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合作学习,碰撞思维火花

2018-02-26 07:04福建省沙县生态新城第一小学阴雪梅
学苑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组员组间学困生

福建省沙县生态新城第一小学 阴雪梅

合作学习是为提高学习效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共同进行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优势互补,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动手操作等形式来展开。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合作学习,势必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讨论中明理,从而让参与合作学习的孩子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要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搭配合作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因此要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效率,首先要搭配好合作小组的成员。

现在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存在以下问题:有的是由教师根据座位安排组成的学习小组;有的是教师简单地按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分组;有的是教师“尊重学生”地让学生自由组合。这几种组合方式的组长或由教师依据学生成绩指定,或由学生据平时交往情况认定,往往未明确组长的职责,也未明确组员的分工与职责。这样组合的结果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小权威独霸,不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有的学生(尤其是学优生)鄙视学困生,认为学困生能力低下,他们参与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如在一边看着就行;有的学生依赖优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过于喧哗,组间干扰,合作质量差。

笔者认为一个班级中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8人为一组,每组成员的数学平均水平应大致相同。分组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互补,也要考虑学生间的性格互补、能力互补。合作小组长的选择应是合作小组组建的关键。小组长不仅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水平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有较强的领导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发现小组成员的优势,合理分工,不会让合作学习成了优生的舞台,学困生的看台。要合理搭配合作小组成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即在分组时,尽可能保证各组间的水平相当,每个组内男女的比例,优生、学困生、中等生的比例也大致相同。但在各组间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既要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可担任组长),也要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担任发言人),动手能力、记录能力强的学生,同时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困生。在评价时除考查各组问题解决的情况外,还考查对学困生的帮扶情况。

2.因地制宜、合理排座原则。根据班额和空间场地来编排座位,以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班级学生数超过60人,可以采用同桌两人合作学习为主,前后四人合作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如果班级学生数少到40人,则可采用同桌两人合作学习为主,根据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灵活组合的学习方式。

3.因势利导、机动灵活原则。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及生成,灵活机动地组成临时合作学习小组,以营造更自由、更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

4.适度调整原则。当小组内部出现一时难以化解而影响合作学习效率的矛盾,或小组间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不平衡时,都应适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保证公平竞争。

二、灵活选择合作学习问题

合作学习虽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概念性的知识就可用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方式来学习,简单的推理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推理完成。笔者认为只有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学生意见分歧大的问题,以及学生个人无法完成的问题,才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1.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是完成每堂课教学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解决学生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时,可组织合作学习。因为这时学生的感想较多,想说的话也多,如果此时让学生讨论,才可能碰撞更多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不足或难以完成的问题,可确定为合作学习的问题。数学综合实践问题,需要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这时往往要借助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节约用水》时,由于要收集的数据较多(包括了解全国乃至全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收集身边的浪费水情况;计算浪费水的具体数据;计算采用节水方式可节约水的具体数据等),仅凭学生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对上面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如果让学生单独完成,课堂40分钟显然不够;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限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他们个人做出的判断与预测很有必要在交流中进行修正、补充、提升,因此这种情况就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全力传授合作学习方法

掌握合作之法与合作之能是有效合作的保证。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自学奠基法。这要求学生先自学教材,先自主探究,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人不懂的问题,学优生能马上回答的就马上解决,学优生不能马上解决的则由小组通过交流、转化、实验等方式解决(必要时可寻求老师帮助)。

2.辅导个体法。小组群体帮助组员个体(学困生),实现组内全员的共同提高。为提高辅导效果,可采用组间竞赛的方式,看各组辅困成效。

3.分工合作法。这要求小组长能根据组员能力、性格特点分配任务,组员分工应让每个组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与提高,以增强组员间互动,最大化地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

四、有效监控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不能只关注活动的结果,更要有效监控合作学习的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提高。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主要应监控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参与度。教师要了解各小组学生的参与情况,要通过组间巡视,了解各小组的分工情况,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醒,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责任要负。小组成员只有有了压力,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2.合作学习的配合度。教师要通过组间巡视,了解各小组成员间的分工情况与配合情况,看各组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地发挥了每个组员优势,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教师应对配合不默契的小组给予必要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为下一步的合作打基础。

五、恰当评价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活动评价不仅要关注各组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各组学习活动的过程,关注各组对学困生的帮扶。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加强组间巡视,了解各组的合作情况,适时给予评价。合作学习评价活动的主体不应只有教师,而应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合作学习评价既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既要有课堂随机评价,也要有期中与期末的定期评价。总之,教师要通过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建积极向上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习小组的人都能积极投入合作学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实践证明:合作小组成员搭配越合理,合作学习问题越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合作学习方法越恰当,合作学习过程越受关注,合作学习评价越恰当,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越高,学生的思维火花越能得到有效碰撞,学生越能生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

[1]杨永强.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崔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中的合作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组员组间学困生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小组落幕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