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电视节目生产的“慢综艺”现象

2018-02-25 10:49杨敏学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慢综艺本土化综艺

杨敏学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1 “慢综艺”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慢综艺”指的是与以游戏竞技和快节奏叙事相对应的综艺节目形式。目前,“慢综艺”节目普遍采用纪实拍摄手法,不去追求复杂的叙事逻辑,弱化了人物间紧张的竞争关系,将明星嘉宾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让其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用平民化的视角展现生活的至纯至真。对于竞技类“快综艺”泛滥的内地电视荧屏而言,“慢综艺”的出现解救了近乎审美疲劳的电视观众,日渐成为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的新趋势。

放眼全世界,“慢综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欧国家挪威的“慢电视”理念。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推出了一档名为《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的“慢电视”节目。节目拍摄了一列火车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到西南部城市卑尔根7小时旅程的分分秒秒,吸引了近120万人观看。而在电视产业高度发达的韩国,与早年间的竞技游戏节目火爆相比,近年来兴起了诸如《花样姐姐》《三食三餐》《新婚日记》《孝利家的民宿》等“慢综艺”创作热潮。在日本,与“慢综艺”理念类似的“生活观察类”“人性纪实类”节目,也日渐成为电视节目生产的方向。可以说,快速发展的电视生产正在经历一个“慢时代”。

而在“慢综艺”这一概念尚未在国内正式形成之前,国内的电视荧屏也出现了与“慢综艺”理念内核相似的节目。2015年,东方卫视联合腾讯视频、荷兰Talpa公司共同打造了本土化的大型生活体验节目——《我们十五个》,无不是早年间国内“慢综艺”的一次试水。该档节目在网络中招募15名性格迥异的陌生人,共同在荒芜的平原上共同生活一年,并通过腾讯视频进行24小时实时直播,而直播内容不过是耕作、做饭、洗衣等简单的生活场景。虽然这档节目并未达到预期——人性的观察。但节目在叙事节奏、人物关系处理和后期制作处理方面却成为国产“慢综艺”的一次实验性探索。

2 国内电视“慢综艺”节目的特色

在当今的本土化“慢综艺”节目中,其最大的节目特点莫过于运用大量纪实拍摄的手法。在“慢综艺”节目里,没有任何竞争的游戏环节,没有任何导演在节目进行中的干预,甚至事后用于叙事的补采也寥寥无几,节目的进行和叙事都是自然而然展开。目前,经过不断迭代的本土化“慢综艺”节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模式类型。

2.1 生活体验类——《向往的生活》

作为国内“慢综艺”的开创性节目,《向往的生活》被公认为本土化“慢综艺”代表作品,也是近年来本土化电视综艺中为数不多的创新之作。《向往的生活》是湖南卫视于2017年第一季推出,黄磊、何炅、刘宪华三人和一名不定期的“飞行嘉宾”,共同守拙归田园,为观众带来一幅乡村淳朴生活的景象。有网友这样评价《向往的生活》:“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三五知己,一顿美食,简单生活”。之所以受众能够给予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在节目中一切叙事的展开全部是自然发生的,没有固定的脚本、没有环节设计,所有故事都是自然而然发展。节目组将人为设计的元素将至最低,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宋丹丹和黄磊因为误食没有煮熟的扁豆而出现的轻微食物中毒反应的画面并没有在后期中去除,而是在节目中完整呈现了出来,让这档“慢综艺”节目更显真实记录的特色。

在《向往的生活》中,这种多机位、全纪实且少认为设计的拍摄方式会产生大量影像素材,这对节目组的梳理叙事、后期剪辑是一项巨大挑战。不过,节目组还是在后期较好地梳理了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由于节目里人物之间关系普遍较简单,后期别出心裁的画字设计承担了更多叙事功能,许多“脑洞大开”节目画字也成为节目最精彩的一部分。

虽然《向往的生活》被质疑含有浓浓的“韩国泡菜风味”——涉嫌模仿韩国TVN的《三食三餐》节目创意,但这档形式上介于纪录片和真人秀之间的节目在收视上给人惊喜。根据CSM52城网数据,《向往的生活》平均收视率为1.7,一举成为周日晚间收视率排名第一的节目。值得思考的是,由于电视观众和网络观众的喜好、年龄层等不同的特点,《向往的生活》在互联网上播放量数据的表现却较为一般。

2.2 模拟经营类——《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

生活体验类“慢综艺”在收视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后,一大批各种类型的“慢综艺”如雨后春笋一般登陆电视荧屏。其中,“模拟经营类”节目以其多元的内容承载空间,成为各大节目制作机构的创作重心。“模拟经营类”节目满足了许多观众自己梦想开一家餐厅、旅店的心理设想,无论是店铺的经营过程还是客人的造访所产生的种种故事,都成为此类模拟经营节目的看点。如后续播出的《中餐厅》《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等节目纷纷以明星艺人模拟经营某一家店铺为节目的亮点。一时间,电视满屏竟是开店风。而在这类节目中,以湖南卫视的《亲爱的客栈》和东方卫视的《青春旅社》这两档为主要代表。

作为同时段(同为周六晚间22:00播出)、同题材、同类型播出的两档节目,虽然都是明星经营旅社的基本模式,都是简单的人物关系设定,但两档节目在叙事角度上却各有侧重,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节目风格。在《亲爱的客栈》中,节目组营造的是一种不平衡的人物关系设计。一对老夫妻,一对年轻情侣,再加上一名单身人士。于是,共同来经营一间旅社便成为宏观的大命题,节目更多的侧重和精彩之处在于老夫老妻甜蜜的日常生活,年轻情侣小打小闹的琐碎事件,以及单身人士的尴尬状态。这种不平衡的人物关系给人以诙谐之感,激发了受众对这三者人物之间关系的兴趣。而在《青春旅社》中,节目组则弱化了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时刻体现的是日常经营所需的成本、收入等元素,把更多的重点放到了旅店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在节目中,突出了旅店的明星店员为满足顾客要求所做出的努力,展现的更多是明星与素人之间的互动,更凸显了“星素结合”的时代创作要求。

尽管两档节目在侧重点和风格上有所差异,但在节目拍摄制作中都采用以纪实性为主的拍摄手法,以架设在室内环境中的固定镜头为主机位。此外,在两档节目的画面叙事中,都大量出现了“游戏类”综艺节目中较少使用的景物空镜头。如在《亲爱的客栈》中,易烊千玺出场前长达1分钟的景物空镜头,无论是对天空的航拍画面处理,还是对水下潜水镜头画面处理,都堪称电影级别的“美学大片”。

2.3 旅游行脚类——《充电旅行》

作为经典的电视节目类型,行脚旅行类“慢综艺”满足了当下都市人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想出去看看却没有时间的心理愿景。用较缓慢轻松的节目节奏,给观众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近年来,这类节目也加入了“慢综艺”大军,一改传统节目中对当地景点、美食等要素的单一介绍。不仅积极拓展节目的海外目的地,同时在节目中强化了节目纪实性手法和综艺性元素的结合,更多地加入了嘉宾的个人情感色彩,使旅行故事的展开更加自然流畅。多种元素的综合使此类节目的观赏性、娱乐性都得到较大提升。在这类节目中,以《充电旅行》为主要代表。

《充电旅行》是青海卫视与阿里数娱联合推出的明星自助体验旅行节目。与其他同类节目不同的是,《充电旅行》将八位明星嘉宾分为两两一组,所有旅行前往的线路、景点和各种环节全部由明星进行自我规划设计,节目组只进行全程跟拍而不进行任何干预。这种拍摄模式的设计不仅给予了明星极大的自由度,而且没有预先的设计也给予了节目许多“意外性”。如在拍摄陈晓和杨蓉分集时,两人因游玩忘记了时间,导致未能赶上归程的火车,不得不在当地的居民家借宿一晚,这一事件也被节目完整记录并播出。《充电旅行》正是在整体轻松、愉悦的叙事模式中,夹杂一个个“小意外”,也给观众一个个“小惊喜”。而这种平淡节奏里的小惊喜正是“慢综艺”节目可看性的精髓所在。

3 电视“慢综艺”仍需“小火慢炖”

纵观当下本土化的“慢综艺”节目,无论在叙事还是制作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不过仍然难掩部分电视制作中“浮躁”的创作理念。在2017年的第四季度各大卫视的节目编排中,以“慢综艺”为主打的节目就有数十档,仅以“旅店经营”为主题的“慢综艺”就同时在湖南、东方、江苏和浙江等四家卫视同时上演。这不难让人联想到早年间满屏竟是“爸爸”“好声音”的尴尬景象,“慢综艺”的节目创作也正式从“蓝海”变为竞争激烈的“红海”,由“电视清流”变为互相厮杀的“电视热浪”。

网络中流行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当都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时,能够暂时让人远离现实生活的电视“慢综艺”找准正确的创作理念就更加格外可贵。对于当下的本土化电视“慢综艺”而言,电视节目创作人更应抓住此类节目“慢”的精神内核,不应让“慢”仅仅成为一种节目标签、一种跟风的噱头。在“慢综艺”节目制作中,应向受众展现一种淡定从容的文化态度,使“慢综艺”成为快节奏生活中,大众的心灵解压阀。关注生活点滴、体验冷暖人生,用“小火慢炖”的态度烹煮“慢综艺”这道菜,才是让“慢综艺”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慢综艺本土化综艺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传统综艺“编导”与新兴综艺“编剧”工作异同分析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慢综艺”走俏 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见字如面》的文化策略
慢综艺电视节目“不忘初心”的探索
快时代的“慢综艺”节目现况分析与未来发展建议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