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美读,向文本深处漫溯

2018-02-26 15:33韩春玲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朗读情境

【摘要】朗读,尤其文言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但教师往往注重追求范读、齐读、自由读和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形式,却很少对文本的体味、鉆研、涵泳予以关注。在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根据语境,“添枝加叶”创设情境美读,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有趣的美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感情,读出了文章主题,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关键词】朗读;美读;情境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张志公先生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由此可见,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体验,提升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但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朗读,尤其文言文朗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教师往往过分追求范读、齐读、自由读和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样化形式,却很少对文本的体味、钻研、涵泳予以关注。

在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根据语境,“添枝加叶”创造情境美读,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通过有趣的朗读,学生读出了人物形象,读出了作者感情,读出了文章主题,还原了语文的本真。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

一、结合语境,添加叹词,凸显人物形象

教学古文《陈太丘与友期》时,面对学生的唉声叹气,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生活理解,在文章适当地方增加“叹词”,然后朗读,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下面是填字的原文,粗体字是添加的文字)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嗨!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嘁!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不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哼!”

学生在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中添加了“嗨”“嘁”“不对”“哼”等叹词:“嗨”字表现出友人的妄自尊大;“嘁”字则表现他的无信无礼;元方用“不对”而非“胡说”一类的词,是因为他明白事理;结尾的“哼”字可见元芳作为小孩子噘嘴生气的神态。

在情境的“添加枝叶”中,学生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内蕴解读,理解了文章感情,把握了人物性格,而且提升了创造力。

二、结合情境,添加称呼,凸显作者感情,彰显语言魅力

文言文学习是学生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的对话,那么文言文朗读就是学生“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出师表》一文诚挚地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忠心。在朗读中,我让学生依据情境加入“陛下”这个称呼,并辅助一些动作来感受作者的衷情。(如下是文末两节修改)

陛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陛下: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分析君臣关系,指导学生朗读到“陛下”时,双手作揖,而提到先帝时,则抱拳伸向左前方或右前方,作揖。

四次“陛下”的称呼、动作以及语气也有区别:第一次称呼严肃庄重,平着作揖,语言掷地有声;第二次称呼亲切平和,从旁作揖,语言严肃认真;第三次称呼敬重关爱,向天作揖,语言绵而刚硬;第四次称呼沉重悠缓并长揖过顶,语言深沉缓重。

于是乎,学生放下书,慢步于教室,放情地吟诵着。一声声对先帝的呼唤,一声声对后主的拳拳关爱在课堂飘荡,在学生心中流淌。于是乎,沉浸于朗读的学生不仅体会到一片真情,同时更重要的是品味到语言的魅力。(下面是摘取几则学生的发言)

生1:语言的魅力真是奇特无穷呀!吟诵之中,我似乎感觉诸葛亮就站在我的身前,他的铿锵之语,就连懦弱的阿斗也挥袖离座,振奋起来。

生2:是啊!我也有同感,特别是最后一个“陛下”,我把“陛”字读得很重并且缓缓延长,而说到“下”时,似已无力,戛然而止。哽咽之中,数字而语,拳拳忠心以压顶之势,直压得朝廷上下凄然、肃然、凛然。

生3:是呀!“惊天地,泣鬼神”,语言的内涵真是无穷!

朗读不仅是眼、口、耳、脑综合并用的阅读过程,更是一种使学生受益无穷的审美创造活动。灵动、细腻、诗意的“添枝加叶”的美读,本色自然,实实在在,这样的趣味美读,学生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感,这样的趣味美读才是语文的本真境界。

三、结合语境,添加对话,凸显文章主题

语文课上的朗读,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学习并理解文本内容。语文课上的反复朗读更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体悟文章的主题。《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论述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主张: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其语言富有气势,论证严密,思辨性强。细读会发现,全文其实是孟子教导学生,为学生解惑并宣扬自己主张的一次“课堂实录”。“课堂”上,孟子或慷慨激昂陈述主张,或循循善诱教导学生。于是,我首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补出弟子的语言,复原当时师生对话的情景。(下面是师生问答式对话)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你们赞同我的说法吗?)

弟子曰:为何一定要“舍生取义”呢?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弟子曰:先生的意思是,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曰:(非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弟子曰:那他們为什么不用、不为呢?

孟子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弟子曰:哦,那些人肯定是君子了。

孟子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弟子曰:事实上,普通人是不可能都有这种心的。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弟子曰:如果给您“万钟”,清醒就不一样了。

孟子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弟子曰:事实上,世上有许多人都接受了“万钟”。

孟子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弟子曰:他们这样做,难道不对吗?

孟子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弟子曰: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啊!为什么要停住呢?

孟子曰:此之谓失其本心。

弟子曰:明白了!我们应把“舍生取义”作为做人的基本标准。

然后让学生之间展开理趣对读。朗读指导:孟子的话,在第一节中提出观点、解答学生疑惑;第二节叙述“不食嗟来之食”应该平缓一点,突出孟子的耐心教育。重点要注意第三节的朗读。第三节反问语气、排比句的气势要读出来,表达出孟子对一些人的激愤之情,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应该义正词严地喊出来。出于师生之礼,读弟子的话,语气应该谦和一些,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最后让“孟子”与弟子深度对读。(1)教师扮演孟子,学生扮演古代弟子。教师在读孟子的话时,有意识地强化文言语气、语调,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痛心疾首。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气、语调可适当进行指点。(2)学生扮演孟子,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古代弟子。学生读孟子部分,教师和其他学生齐读弟子部分。

如此“添枝加叶”的情境美读,把学生带入孟子的课堂之中。和孟子当面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文章的语言艺术和论证特色,自然而然地领悟孟子提出的主张。

朗读教学,即“在朗读中教学”。在朗读教学基础上的美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这也就要求教师努力创新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钟樑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随便怎么精简,读,不能减!”总之,创新的情境美读让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让语文还原本真——美。

作者简介:韩春玲,1977年生,女,陕西省渭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教于前门外国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朗读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