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初探

2018-02-26 22:46高磊
文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高校创新

内容摘要:高校本科实施研究性教学,乃培养并造就创新型人才以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轻忽不得。而为了保障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成效,学校层面,需确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创设科学可行的保障制度和评估标准;专业层面,要明确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并重的培养思路,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师层面,要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课堂。学校、专业、教师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研究性教学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 研究性教学 创新 策略

当今是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也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落后就要出局,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再也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而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从传统的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转向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用。正是基于对这种情势的判断,教育部适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这是国家层面为顺应时代的诉求给高校教改开出的药方,也是我们今后的行动指南。因为高等教育不能像基础教育那样,仅仅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传授,更应当去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培养其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以探索未知。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梅滋所说:“一言蔽之,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这是她骄傲和闻名遐迩的原因。”[2]

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首先我们要了解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这是其学理基础。学界普遍意义上所指称的研究性教学,主要发端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二十世纪初,基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首次阐述了其有关科学探究必要性和“五步法”推进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问题教学法”。此后,美国则兴起了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浪潮,以应对人才需求的现状。1959年,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倡立“发现法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教学方法。1961年,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中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法”,与布鲁纳的主张大同小异,可互相发明,但更易于操作。由此可见,研究性教学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形成的新型教育理念。何云峰即认为,研究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学理念[3]。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言,它更注重知识探索,而非知识传递,即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基于这种理念而形成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可纳入研究性教学的范畴。

明确了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之后,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到实处,即有哪些具体的因应策略则成为问题的关键。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笔者以为高校本科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确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

教学与科研并重一直是众多高校的管理理念,也是其实施管理的手段,绩效考核、激励方案多脱胎于此;而此处所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则是办学理念,与前者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欲行研究性教学的高校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中确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宗旨,以便给研究性教学埋下法理的土壤和垦发的基础。因为研究性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学,教学活动不能离开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撑,所以要追求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前苏联科学家曾指出:“在大学里,教学不应脱离科研。科研没有教学,照样能发光燃烧。但是教学没有科研,尽管它的外表多么诱人—也仅仅闪烁而已。”[4]缺乏科研基础和支撑的教学顶多是知识传递性的教学,是把学生的思想、思维、智识导向过去或书本的教学,是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引导学生面向未来、探索未知的创新性、研究性教学。当然本科教学一味强调科研重要的定位也是不客观不理智的行为,乃矫枉过正之举。因为脱离了教学反哺的科研,会牵扯教师大量的精力,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进而影响到科研的成效,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等教育生存的基础。因此,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与科研一定要深度契合。如果擺不正位置或定位不精当,相关高校极可能在日益酷烈的竞争中落败甚至被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居安当思危的清醒。

二.创设科学可行的保障制度和评估标准

高校本科研究性教学若想长效开展,学校层面必须有相关制度的保驾护航。保障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开展的母体,没有母体的护佑,研究性教学很难茁壮成长。因此,高校应创建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的保障机制,鼓励优秀的教师从事研究性教学,对其给予资源分配、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适当倾斜,免除其后顾之忧,以保障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从而以先进带动氛围,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来。学校领导需高度重视研究性教学工作,可成立研究性教学推进领导小组,组织广大一线教师专题研讨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和实施办法,然后推广实施,在修正中不断发展。

评估标准是衡量研究性教学量与质的一把标尺,能控制并规范研究性教学的发展态势,并对教师产生激励和导向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标准,也是高标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举措。而评估标准的确立,一方面要注意学科差异,因为学科不同,诸如学科架构、学科规律、思维方法、认知方式、培育时间等自然不同。我们不能用社会科学的标准来评判自然科学,一如我们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评判社会科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尤其大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教学仍应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中高年级学生已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素养也处于成长的快车道,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客观条件基本成立,教学可注重研究参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切忌一刀切,要求整齐划一,那是懒人思维,应根据学科差异和教育对象的主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明确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并重的培养思路endprint

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潜力,即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具有课堂信息量大、知识传授系统性强等优势,在基础知识传授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诸多弊端,对此必须有所扬弃。其短板恰好可以通过实施研究性教学来弥补。研究性教学并不是另起炉灶,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否定和排斥,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因此,高校本科教学思路要转变,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成长,既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要把能力为先的培养思路升级为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并重,而潜力开发则主要来自研究性教学的针对性培养。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当事人”的习惯认知,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适时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和批判书本知识,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鼓励学生能有理有据地“唱反调”,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挑剔精神。倡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指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专题,然后以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学生之间就要形成合力。

四.构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如建置不当,会严重影响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力量及课程基础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来构建适合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让课程开展有“善本”可依;二要努力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寻求学科协作,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三是课程设置要有阶段性,注意科学平稳的过渡,切忌课程启动过早,否则会无形中增加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难度,师生都会因目标难以达成而产生挫败感。比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本身就带有很强研究性的课程,就不适合放在低年级,而应放在高年级实施。

五.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课堂

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实现创新性的培养目标,教师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将自己从事科研的具体内容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用科学研究的模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专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读书分享法、头脑风暴法、思维训练法等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哪怕是“惊人之论”,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方式。其次,教师可以把自己所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科学地分配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和任务。并把自己科研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学生,教会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教学的可持续性。而教师在讲授个人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可以反过来深化自己的研究,这是一种双赢。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發展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本科实施研究性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不容怠惰。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仅仅依赖学校课堂这一阵地仍远远不够,要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要形成第一、第二课堂联动的模式。研究性教学的落脚点是激发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最终形成终身探索研究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实施研究性教学,不是要与传统教学模式争地位比输赢。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恰是研究性教学的薄弱环节,所以要合其两长,避免离而两伤。研究性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刘绍平.教育管理制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59

[2]Mere J T. 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Thoug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Dover Publcations,1965:767

[3]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9 (10):82

[4]王伟廉.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65

(作者介绍:高磊,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学文献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高校创新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