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2018-02-26 13:13梁诗莹梁惠红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方山板书苏轼

梁诗莹 梁惠红

【摘要】本课以苏轼为何为方山子作传及沈德潜为何评价《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为引子,抓住“耸然异之”这个关键词,以“追因”的方式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既让学生懂得“写了什么”,又使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关键词】因果语文 方山子传 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20-04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方山子传》。看题目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传记。但是你们知道吗?苏轼其实是不喜欢写人物传记的,他曾经说自己“平生不为行状碑传”,“行状碑传”就是墓志碑文和人物传记。本不爱写人物传记的苏轼为什么要给方山子作传呢?另外,沈德潜曾评价《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这又是为什么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得熟读课文。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80页,齐读一遍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抛出了两个“果”——苏轼破例作传、《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因二者均能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故能顺势生发出两个相互渗透的问题:苏轼为何给方山子作传?《方山子传》为何被称为“传中变调”?而以问题导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师:大家读得很好,字音把握得也很准确,看来预习得不错。学习这篇文章,希望我们能实现两个学习目标:①疏通文意,把握方山子的形象内涵;②知人论世,理解方山子的形象意义。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即将开展的课堂心中有数。

二、检测翻译,疏通文意

师:理解文意,是开展文本赏析的基础环节,课前已布置大家串译全文,现在我们通过课堂翻译PPT上的重要句子,检测大家的预习效果。(课件出示检测文句:①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②余既耸然异之。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④此岂无得而然哉?)

检测翻译时应指导学生注意直译,补出省略之处,捋顺语序,重点译准“不遇”“无得”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此文是文言文,文言知识的积累自然是教学重点之一。但本文的文言字词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便能基本解决,此處检测的几个句子既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理解文意的重点。扫清字词障碍,方可疏通文意、深入探讨文本,故此环节为文言教学应当设置的环节。

三、分析方山子的人生经历和各阶段的心态

(一)分析方山子经历了哪几个人生阶段

师:大家翻译得不错。字词障碍扫清后,文意就容易把握了。本文的主人公是方山子,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第一、二段,说说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件展示问题: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我看大家研读后似乎胸有成竹了,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少时、稍壮、晚年。

师:很准确,那么,在“少时”“稍壮”“晚年”这三个阶段,方山子的人生追求有什么不同?

生:“少时”是“侠士”,(教师板书“侠”)“稍壮”是“折节读书”。

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当官。

师:“当官”文雅地表达就是?

生:“入仕”。

师:非常好(教师板书“仕”)。那晚年呢?

生:隐。

师:很好。(教师板书“隐”)

(二)分析方山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

师: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侠、仕、隐”三个阶段。在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方山子分别是怎样的心态?请你找出文中对应的关键词。(课件展示问题:在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阶段,方山子分别是怎样的心态?)

师:大家都找到了吗?(学生点头)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他少时想做侠士的时候是比较狂热的,追名逐利。

师:追名逐利?

生:(犹豫)也不是。是想潇洒仗义。

师:对,要注意用词的精准。那文中哪个词能表明他是“狂热”的?

生:我觉得是“慕”。

师:好,“慕”是什么意思?

生:仰慕,希望像他们一样。

师:很好。(教师板书“慕”)那他对于“仕”是什么心态?

生:我觉得比少时要稍微弱一点。

师:文中是否有表心态的相关词语?

生:“欲”。

师:很好,“欲”即想要。(教师板书“欲”)那对于“隐”呢?

生:我觉得是“不与世相闻”。

师:“不与世相闻”是一种心态吗?

生:(其他学生)不是。

师:是啊,这是一种生活状态。那哪个词是表示心态的呢?

(学生沉默)

师:看来不太好找。请大家一起读一下“隐”的部分,看看能否找到相关词语。

(学生齐读相关片段)

生:“自得”。

师:非常好,“自得”。“得”是什么意思?

生:满足。

师:很好。(教师板书“自得”)

四、探求作者“耸然异之”的原因

师:(教师指着板书)少慕侠、壮欲仕,晚自得于归隐,方山子的人生可谓几经变化。他与作者是故友,相熟相知,但在异乡重逢时,他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生:(集体)“耸然异之”。

师:对,“耸然异之”,感到惊异。请你研读课文相关文段,说说作者惊异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研读课文相关文段:作者惊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主研读)

师:大家有了自己的答案后,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答案是否一致。

(学生开始自由讨论)

师:作者惊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列学生轮流回答)

生:他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我觉得还有性格上的变化,从豪气到淡然。

生:他虽然隐居于山中,但是眉宇之间仍然有豪侠气概。

师:(追问该生)噢,眉宇之间仍然有豪侠气概,我们刚刚那位同学说方山子的性格发生变化了,你觉得方山子的性格变了吗?

生:(支吾着回答不出)

师:好像有点难。请坐。同学们觉得呢?

生:(犹豫)好像没变。

师:(笑)对于方山子的性格是否改变了,我们似乎不好下定论,但他生活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也都关注到了。他晚年的生活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请大家自行研读相关片段,寻找答案。

(学生自主研读)

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提问两名学生)

生:以前“富乐”,现在“环堵萧然”。

师:嗯,这是物质上的改变。还有吗?

生:变成隐士,放弃“显闻”。

师:很好,这是名利的变化。可以看到方山子晚年弃名又弃利。作者对方山子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感慨或评价吗?文中有没有哪个句子能表现作者的这种感慨或评价?

生:(集体)“此岂无得而然哉”。

师:“此岂无得而然哉”,这句话我们前面翻译过的,这难道没有得到什么就这样吗?“这样”是怎样?

生:弃名弃利。

师:“岂无得”是“难道没有得到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转换成肯定的表述就是——得到了什么。那方山子得到了什么?

生:“自得”。

师:对,“自得”,得心中之快乐和满足。方山子弃显闻富乐去做一个隐士,收获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难道他做侠士时就不快乐吗?

生:快乐。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大家把相关片段读出来。

(学生读出相关片段)

师:确实如大家所说,他做侠士时使酒好剑,视钱财如粪土,英气勃发、潇洒快意,那时候的他也是快乐的。也就是说方山子“为侠”是快乐的,“为隐”也是快乐的,境遇的变化、身份的转换、财物的多寡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方山子人生几经变化的背后,不变的是什么?你们能看出来吗?

生:心态。

师:什么样的心态呀?

生:(集体回答)“自得”的心态。

(有同学小声地说“也郁闷过吧”)

师:是的,不变的是“自得”的心态。有同学说其实方山子也有过不那么“自得”的时候。确实,方山子也遭受过“欲”仕而“不遇”的挫折,这种人生异变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他是怎么处理的?

生:归隐。

师:很好,换言之就是他会主动地调整人生追求,掌控自己的心态。所以他最后依然是自得的。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作者惊异的原因不仅是方山子人生境遇、身份、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是这种巨大变化背后自得心态的不变!(教师在板书上圈出强调“自得”一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由显及隐,层层深入地由果追因,从而把握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同时为理解方山子的形象意义作铺垫。

五、理解方山子的形象意义

师:而这样一个不管人生境遇怎么变化都保持着自得心态的方山子,对于同样经历了人生异变(“乌台诗案”)的苏轼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课件展示问题:理解方山子的形象意义)

(请一列学生轮流回答)

生:方山子给苏轼启示,让他不那么忧愁。

生:我觉得因为他和苏轼同有“不遇”的经历,所以流露了他的郁郁不平。

师:大家要注意,方山子对苏轼的“意义”应该是方山子给了苏轼怎样的启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所以“流露了他的郁郁不平”算是方山子对苏轼的意义吗?

生:不算。

师:对,不算。

生:让苏轼知道要像方山子一样放平心态。

师:嗯,也就是说起了示范作用,是榜样对吧?(学生点头)很好。

生:方山子给了苏轼心灵上的慰藉,给了他一种鼓励。

师:是啊,确实如同学们所说,在人生异变前依然安然自得的方山子,給同样经历人生异变的友人苏轼提供了人生启示和参照,给了他鼓励。但是我们熟悉的苏轼他自己不就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吗?

生:(集体稀稀落落地回答)是啊。

师:他是林语堂所说“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有着余秋雨所说的那种成熟:不声张、不陡峭、洗刷了偏激、明亮而不刺眼、不申诉求告、不理会哄闹。他能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的风雨,在风雨中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对人世间的得失能够大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超然物外、从容自信。(课件展示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黄州突围》中的语句)

师:但他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

生:(笃定地)不是。

师:对,不是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乌台诗案”对一向胸怀大志、人生得意的他来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苏轼被捕时,皂吏们鸡犬般的呵辱,使他六神无主惶惶不安;路过扬子江时,他也曾恐惧绝望到“欲自投江中”;而在狱中,他承受着别的犯人都不忍听闻的诟骂和羞辱,心如死灰地写下了绝命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乌台诗案”之前,他是天子赏识的堂堂太守,是时人追捧的天下名士!而“乌台诗案”之后,他却成了一个不能签署公事、不能擅自离开安置所的戴罪之人!身份、生活落差之巨大,使他心有余悸、惶惑茫然。

课件展示:

元丰二年被捕入狱路过扬子江时:“过扬子江,便欲自投江中,而吏卒监守不果。”(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元丰二年狱中:“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苏轼《狱中寄子由》)

元丰三年(初贬黄州时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

元丰五年:“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师:(课件展示:苏轼到黄州后仅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走出了人生最大的阴霾,找到了安放自己灵魂的方式,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蜕变。这也成为他真正圆融和旷达的开始,而这种圆融和旷达不仅助他走过了在黃州的苦难岁月,还支撑着他安然自适地度过了自己漂泊的余生。)苏轼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实现了人生突围呢?

生:因为方山子给了苏轼启示。

师:是的。随缘自适的方山子给苏轼提供了重要的人生参照。但只有方山子一种因素吗?

生:还有自身的因素。

师:对,还有苏轼个人的智慧与悟性。除此之外还有黄州的历练和大自然的慰藉。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方山子的形象意义,换言之,就是引导学生找出课堂伊始所提出的问题“不爱写人物传记的苏轼为何要给方山子作传”和“《方山子传》为何被称为‘传中变调”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

六、总结

师:课堂的最后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本课伊始所提出的那两个问题了。苏轼破例给方山子作传,是因为随缘自适的方山子给苏轼提供了重要的人生参照,他在苏轼黄州突围中功不可没。另外,本文被称为“传中变调”,变在何处呢?大家是否发现,一般的人物传记都是以第三人称这种客观冷静的视角去陈述“传主”事迹的,而这篇文章写的不仅仅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也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故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是本文被称为“传中变调”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课堂末尾由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学生重新理清本节课由果追因的课堂脉络,深化学生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认知。

【评析】

文本是作者思维的映照。语文教学不仅要和学生探讨思维呈现出来的结果,还要探讨思维运用的过程。“为何破例作传”既是这节课的引子,也是这节课需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梁诗莹老师的这节课在课堂伊始便抛出这一核心问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以“追因”的姿态推进整个课堂。课堂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抓住课文中“显性”的关键词——“耸然异之”,由显及隐地层层深入、由果溯因,挖掘课文内涵,逐步找到“破例作传”这一问题的答案——方山子这一形象对同样经历了人生异变的作者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问题的探究和思维上的导引,这节课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课文“写了什么”(即“方山子的形象特点”),还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方山子的形象意义”),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此外,课堂的导向也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所熟悉的乐观旷达的苏轼也是一步步地从茫然惶惑中突围出来的,二是让学生知道人物传记的写作也可以突破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如此一来,便实现了学生新旧认知的有效勾连。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方山板书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