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技能的建构与提升

2018-02-26 06:09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绪技能

佟 雪 峰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发展赋予教师较高的道德地位和道德自觉,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外在规范和内在追求,但师生关系的现状却令人尴尬。有调查表明,中小学师生关系表现日趋冷漠化、麻木化、对立化、紧张化、功利化、世俗化,只有9%的学生和17%的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35%学生选择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1]。紧张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以及教师焦虑的重要来源。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和现实困境之间的巨大落差值得深思,教师缺乏处理师生关系的相关能力可能是导致这一尴尬状况的重要原因。

一、师生关系能力的欠缺与出路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天性中具有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需要和潜能。人天生就具有情绪表达能力,由遗传获得的恐惧、愤怒、悲伤和高兴等人类基本情绪能够帮助人与其他个体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例如,母亲正是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体察婴儿的需要并及时调整对待婴儿的方式,婴儿也通过基本情绪的表达来调节与母亲的关系。但这些源于自然禀赋的能力和方式并不足以保障人类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全部关系,尤其是当这些关系超越了家庭血缘关系范畴之后。师生之间不仅存在正式的组织关系,也存在着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其中又混杂着复杂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其中既有知识的传承,又有道德的浸润。师生关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血缘关系,仅仅依靠自然禀赋和人生经验,教师不足以获得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目前师生关系困境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除了自然禀赋和人生经验之外,缺乏处理师生关系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师范院校通行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中与处理师生关系能力相关的内容一般放在教师素质部分,或者放在师生关系部分。总的看来,相关论述要么以师德的要求来替代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相关能力,要么只进行观念、原则等抽象、宽泛的一般性讨论。似乎只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只要有尊重、信任、热爱学生的情怀或观念,师生关系的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各种类型论文的内容也与此类似。以中国知网的期刊文章为例,在中国知网上以师生关系作为题名,2000年以来共有4 665篇文献,其中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献共有735篇。下列与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策略相关的引文均出自上述期刊的相关文献:“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构筑共通的生活世界以及培养良好的教师德行。”[2]“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树立新型师生观念,准确定位社会角色;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创新考核评价机制。”[1]“培养教师的职业良心,激发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注重教师研究发现性学习,增强教师自我更新能力;及时调适与维护,保持教师积极健康的心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教师育人质量。”[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能动性的有机结合;改进师生交往方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形成师生的互动反馈机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4]

客观地说,这些观点均是作者在对师生关系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师生关系的改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相对而言,这些建议过于抽象,要么局限于观念层面,以“观念”“心态”等为着力点;要么诉诸情感激发,以“归属感”或“良心”为切入点;要么诉诸“生活世界”“共同体”等哲学用语的阐发。正如一位研究者的感慨:“学者们的建议多停留在诸如加强理解、对话、互动等的抽象描述上,其针对具体教育情境的实践指导力还很不足。”[5]也如许多一线教师的牢骚:要么没时间看,要么看不懂,要么看懂了也没有用。

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们最缺乏的可能不是情感、态度、理念等层面的启迪,而是一种类似于工作手册之类的师生关系操作指南,详细规定或提供了具体、详尽且可操作的具体行为方式或策略建议。师生关系的构建和维系渗透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浸润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教师不仅要有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通过特定的言行表现出来,为学生所体验和感受得到,才能发挥其影响力。否则,即使有所谓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又有何用?如果这种态度和情感没有表现出来,所谓积极的态度与情感是否真的存在都会令人生疑,遑论发挥作用了。而且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教师的言行对于他们的影响巨大。如果教师本身敏感性不够,行为方式欠妥,可能在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对学生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谨言慎行,甚至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也不为过,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学生、面对叛逆高峰期学生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构建一套具有明确规范要求、可操作、易践行的社会技能体系对于师生关系的改善刻不容缓。

二、教师社会技能框架的初步建构

社会技能即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技能一般是指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6]加德纳对社会技能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人际交往智能的概念:“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7]

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也是戈尔曼的情商(情绪智力)理论中的重要成分。戈尔曼情绪胜任力结构框架中列举了社会技能的8种成分:感召力、交流、领导能力、促变能力、控制冲突、凝聚力、合作、团队协调能力[8]。秦启文认为社会技能主要包含7种成分:自信、认知能力、回馈与强化、非言语交流技能、言语交流技能、同理心、合作[9]。庄明科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社会技能分解为5种成分:社会知觉、社会表达、社会适应、印象管理和社会自信[10]。

教师社会技能的最终目标在于建立恰当的师生关系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质是学生恰当情绪的唤起以及学生潜能的激发,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教师合理、有效的情绪表达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因此,教师社会技能的核心在于对学生性格、需要、地位、动机等社会信息的解读和教师自身信息和情绪情感的恰当表达,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情绪的评估和调控。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论述,结合社会技能的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教师社会技能应该包括以下五种成分:社会敏感性、社会判断力、沟通能力、印象管理能力、激励能力[11]。

三、教师社会技能的现状及提升

1.教师社会技能的现状

教师的社会技能属于非权力影响力,重视通过关注、关心、理解、尊重等积极情感的表达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强调教师应以自身的知识、能力、品德、人格魅力等个体性、自然性因素去影响学生,而不是用权力和制度去约束、规训学生,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教师的理解、尊重、信任、关怀、激励等恰当的行为方式能够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其潜能,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尤其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包括学业或品德后进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技能外现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使得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反思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行,也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和内容。

2015年笔者以师生关系为主题,采用自编问卷对来自于江苏省各地的102名2014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这102名在职教师中担任或曾经担任班主任的有64名;2名来自幼儿园,11人来自小学,89人来自中学(中专);教龄0—5年的18人,6—10年的56人,10年以上的28人。调查这部分教师:

(1)社会敏感性一般。20.5%的教师上课时不太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58.8%的教师只是偶尔留意过学生的情绪变化,89.2%的教师不在意学生的喜好,不清楚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师高达84.3%。

(2)沟通能力较差。71.6%的教师认为自己说话有时会伤人,20.6%的教师认为自己不善于和学生相处,30.4%的教师不喜欢和学生聊天。

(3)印象管理能力薄弱。13.7%的教师不在意学生是否喜欢自己,46.1%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太喜欢自己,19.6%的教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教师,29.4%的教师面对不喜欢的学生不会掩饰自己的厌恶情绪表达,41.2%的教师面对学生不常微笑。

(4)激励能力较差。41.2%的教师不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56.9%的教师没有和学生聊过理想、未来等话题,40.2%的教师不能使沮丧的学生改善情绪,只有19.6%的教师自认为善于鼓动学生。

社会判断力因为教师的主观判断无法评估,调查中基本没有涉及。

这个调查虽然样本较小,但见微知著,教师社会技能的总体情况堪忧。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外在压力使得教师不得不专注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追求短期内的工作绩效,导致难以顾及甚至漠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缺乏与社会技能相关的内容和训练,职后专业发展也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导致教师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欠缺。另外,人际关系敏感性和控制能力部分来自于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部分教师个体可能缺乏相关的心理特质如气质、情绪风格等,导致其社会技能水平较低。

2.教师社会技能的提升策略

教师社会技能的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宏观层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职前培养尤其是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与社会技能相关的内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往往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三门课程为主,内容总量已经相对薄弱,许多师范院校这三门课的课时只占总课时的不到10%,其中与处理人际关系相关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和能力几乎全部来自于自然禀赋和生活经验积累,相关课程体系亟待充实。另外,在教师准入制度方面应考虑对社会技能设置相关标准,包括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和个体特质标准,从而使得教师的社会技能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水平上。

(2)学校层面:建立教师社会技能的培训制度,加强对教师相关方面的专业引领,为教师社会技能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和舆论支持。学校层面的社会技能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舆论营造(通过宣传、评比等形式营造群体气氛,提高教师相关动机水平)、知识补充(相关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激励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敏感性训练、情绪识别训练(识别情绪的类型和强度)、言语表达训练(词语及其情绪色彩、语速、语调等)、非言语表达训练(面部表情、手势、躯体姿态)、激励技巧训练。

(3)教师层面:教师应在学校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努力转变自己的相关价值观念和态度体系,充分认识学生情绪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其日常行为表现。努力养成以下习惯:积极情绪(养成积极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姿态表情的表达习惯,包括微笑、欣赏、满意、兴奋等积极情绪)、积极归因(对学生言行尽可能地去做积极推断,尽可能减少对学生言行的消极归因,即尽可能地把学生往好处想,不要把学生当作“坏学生”来看待)、倾听(耐心、注视、理解、必要的反馈)、换位思考(承认学生幼稚的合理性,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其言行和观念)、理性判断(能够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和判断学生的主导需要,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品行、人际关系进行准确判断,进而理解其言语和行为的内在动机,理解其目标和价值观系统)。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重要的心理环境,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同时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教师社会技能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架构值得进一步关注。

[1] 侯一波.新形势下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39-40.

[2] 孟璨.师生关系的时代困境、理想样态与现实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8-13.

[3] 周军,韩玮.关于中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86-87.

[4] 孙定义.浅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J].教育探索,2013(9):93-94.

[5] 李长吉,陶丽.师生关系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0.

[6] 周宗奎.儿童社会技能的测评方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3):24.

[7] 夏慧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41.

[8]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20.

[9] 秦启文.试论社会技能的价值与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44-47.

[10] 庄明科.社会技能量表的修订与初步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758.

[11] 佟雪峰.教师社会技能:理论渊源、结构与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4-6.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情绪技能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劳动技能up up!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