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初探

2018-02-26 18:12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方丽萍
学苑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邓稼先孔乙己课外活动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 方丽萍

语文是一切基础学科的基础,对提高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素质都具有奠基意义。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增长学生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运用语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语感能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它是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的能力。有较强的语感,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也就比较恰当,所以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对初中生来说,虽经过小学几年的语言实践有些语感,但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待于大大提高,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仍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何谓语感?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哪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管窥之见。

一、何谓语感?语感从何而来

何谓语感呢?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顿悟、把握的能力,即个体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是人在感知的刹那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敏捷而善于领悟的语感是领会文章思想及作者情感的一把钥匙,借助这把钥匙,便开启了作品展示的广阔生活空间的大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感悟了作者在文章中所倾诉的情怀。要形成较强的语感,达到自己能读懂文章,自己能分析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获得艺术的陶冶,这就需要进行语言实践,多接触语言、多熟悉语言、多讲析语言、多运用语言,长期训练从而养成的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熟练的技巧和自然的反应。因此,本人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语感环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养成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

二、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途径初探

途径一 倡导诵读 增强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与语感形成的关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艺术,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既可以让学生学得语言文字组合的方式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体味文学作品感情、韵味的欣赏能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不用多讲,只要通过情意盎然的朗读直至成诵,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瑰丽的景象和河水吞吐日月的雄浑气象就会自然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因此,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张口就读,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内容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可以领会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同时也能获得各种语文知识技能。我们所说的“讲读课”,既包括“讲”,也包括“读”,我们说阅读,也是既包括“阅”,也包括“读”,只有教师的讲,而无学生的读,只有阅而不读,都不会有好效果的,因此,朗读无疑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语文课堂要大力倡导诵读,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这是培养中学生语感能力的最朴素最有效的途径。

那么,增强语感是不是在课堂上多朗读几遍就可以了吗?不是的,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的,一切的语文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背诵这个基础,写作文时就大脑空空,搜肠刮肚。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时代背过的东西,写文章的时候若用到它,就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而没有读熟、没记住的东西,使用的时候就很费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诉我们读书的量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所以要培养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迅速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让他们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多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途径二 巧补空白 激发语感

所谓“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因为人有这样一种心理,一件不完全成形的东西呈现于眼前,会引起人们一种追求完整和谐的强烈冲动,因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作品都存在着空白,在教学中,可对这些地方进行补白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上,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上推究它。所以巧补“空白”是激发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补白方式有以下几种:

1.感受未尽之意。

《邓稼先》一文中写到:“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面对此景,邓稼先的心情真的难以名状,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所以,这里作者留下了空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吊古战场文》中的环境描写揣摩一下邓稼先此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有学生写道:“为了祖国的强大,邓稼先和他的战友长期在这样非常恶劣的环境中隐姓埋名冒着生命危险不辞辛苦地工作,而同事还没有来得及发挥完智慧和力量就这么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地牺牲,‘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应是邓稼先此刻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通过这种感受未尽之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既可感受人物的情怀,又激发学生潜在的语感。

2.续写未完之事。

《孔乙己》结尾处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己爬出成亨酒店到他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了空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和境况,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推究“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之后”所发生的事,然后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更合理。通过这种补白,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了学生的语感。

3.转换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来复述故事的语言体验,也能激发学生的语感。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从小弗朗士的角度来讲述,也可以让学生从韩麦尔的角度来讲述。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我们在关注故事情节正确与否的同时也可以去关注叙述角度的变化所带来的叙述语言与内容上的变化,学生就能收获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效果,增强了语感。

由此可见,巧补空白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形成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挖掘并激发了潜在的语感。

途径三 课外活动 丰富语感

语文课外活动是同语文课堂教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要积极地组织引导,丰富学生的语感。切实可行的课外活动有课外练笔、习作展览、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赛、课外阅读等,这些课外活动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要去反复斟酌,检查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句意是否明确,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否连贯,需不断锤炼词句,所以是最能锻炼语感,有效地提高对语言敏感性的领悟力。因此它是丰富学生语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一个人语感的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就是他的语言能力习得,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他的文化心理素质成长、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个过程中去,让他们学习中兴趣盎然,学后爱不释手,而要达到这个层次,不仅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反复训练,不断完善培养语感的方式方法,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实践,只有形成合力,方能达到目标。

[1]郭伟“.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模式”简介《.语文教学通讯》2000.8.37.

[2]雷建刚.怎样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学通迅.1994.2.21.

[3]卫东.文学作品的“空白”和语文教学中的“补白”训练.语文教学通迅.1998.10.14

[4]林小萍“.三维”“六阶”主动探究式阅读模式研究.语文教学通讯.2000.8.35.

猜你喜欢
邓稼先孔乙己课外活动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有一种爱叫“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