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8-02-26 09:45肖贵中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化馆互联网数字化

肖贵中

摘要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部门,是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发挥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目前数字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本文首先对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对现阶段数字文化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当前数字文化馆建设和发展的策略。推进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促使文化馆更快更长远发展,是顺应互联网技术与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馆 数字化 建设现状发展方向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具体任务,为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办、国办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推進公共文化机构如文化馆等数字化服务,促进各级文化馆提档升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伴随着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大众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文化馆作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是推进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促使文化馆更快更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数字文化馆及其优势

文化馆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部门,是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数字文化馆还没有具体的定义,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充分利用数字科技,以互联网为依托,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文化馆的资源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当中,以突破文化馆在场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将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的联通与互动。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两个方面。数字文化馆在发挥职能作用上比传统文化馆具有以下的优势。

1.1 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

文化馆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拥有海量的文化资源,在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发布会、新闻报道或者报纸出版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布消息,这些传统方式其局限性很大,能够掌握发布消息的公众非常少,因而服务效果就可想而知。而数字文化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各类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存储、处理、发布,人们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

1.2 增进文化交流

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网络上发布各类数字信息,可以方便广大的群众获取并掌握社会各行各业的消息。对于专业文化领域的高价值信息,其受社会关注度较高,通过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为创造文化交流和广纳意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深度交流同时对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现阶段数字文化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设备资源共享不足

文化建设不仅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一直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各地方文化馆开始不断健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基本上保证了各级文化馆开展服务的功能。然而,大多数文化馆在数字化文化建设中缺乏资源共享、共建的现状,导致资源数量、技术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2 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

随着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类文化影像资料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都转变为数字化资源,时间越长积累的数字资源就会越多,这些海量数据其存储和管理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根据国家的要求,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具备海量信息存储和网络功能的设备,为数据存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据统计,全国已经有三千多家文化馆,这些馆藏信息资源加起来将是非常庞大的。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说,由于受到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海量数字资源的存储将会更加困难。

2.3 缺乏资源集成的服务平台

目前,省级、市级、地级等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上了日程,各种类型的文化馆配设了专业数字服务网站,通过建立在数字文化资源支撑的基础上,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实时的使用和分享。然而,由于各级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都是独立完成并开展实施,各馆之间缺乏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目前没有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来实现各级文化馆数字资源之间的共建共享,从而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4 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实现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的活化剂。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同年龄层、不同专业的群众,因个体个性化差异,其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就会有很大差异,并且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需求将越来越高。文化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更新馆内的资源,将很难满足群众对文化服务内容的需求。

3 如何加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线路畅通及获取方便等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宗旨是为人们服务。数字文化馆是当下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文化”的快速发展等趋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高。

3.1 转变文化馆建设思想,提高服务意识

传统的文化馆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一般都是被动的等待人们来馆内自主要求服务,这种思维带来的后果总是逃不了被淘汰的厄运。因此,文化馆工作人员一定要转变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转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机遇,大力推广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让科技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让文化馆成为具有充分交流沟通的平台。

3.2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国家层面上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进行了统筹规划,同时也促成了全国各地文化馆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总分馆模式,将省、市、县等各地的文化馆信息进行汇总,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文化馆的信息和用户进行分析,可以确保文化馆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将各级文化馆的数字资源有效整合,并统筹规划,将海量的数字资源整合后输送至各级文化馆,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保证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使群众可以更多的获取到自己需求的资源。

3.3 加强数字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

为了避免独立运行,资源浪费的现象,文化馆应该充分利用“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促进数字文化馆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文化等文化共享项目的共建共享。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数字文化馆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数字版权意识和手段,推进数字文化馆开放式的服务管理,为现代化数字文化馆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3.4 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电脑、Wad等移动终端已经在社会广泛普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受众群众分布更加庞大。采用互联网页、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方式,建立标准规范统一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总体格局,搭建与移动终端设备良好的线路,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将文化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网上传播,使文化馆的服务更加便捷快速。

3.5 加强专业化人才建设

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对各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馆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文化馆输送新鲜的血液,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职业能力,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保证文化馆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稳定的文化服务。

4 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的发展方向

数字文化馆是当下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是顺应互联网技术与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4.1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当前,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服务能力,而且要重视服务内容。数字文化馆不是单向的用户需求资源的输送,而是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文化馆可以根据用户的访问情况,如访问频率、用户偏好、搜索关键词等,深入把握用户的需求规律。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馆交互的主体,是促使文化馆提质升级的推动力,需要加强对各类用户的需求、文化类型需求的调研,同时也要对各种传播方式、终端设备进行调查,了解用户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才能达到更好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4.2 以技术为导向

在数字文化馆中,信息资源传播的方式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每个馆的数据都是一个单元,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分散在各馆的数字资源整合,汇集到总馆资源池中,最终将汇集的资源调配分发至各分馆,实现从“端菜”到“点单”服务,使资源完全不受地域的限制,打破馆与馆之间独立运行,资源浪费的现象,使文化资源最大化的得到利用,提高了各类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为数字化文化馆创造了平台,各类信息的发布可以通过搭载各种移动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为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文化产品的创作、交流提供了平台。

4.3 以资源为基础

资源是所有服务的基础。充分发挥当前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有效地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下,分设资源管理、服务推送、文化服务等多个模块,为普通群众、文化企业、文化社团、政府机构等提供不同类型的针对性文化服务。并根据用户的文化需求、服务的成效等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为群众、文化企业等提供更为精准、更加全面科学的资源服务。

5 结语

文化馆是保障人们文化服务的权益机构,是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是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的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背景,增加互联网+文化馆服务项目和内容,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可以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文化馆在新时代更好的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安徽省数字文化馆建设构想[J].大众文艺,2016(16):6+164.

[2]王文戈.依靠文化大数据,不断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J].人文天下,2017(20):35-37.

[3]吴永强.数字文化馆的基本内涵和建设实践初探[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年07月(下)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l.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3

[4]仇菲.对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文天下,2015(06):95-97.

[5]高国栋.公共文化云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7(22):67-69.

[6]王震霞.“文化云”与数字文化馆建设[J].新媒体研究,2016,2(20):165-166.

[7]周姗姗.新时期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9):100-101.

[8]张学晖.创新服务手段夯实服务内容——浅淡未来文化馆发展方向兼及互联网+文化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6):126-127.

[9]罗东.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新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9):155-156.

[10]钟文汐.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J].大众文艺,2016,13:058.

[11]赵新天,张火.紧跟时代步伐,走进“互联网+"时代——论各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龙头地位[J].人文天下,2016(21):15-18.

[12]崔锐娟.“互联网+”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西藏艺术研究,2017(03):81-84

[13]张彦博.數字文化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N].中国文化报,2015-10-21(003).

猜你喜欢
文化馆互联网数字化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数字化制胜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