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哈罗德的心理活动分析

2018-02-25 07:43徐超睿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心理活动自我救赎

徐超睿

摘 要:英国女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作品《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个生都碌碌无为的小人物哈罗德,在退休之后,为了去见昔日好友奎妮最后一面,步行了八十七天,走过六百二十七英里的路程,并在此过程中探寻自我,完成心灵的自我救赎,并且影响了身边的人。本文从哈罗德的出走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为切入点,探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再成长的可能性。

关键词:《一个人的朝圣》;心理活动;自我救赎

一、《一个人的朝圣》的故事介绍

主人公哈罗德,曾经是一家酿酒厂的销售代表,勤勤恳恳却又无所作为,在同一岗位上40多年,都没获得升职的机会,直到退休。生活上,既无朋友,也没有仇人,唯一的好友奎妮,因为给自己背锅,从此断了联系,家庭关系方面,又被妻子莫林和儿子戴维所疏远。内心的孤寂都化作了语言和行动上的沉默以待。而奎妮的一纸告别信,打破了哈罗德死气沉沉的现状,动摇了哈罗德亘古不变的心理。他决心开始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朝圣之路。对于“朝圣”一词,更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对于宗教的崇高且虔诚的敬仰,还有膜拜。其实它有两种解释: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在这里,作者蕾秋·乔伊斯更想强调的是第二种概念。人是否迷茫,取决于他是否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还有生命存在的价值,在朝圣前的哈罗德处于完全迷茫的心理状态,当他开始朝圣后,通过艰难的跋涉,坚持不懈的追寻,找到初心,最终寻到内心的慰藉,达到清明,豁达的内心状态。

二、哈罗德朝圣前的心理活动

哈罗德在朝圣开始前,从来不会主动要求什么,浑浑噩噩,精神上的麻木和空虚填满了他的世界。对待工作,是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不会想着升职加薪,能保持现状便是上帝保佑,对面残暴不讲理的上司,也不会去反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默默忍受。工作多年,和同事的关系还是那样冷淡,以至于到退休,全公司没有人给他举行欢送会。此时的哈德罗是个性孤立和孤独感并存的心理状态,麻木且惶恐。不懂得如何去爱,只会让自己的家庭关系更加僵化,与妻子莫琳之间的距离和沉默感扯的更远更深。而更可悲的是,哈罗德心中没有任何信仰,日子过的太平淡,早已把心中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激情和渴望消耗殆尽。他将生活视为无趣的苟且偷生。

三、哈罗德朝圣后的心理活动

当奎妮的一封来信打破了哈罗德尘封多年的心境,他的心情不再平静,终于开始有了一丝渴望,他渴望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去带给别人生活的希望,不再将自己的余生看作是安静地等待死亡来临的过程,他想要做出改变,他开始变得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在别人看来,徒步行走不过是个笑话,他还是积极地对待外面的一切,面对路途上的种种困境,变得敢于斗争,乐观开始出现在他的世界里。在朝圣的过程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把自己与妻子兒子的经历好好地梳理了一次,开始学会释然,人生总是不断在失去,又不断获得新事物的过程,学会了接受和给予,开始懂得取舍。心灵的救赎无关性别,更无关年龄,哈罗德勇敢地踏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步,就像周国平所说的那样:“处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没有人是不孤独的,爱也无法完全消灭它,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知晓到这种特定的孤独,我们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哈罗德也将自己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一次次的书信中传递给了妻子莫琳,修复了他俩之间的隔阂。

四、影响哈罗德心理活动变化的因素

心理是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的内心表现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造成哈罗德心理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外界的影响,如社会,家庭等等。内因就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影响着主人公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

(一)家庭,社会因素对哈罗德心理活动的影响

对于哈罗德来说,家庭是对他影响最为深刻。他有着一个无爱且不被父母关注的不幸童年。父亲在战争结束后,性格大变,酗酒,将他视为累赘和眼中钉。而哈罗德的母亲,整日想着到处旅游。最后在哈罗德生日那天,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父子俩,没有人教导哈罗德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连最基本的家教育都享受不了。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没有欢乐,家庭的温暖,永远被漠视,被疏远。悄无声息地生活着,卑微地讨好每个人。结婚后,与妻子儿子的日渐疏远,使他越发胆怯,绝望。儿子的死则加速了他内心世界的崩塌,他开始选择等待死亡,不做任何反抗,彻底对生活失去热爱。社会方面,学校的孩子喊他为没妈妈的哈罗德,他享受不到与同龄人交流的乐趣,反而让他更加孤僻,畏惧被人关注,想要逃离学校,逃离一切,把自己置于厚厚的茧里,永远不会破茧成蝶。工作后,面对苛刻的老板,把他视为空气的同事,让他失去了交朋友的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哈罗德朝圣的过程中,他一路回忆,反思自我,反思了自己和父母,儿子戴维,妻子莫琳之间的过往,明白了自己与儿子之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不再一味地逃避,开始与莫琳通话,写信,在此过程中,莫琳也进行了反思,并选择支持哈罗德的朝圣之路,不断给予他鼓励,开始再一次主动接近他的内心,哈罗德开始有了家庭的归属感,慢慢地打破了孤独感。所以家庭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是两面性的,积极与否,全看双方。同样的,在一路走来,最开始的加油站女孩的鼓励,给了哈罗德前进的勇气,迈出了第一步。而那个没有孩子的女人,让哈罗德学会了给予和接受,都是需要谦逊和勇气的。而那个银发绅士,让他明白了,在弥补自己错误的这段心灵旅途中,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随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和哈罗德一起踏上朝圣路,之前的纯粹与平静不复存在,更多的被矛盾与分歧所取代。热闹是他们的,哈罗德意识到这些人只会干扰自己的内心,他们也不了解自己,让他更加明确的自己的内心。于是,他悄悄地脱离队伍,继续着一人的朝圣。他不再局限于内心的孤独,而是于自我和尘世间筑起一道坚墙。沿途的风景也在不断安抚着劳累的哈德罗。

(二)哈罗德朝圣心理的诱因和动机

所谓诱因,就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而内驱力和诱因共同组成了动机。驱使哈罗德产生朝圣行为心理的直接诱因和动机都是奎妮的一封告别信,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只要他在行走,奎妮便会有等待下去的勇气。于是,他在没有任何计划,完善的装备,还有必要的地图的情况下,选择了朝圣路,横跨英国的西南和东北端。当面对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时,他内心的动机使得他诚实坦然地面对最初推动自己迈出步子的感觉,在他脑海里,有着一份由一路上走过的地方,遇过的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地图,让他保持自我。哈罗德的动机开始升华,对于他来说,朝圣的过程更让他享受,带给他关于人生、人性的思考。他给陌生人讲述奎妮的故事,向他们询问是否愿伸以援手,相应地,他会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作为报答。哈罗德变化的诱因和动机将他从腐朽,麻木的边缘拉回,让他重新改变,不再得过且过。

(三)哈罗德心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认为,人起初是没有本质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这种选择是很纯粹很私人的事,選择各异,人的本质也不同。对于哈罗德,早期家庭教育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他自身的意识选择,对于事物的存在变化没有自己的判断,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让哈罗德无法随心所欲地去看清自己的本质。奎妮的信则是一种契机,让哈罗德看清自己,人在这个世界上,面对各种环境,采取哪种方式,都有权利进行自行选择。哈罗德心中有着一对存在主义:一是女性的存在主义,而是自然的存在主义。作者乔伊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哈罗德一生中所遇到的女性,从最初的母亲,到后来一见钟情的妻子莫琳,工作上唯一的女性知己奎妮,她们的存在都曾带给哈罗德生活的希冀,后来母亲的出走,与妻子的疏离,都导致了哈罗德消极处世的心理状态的产生。再后来,加油站女孩让哈罗德确立了朝圣与救赎的目标,朝圣路上遇到的人以女性居多,正是她们给予哈罗德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让如此高龄的哈罗德能够创造奇迹,促进了其心态的积极变化。而作为哈罗德最重要的人,莫琳的理解和行动上的支持,是哈罗德心中最大的精神动力,最后也是在她的陪伴下,见到奎妮。所以,女性的存在主义对哈罗德的的心理活动有着大体上的决定作用。自然的存在主义则是在哈罗德的朝圣过程中,随着对自然的感悟,哈罗德开始选择用心去感受,让自然治愈着他千疮百孔的心灵。

五、结语

本文以哈罗德朝圣为起点,结合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变化的因素,对哈罗德进行分析。揭露了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动机和存在主义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作用,心态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哈罗德一样,只要内心有改变的想法,并踏出最困难的第一步,结合着外部的积极因素,自己的心态也可以获得救赎,在这探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变自身,也会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将这种力量传递给他人,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Rachel Joyce.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M]. United Kingdom: Black Swan,2012.

[2]陈少华.《一个人的朝圣》:再成长的困境与可能[J].文艺争鸣,2015(10):165-170.

[3]黄磊.《一个人的朝圣》:行走与等待的双重救赎[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8):9-10.

[4]李巍.《一个人的朝圣》:独自行走背后的深层逻辑[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01):32-36+49.

猜你喜欢
心理活动自我救赎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