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乡游记

2018-02-26 13:32李俊辉
延河·绿色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徐渭老罗兰亭

李俊辉

终于有机会要去素有“桥乡”之称的江南水乡绍兴了。

飞机降落的那一刻,发现这边也在下雨。深秋的如丝细雨,是我们把你从咸阳带到了绍兴吗?一想起烟雨江南,内心不免激动起来。踏着石板路,撑起一把雨伞,对了,最好是一把油纸伞,漫步雨巷,品味水墨江南,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心情激动,忍不住在群里写到:抚摸绍兴细雨,共叙同窗情谊。老罗看到后纠正:还没到绍兴呢。是啊,机场在萧山,离绍兴还有一段路程。

一想起很快就能见到近二十年未曾谋面的高中同窗老罗,心情愈发激动起来。当年虽未同班,却并没有影响我们的交往。一起集邮,一起谈论文学,一起给《大校园》报当学生记者,一起放飞梦想……

终于见面了,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我的眼眶湿润,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五斤绍兴太雕打开了,老罗说,这是绍兴特产,口感很不错,不像白酒、红酒,假的太多,太雕兑水就变坏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我们说着,喝着,聊着,唱着……直到午夜。

次日上午,我们起床时,已经过了酒店早餐的饭点。洗漱完毕,按照事先安排的行程,一行六人饿着肚子前往安昌古镇。

雨停了,空气湿润清新。踏着古镇湿漉漉布满浅坑的石板,我们切身感受到一个水灵灵的江南。看到错落有致,灰瓦白墙的古街,仿佛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桥乡。绍兴水多,桥自然也就多,许多石拱古桥至今使用,因此被世人誉为“桥乡”。

安昌古镇是绍兴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北宋时期,后来因为战乱多次焚毁,重修于明清时期。古镇建筑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一衣带水,古朴典雅。以前听说这里是产安昌腊肠和扯白糖的地方。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这一次,肯定要品尝美味。

在购票处看了古镇简介,方知古镇有始建于道光三十年的穗康钱庄,有百年前中国银行的旧址,有绍兴师爷博物馆等等人文古迹。

古镇水街东西走向,我们沿着右岸前行,过一座桥,拐一个弯,一步一景致,浓淡总相宜。

“找个地方吃饭吧!填饱肚子再逛景。”我的提议使得一行人才想起早餐还没有吃。在一家名为“安昌古镇小吃”的小店里,大馄炖就酱腊肠。馄炖和北方没什么区别,酱腸味道不错。没有广味的微甜和川味的微辣,咬一口,绍兴特有的酱香溢满口腔,很有嚼头,真是名副其实的美味。

吃罢早饭,我们沿水街继续前行。先后参观了穗康钱庄和一百年前中国银行旧址。从保存完好的遗迹来看,当时江南的金融业十分发达。然而于我,这些都不是兴趣点,我想去拜访大名鼎鼎的“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博物馆位于安昌水街的最西端,在这里,我对绍兴师爷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绍兴人杰地灵,绍兴人入幕为僚由来已久,明朝一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并闻名于世。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嘉靖年间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为典型的绍兴师爷。《明史》载:“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 ”为进剿倭寇,徐渭常为胡宗宪出谋献策,《明史》云:“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足见徐渭就幕五年,政绩卓著,堪称绍兴师爷的早期代表人物。

清朝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僚邬思道可谓名冠朝野,他可以算是清朝绍兴师爷的代表。

在绍兴师爷博物馆的墙壁上,我看到了徐渭的画像和简介。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名为《狂生徐文长》,因此对徐渭的介绍早就熟稔于胸:徐渭,字文长,即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书法家、戏曲家,青藤画派的创始人。徐渭,画不低于唐寅,曲与汤显祖并论……

喜欢徐渭的书法和画作,只是没有想到,这位载入《明史》的书画家当年也当过师爷!

师爷故里,人文绍兴。在安昌古镇,我们又长了见识。

除了老罗,绍兴还有一位朱姓同学,名字当中有个侠字,所以我们叫她朱朱侠。到达绍兴的第一天,朱朱侠远在福建石狮,那里是她供职单位的总部,绍兴有个办事处,她平时多半时间在绍兴。

朱朱侠当年与我同班,可谓是“亲同学”。她在群里抱怨老板在关键时候安排活。我们劝说她不要着急,工作要紧,迟一天见面没关系。朱朱侠说,也只能如此,等我回来,陪大家去看鲁迅故居。

从小学六年级学习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开始,就喜欢鲁迅的文章。后来相继学习了《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一件小事》《论雷峰塔的倒掉》《纪念刘和珍君》等等,许多篇章至今能背诵出来。来绍兴,参观鲁迅故居,纪念鲁迅先生,可谓是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

次日清晨,雨停了。连续两天,都是晚上下雨早上停,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诗:“寒雨连江夜入吴”。不过我们无须“平明送客”,我们是结伴而行。酒店距离先生故居不远,我们在朱朱侠的带领下,步行前往。

绍兴的城市规划非常好,许多设施依水而建,乌篷船码头就像北方城市的公交车站点,例如鲁迅故居、书圣故居、咸亨酒店等景点都有停靠的码头。不时能看见游人坐乌篷船缓缓流动,沿水系观赏绍兴美景,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只可惜我们的时间有限,只能把这个项目留到下一次了。

从斑马线横过马路,所有车辆老远就开始减速,让行人通过。绍兴司机文明的举止,让我们这些来自北方、习惯了在车流当中抢道的人一下子无所适从!虽然我们的城市也在倡导“车让人”,并且将这三个字写在路面上。这使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老师讲鲁迅刻“早”字的故事,老师问我们:鲁迅把“早”字刻在了什么地方?我们齐刷刷地回答:刻在了桌子上。老师两眼一瞪,高声骂道:刻在你们的沟蛋子上咧!我们想笑却不敢出声,只好硬憋着。老师继续讲:鲁迅先生其实把“早”字刻在了心里,提醒自己时时早、日日早——如果没有从内心深处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即使“车让人”写得再醒目,有人依然我行我素。文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人人参与。在绍兴,我们受到司机的礼遇,我深切感受到,同行的朋友都有所触动。我想,我们一定会把这样的文明举止传递下去。

走着、说着、笑着,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恰逢周末,游客非常多。朱朱侠说:大家把身份证拿出来。买票还要身份证吗?我不解地问道。不是,这里是免费参观,刷身份证就可以进,一个身份证还可以带一个人。真是不错啊!朱朱侠的解释让我对这座城市又一次平添了几份好感。

在门口合完影,我们开始参观鲁迅先生的祖屋。先生祖上是大户人家,祖屋客厅地面的石板就足以证明。我惊叹于后世之人将这里保存的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匆匆转了一圈,我们向隔壁的鲁迅故居走去。这里才是我想细看的地方。

此时的我,仿佛穿越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周家老宅。我看见了头戴一顶小毡帽,脖子上挂着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闰土;看见了将迅哥儿母亲的手套塞进裤腰转身愤愤离去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看见了满脸皱纹向鲁迅母亲讨要烛台的中年闰土以及躲在他身后的水生……看着看着,我的眼里竟然噙满了泪水……

从故居出来,我们又去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路上,我对朱朱侠说,真的要感谢你的本家,将先生的故居保管的这么好!朱朱侠笑着说,那当然,我们是朱文公的子孙呀!

如今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还在。我的目光扫视一圈,寻找“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甚至抬起头,看空中有没有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当年,这个园子连同先生的祖屋,一并卖给了朱文公的子孙,没想到多少年后,这里又“归还”给了鲁迅先生,成了知名的人文景点。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故居门口对面的纪念品商店,有人叫卖扇子。朱朱侠他们走在前面,跟在后面的我和黑哥老王被叫卖声吸引住了。“江南才女徐妙用您的名字现场题诗……”

“这么厉害!去看看吧!”黑哥说。

我说好啊!才女徐妙是一位中年妇女,书法不错,才思敏捷,用黑哥夫妻俩的名字做了一首诗并题写到扇子上。黑哥甚是喜欢,踱着步子,摇着扇子,俨然一位江南黑才子。

随后,徐妙用我的名字也做了一首诗,我选了一把印有鲁迅故居水墨画的扇子,让才女题写在另一面: 李园祥云伴,俊竹永风光。辉煌宏伟业,亮丽顺八方。

从鲁迅故居出来,我们简单吃过午饭,继而整装待发,准备去兰亭。来绍兴的第一天,老罗就说过,绍兴不仅是鲁迅故里,也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所以逛绍兴一定要去看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自然风景秀丽。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花,汉代时设驿亭,故而得名兰亭。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是明代嘉靖年间绍兴郡守沈启重建的,后来历经改建,直到1980年修复如初并全面开放。

去往兰亭的路上,我在想,不管是越王勾践植兰,还是郡守沈启重建,真正让这个地方闻名于天下的还是王羲之,是他那篇著名的《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众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竞命人用它来殉葬。后人看到的《兰亭集序》多半是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临摹的作品。

从售票厅的右手边,我们进入兰亭,一片翠绿的竹林映入眼帘,曲径通幽,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上四个红字十分醒目:心仪兰亭。

“真是个好地方啊!”跟在后面的董婷同学发出了感叹。

“是啊!要不古人怎么会来这里饮酒作诗?!”我们随声附和。

拐过一个弯,正前方出现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果然,在碑亭旁边,有一个不大的池塘,绿波荡漾,两三只肥鹅悠闲地站在池塘内侧的岸边。

距离鹅池不远处,还有一处碑亭非常有名,亭中石碑为康熙乾隆爷孙俩御笔题写,故而被称之为“爷孙碑”。

前行没几步,右手边有一处典雅的大殿,门上方一块匾额,上书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流觞亭。这里展示的是与兰亭序有关的书法作品及其介绍。历代文人雅士点评几位临摹兰亭序的书法家,当以虞世南临摹最为接近书圣原作。

走出流觞亭,对面一条弯曲水缓缓流淌。当年王羲之率众列坐曲水边,有人在曲水上游用荷叶托起一樽盛满酒的杯子,缓缓而下,到谁跟前停下,谁就赋诗一首,要是作不出诗者罚酒一杯,这就是有名的曲水流觞。千百年来,兰亭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闻名于世,历代文人雅士趋之若鹜。

此时,曲水处优雅的乐声响起,四名身着古装的美丽女子翩翩起舞,二十多名游客沿曲水盘腿而坐。他们无人吟诗,也未饮酒,一部分人看美女跳舞,另一部分则低头玩手机——实在是大煞风景。

猛一回头,我看见老罗从人群中走来。来兰亭的路上,就听说老罗要来陪大家玩。他终于从繁忙的工作抽开身了,真可谓“偷得浮生半日闲”啊!

随后在老罗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右军祠,这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逛累了吧,大家去那边的湖畔喝茶吧!”出了右军祠,老罗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穿过湖上小桥,我们来到湖畔茶秀。走在前面的老罗转身用手机给后面摆pose的美女们拍照。茶秀外有一处亭子,三面环水,湖中一大群红鲤鱼欢快地游着,真是一个欣赏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我们要了一壶金骏眉和一壶绿茶。细心的老罗为女神少华单独点了一杯菊花茶。我们围坐在一起,相互拍照、畅谈,怀念锅盔岁月,共叙同窗情谊。

当年,我们是一群农村娃,通过努力读书跳出农门。没想到19年后,竟会相聚在这景色如画的江南水乡?!激动之余大家感慨万千,就连平日以沉稳内敛著称的王杰同学,也彻底的放开了,他的豪迈让女生们尖叫不已。

就这样,我们品茶,说笑,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景区正门关闭。常来此处喝茶的老罗熟悉环境,带着我们从景区侧门走了出来。这时,我突然想起,兰亭对面就是徐渭的墓园,原本想着去拜祭江南第一才子,看来时间不允许了。和乌篷船一样,留到下次吧。

返回途中,又憋出几句所谓的诗句,算是抒发一下兰亭游览的心情吧: 兰亭湖畔骏眉香,品茗无需水流觞;欢声笑语惊红鲤,忘却还要拜文长。

桥乡之行不看桥,可谓行色匆匆。人文绍兴亦未细细品读。有人说,景色美不美,关键看跟谁同行,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加上老罗和朱朱侠,我们同窗八人欢聚桥乡,归来数日,欢声笑语一直回荡耳旁。我们都是高中同学,亦是同乡,有些还是闺蜜加死党,一辈子的好兄弟、好姐妹。老罗戏称我们是“江南八怪”,大家都乐了,又在微信群里谋划着下次去哪里相聚。董婷同学发来一组枣庄雪景美图“勾引”大家,只可惜,种种原由,这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没能集结成功。不过大家心里清楚,在繁忙的工作空隙,同窗歡聚,是一种幸福,我们一定想方设法,把幸福延续。

猜你喜欢
徐渭老罗兰亭
向明月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风莺图诗
只卖三口锅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老罗只卖三口锅
老罗只卖三口锅
老罗只卖三口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