“对口型”表演,也就是所谓的“假唱”。这种情况延续已久,之前无人提出质疑,直到1994年由当年的春晚导演郎昆提出真唱,自那以后,多年的春晚中真唱假唱形势不再明朗,而近年来,观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对春晚的看法,很多观众明确提出要求春晚节目真唱,这是观众需求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观众对节目“现场感”的要求。在其他节目中同样如此,语言类和曲艺类节目对现场感的要求虽不如歌曲类突出,但也是存在的,否则春晚的直播、年夜饭、大团圆似乎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这似乎与创新无关,导演的创新也并不是说节目真唱就可以,而是说在节目排练筛选和排练中,要考虑当今时代不同受众对节目的审美需求,从原来例行的桎梏中脱离出来[3]。其他晚会虽不如春晚的仪式感强,但很多节目也需要考虑观众的审美需求,除现场感外,还有节目的丰富内涵、节目的针砭时弊功能以及节目附带的教育功能等,都是新时代下观众对晚会节目的新要求,导演在走创新道路举办晚会时,理应注意这一点。

3 结语

新媒体时期,各种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新的节目形式、舞台设计等都给电视晚会导演提出了新挑战,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论节目形式怎么变化、舞台灯光如何绚丽,最能打动人的始终是节目本质和透露的真情,电视晚会导演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做好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内容选择把握上多下功夫,选出符合时代特色、吸引受众的节目表现形式。

猜你喜欢
小品晚会广播电视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