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台新闻采编技巧

2018-02-25 10:49刘照杰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广播电台

刘照杰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广播电视中心)

现阶段世界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各国逐步呈现持续的思想文化交锋和融合,伴随着这一现象出现的新特点是新媒体逐渐占据国际文化传播方式的首位,成为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此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更新换代愈来愈频繁,广播电台的新闻采编技巧也需要因时而变,不断提升。众所周知,受我国国情影响,广播电台是政府和人民的咽喉,也是党和政府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进行文化建设和新闻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起着至关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目前,科学技术革新日益频繁,社会舆论格局也随之出现变化,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继续保持广播电台原有的支柱作用,广播电台新闻采编应该纠正哪些问题,又该采取何种策略改进呢?

1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台新闻采编现状

针对现阶段广播电台面临的形势,结合广播电台内部运营和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点亟待改进的问题。

1.1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落实不到位

众所周知,党中央对新闻宣传机构的要求是,其所涉及的所有舆论观点都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要认真做好百姓的“传声筒”,以及党和政府的喉舌,为人民的社会生活着想,积极反映百姓所关心重视的事情,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但是,从目前广播电台新闻采编效果来看,一些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并未切实践行“三贴近”原则,百姓对一些当地政府的决策仍旧处于迷茫状态,一些百姓关切的事情也未及时得到解决,即广播电台没有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媒介环境不无关联,也和当前广播电台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高低有关。例如,大多数会议新闻的报道千篇一律,毫无创新,采编人员未能从中深入挖掘百姓真正关心的要点,而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阶段,加之当前受多种媒介形式影响,广播电台的人才引进和物力财力均有所分化,这也是导致其无法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采编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业务能力较差

广播电台的采编团队是节目吸引受众的主要力量,也是帮助扩大广播电台影响力、树立广播电台良好形象的主要原动力之一。因此,强化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2]。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其他媒体形式的影响,如报纸、电视等,广播电台的综合竞争力有所弱化,加之新媒体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媒体行业的人才大量涌入这一新兴行业,在为广播电台带来巨大冲击力的同时,也弱化了广播电台本身的人才资源综合能力,使得广播电台出现高素质人才空缺现象,对其长远发展而言,无疑是巨大打击。因此,要想提升广播电台的市场竞争力,就要不断健全现有人才管理机制体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3 过分注重经济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更新,对经济收入也更加重视,广播电台也不例外。无论是何种媒体形式,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都必须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能确保其在市场站稳脚跟,才能保证有足够实力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没有经济支持,任何行业都难以获得长远发展。但是,凡事都要量力而为,适度而行。从目前广播电台的经营现状来看,一些广播电台过于看重经济收入,甚至有些制片人会为了提升节目的经济价值而放弃行业初衷,将节目质量置于脑后,转而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3]。

2 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台采编技巧的策略

近些年,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不断涌现,给传统媒体,如广播电台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找准自我定位,积极针对现有不足进行及时改进,成为广播电台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其中,对广播电台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提升新闻采编技巧被提上日程,成为当下广播电台努力提升自我价值的主要抓手。

2.1 采访方式要灵活多变,富有创新性

对新闻采编工作而言,新闻内容决定了节目播出后能否吸引受众,是否具备创新性,是否能体现节目的水准,而保证新闻内容质量的关键则在于采访。对于采编工作者来说,事实材料是其必须挖掘和依靠的主要资源,而挖掘的角度各异,新闻呈现出的样貌和吸引力也随之不同。因此,采编人员要注重新闻事实的创新性和准确性,在开展调查活动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找出既关键又不失新颖的可用素材进行编写。此外,在采访过程中,采编记者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被采访者和与新闻材料内容相关的其他联系人,他们可能拥有不同出身,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这就对采编记者的采访方式提出了挑战,即记者在面对不同身份的被采访者时,要选取适当的采访方式,把握采访节奏[4]。

例如,首先,采编记者要依据个人采访风格学会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在对当事人提问时,要避免提问与采访提纲无关的问题。记者可以采取诱导和启发的方式,将采访变为倾听,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将双方谈话的线索进行串联,通过不自觉的引导,消除被采访者的戒心,达到让其主动将具体内容讲述出来的目的。其次,记者在采访中要学会察言观色,注意细节,做到一心多用,还要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做足功课,做到临危不乱,这样既能保证采访质量,又能提升自我实力[5]。

2.2 新闻编辑人员要巧妙掌握编辑艺术

新闻节目的优劣取决于多个层面,除了上述的关键点——新闻内容外,版面的编排和素材的搭配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广播电台的特殊性质要求新闻节目的呈现效果必须直击听众内心,具备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以及舆论影响力,因此,在新闻内容的编写上,工作人员要学会提炼主题,即注重新闻眼。由于新闻内容反映的是新近发生事物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提炼新闻眼时,要提升内容本身的高度,站在大局层面,结合当前我国的大政方针和百姓关切,通过对具体事实的阐述,态度鲜明地回应社会及百姓所关心的重要且迫切的问题,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另外,在新闻栏目的编排方面,要突出节目形态的丰富性,紧跟时代潮流[6]。

2.3 重视民生报道,采编方式要接地气

社会即民生。近些年,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报道中更是出现了很多关于民生的话题。这就要求采编人员要有服务意识,能够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报道人民关心的话题,反映人民真实的诉求。另外,广播电台在报道形式上也要注重调整。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能适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7]。在对民众进行调查分析时,要深入实地,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节目设计和编排要接地气,不同地区的新闻播报要选用不同的形式。如地方广播电台的主要收听受众是农民,所以这一类广播电台在播报新闻节目时要注重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而不能采用传统宣教式的形式呈现新闻,要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解答农民的问题和疑惑。

2.4 设立严格的新闻采编人员选聘制度

要想提升广播电台新闻采编技巧,只有健全的体制和对应的采编艺术是不够的,关键还是在人。新闻的挖掘和筛查需要专业人士具备强烈的新闻责任感、高超的新闻把关能力、敏锐的新闻意识和专业的选材编辑能力。因此,广播电台行业要净化用人环境,创新用人机制,严把人才选聘关。首先,新闻节目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严格的新闻把关能力是采编人员的必备素养;其次,新闻的质量高低在于内容的好坏,因此,只有能够针对社会现实发展现状进行及时分析判断、具备敏锐新闻意识的人才能有被选择的机会;再次,新闻是有价值的,采编岗位应该舍弃那些为了追求稿件数量而夸大甚至捏造事实博人眼球,以增加吸引力的工作人员,要选用有群众意识,能够坚定立场,能写出最符合听众兴趣爱好的稿件的人才。

3 结语

找准当下广播电台新闻采编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不断加以改进,对广播电台发展而言,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思考
冷战初期美占区广播电台与美国对民主德国心理战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的监测技术研究
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广播电台编辑的社会责任与创意策划
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的生存之道
广播电台电力变压器维护与检修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电台改革与发展研究
广播电台官方微信推广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