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仁学”思想

2018-02-26 13:31周春艳
老区建设 2018年18期
关键词:性善论仁政孟子

[提 要]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的“仁学”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性善论”与“仁政”思想,他从“人性”以及“政治”两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仁学”思想。

[关键词]孟子;仁政;性善论;仁学

[作者简介]周春艳(1987—),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四川成都 610000)

从古至今孟子的“仁学”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其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曾受到历朝历代很多统治者的推崇。“仁学”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仁、义、礼、信、忠、孝等内容。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仁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孟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孟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孟子生卒年月,在《史记》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在《孟子年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孟子生于西历纪元前372年,卒于西历纪元前289年。关于孟子提出“仁学”思想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各国战乱不断,统治者求贤若渴,急需各种贤良人才来帮助自己稳固政权。这种情况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史记》中记载,孟子是邹国人,曾经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完成学习之后,他到齐宣王那里去游说,齐宣王没有采用他的学说,他又到梁惠王那里游说,梁惠王也没有采用他的学说。当时商朝采用商鞅的富国强兵政策,楚国和魏国采用吴起的战胜弱小国家的路线,齐国任用孙子、田忌等人使各国侯国都来朝拜。当天下各国都致力于攻伐征战,以善于攻伐与否作为考核人才的标准时,孟子却整天宣传要发扬“尧、舜、禹、夏、商、周”的德政,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的,所以他回到家乡整理诗书,阐述孔子的思想。《史记》曰:“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由此可见孟子的“仁学”思想的产生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二、孟子“性善论”中的四端思想

孟子的“仁学”思想包含了“性善论”与“仁政”思想两方面的内容。关于性善论,在孟子的“四端说”中讲述了这种思想的起源问题。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而“义”、“礼”、“智”,这三种品德都可以包含在“仁”之中。孟子还认为人有不善的行为,都是因为没有能将四端扩充之,而非人的本性中没有善,同情心是每个人都有的,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也是每个人都有的。故《孟子·告子上》中记载:“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3]孟子还认为人之所以与禽兽有区别[4],是因为人有人心,人之所以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是因为人有主要器官人心和次要器官眼睛耳朵等。有的人只会顺应耳朵、眼睛这些次要器官的需要,因为耳朵、眼睛这些次要器官没有思考的功能,所以这些人就容易被外物蒙蔽成为小人,有的人却能用心思考,顺应自己内心的发现,用心思考的人因为不容易受外物蒙蔽就容易成为君子。《孟子·告子上》中记载:“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5]

三、孟子同时期不同哲学家对于“性善论”的看法

在孟子同时期对于人性的看法,除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之本性无关善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告子就认为人之本性无关善恶,告子说人生之初并不带有善恶的倾向。人是无善无恶的生物体而已,善恶是价值判断,是后天人们给的评判,人的道德观念完全是受到后天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所致,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6]他还认为人性就好像河里湍急的流水一样,东边决堤了便会向东方流,西边决堤了便会向西边流。人性没有天生善或不善的区别,就像流水本来没有向东流或者向西流一样,其所以后来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全在于后天的引导。孟子并不赞同告子的这种思想,他曾经对告子的思想进行过反驳,他对告子说“生之谓性”,是否就是说,白之所以称之为白呢?告子说:是。孟子又反问到,这是不是说,白羽毛的白跟白雪的白是一样的,白雪的白与白玉的白也是一样呢?告子又说:是。于是孟子就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也?”[7]孟子以为这样自己就驳倒了告子,其实他并没有驳倒告子,因为他前面讲到的白羽毛、白雪、白玉,只是就这些事物颜色这一属性来讲的,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白的,孟子企图用事物的颜色这一具体属性来代替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出“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这一结论,显然并不正确。另外提到孟子的“性善论”,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认为人的善的道德观念是经过后天的改造形成的,比如荀子在《性恶》当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偽也。”[8]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之所以后面有善的一面表现出来,那是后天不断学习的结果。他认为,人的天性,是一块自然质朴的材质;后天要用繁杂的礼法条文来改造。如果人没有质朴的天性,那么后天的礼法就没有地方施加。他在《礼记》中介绍了本性和人为的关系。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无伪,则性不能自美。”[9]孟子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守“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荀子则认为很多社会道德规范违背了人的本性,比如他在《性恶》当中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10]我认为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都有一定的道理,相对于孟子、告子与荀子的观点,我的观点是人性先天有善有恶,而后天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也会对人性善恶产生很大的影响,人性的善恶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仁政”也是孟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在《尽心下》中提出“民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1]的政治思想,其实他并不是说臣民比统治者尊贵,统治者应该尊重臣民。而是说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就不可能安安稳稳的保住皇位。所以统治者应该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君王之位才可以长久。孟子还主张统治者应该“以德服人”。他认为以武力征服别人,只能使人慑于淫威而被迫身服,并不能使人真正信服;而以德服人,人才会在心中真正佩服你。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中心悦而诚服也。”[12]孟子还认为,统治者不应把“利”放在第一位,如果人人都追求“利”,就会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例如在《梁惠王上》中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当然,他并不是说让统治者真的不去追求利益,而是让统治者宣扬“仁”“义”,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另外孟子还重视经济对政治的作用,这在《孟子·藤文公上》中有记载:“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13]他提倡实行井田制度,主张土地属国家所有,人民在国家的土地上自有耕种[14],每井中公田的产出,部分作为国君卿大夫的俸禄,但其性质属于向国家纳税的性质,而不是给地主服役的性质。孟子希望通过井田制度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他说:不违背农时,按时耕种,就有吃不完的谷物。池塘里下入渔网,就有足够吃的鱼类。按时到山林砍柴,就有用不完的木材。粮食和鱼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可以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人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有五亩的宅地,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五十岁的老人就有棉袄穿。让鸡、猪、狗等家畜按时节繁殖,七十岁的老人就有肉吃。百亩的良田,按时耕作,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挨饿。建立学校,做好教育,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劳动。人民丰衣足食,不挨饿,做到这些就可以统一天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5]孟子的井田制主张,既对人民有利,使人民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又可以让国家安定,统治者政权稳固。

五、孟子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比较

孟子的“仁”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继承来的[16],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弟子大多以教学为生,成就大的做了国君的老师或卿相,成就小的做了士大夫的老师,还有的人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能以学问显于当世者,属“孟子、荀卿之列”。《史记》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17]孔子对于“仁学”的阐释,大多在他与弟子的对话中可以找到记载,孔子在与其弟子颜渊的对话中阐释了“仁”的内容与性质,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8]。颜渊又问“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9]他还提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他人去做,自己想要取得成功,也要帮助他人成功等能够达到“仁”的方法和途径。孔子的另一个“仁学”观点是要达到“仁”的境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就可以达到的,不必通过他人的帮助,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0]孟子就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种仁学思想[21],提出了每个人都具有“仁”、“义”、“礼”、“智”萌芽的人性论。

在政治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仁学”主张,他认为“仁”的性质就是要尊重周礼,在日常生活中要约束自己以达到周礼的规范,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如果人能够拥有五种品德,就是“仁”。子张又问要具体拥有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宽、信、敏、惠”。[22]一个人如果处事庄重就不会遭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得很多人拥护,诚信就能获得信任,勤敏就能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使人爱戴。另外,孔子认为要使用“利民”“安民”“教民”等说辞,使人民听从统治者的统治,才算实现了“仁”的标准,他还认为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会敬畏你;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会服从你;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会用真心来对待你。当你当上君主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老百姓就会从四处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投奔你。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孟的“仁”都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政治上容易获得统治者支持。

由孟子提出的这种人性本善的思想观念,既可以在人们的日常情感交流中注入更多的善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要,又具有很强的稳固政权的作用,为政治统治者所需要,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3][1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敬鲁.孟子“性善论”的价值意蕴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6][7][11][12][13][15]万丽华,蓝旭.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10]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4]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J].齐鲁学刊,2014.(4).

[16]刘瑶瑶.孟子人性论探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8][19][2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1]冯文泉,冯碧瑛.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J].教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性善论仁政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说仁德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