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云南兴文银行的“兴文”实践

2018-02-28 19:05张文芝
云南档案 2018年1期
关键词:兴文书院云南

■ 张文芝

说到银行名称,民国时期各银行命名大体可分为三类:有以地方名字命名的,如广东银行、上海银行、昆明市银行等,有以服务经济实体行业为对象命名的,如劝业银行、矿业银行、华侨兴业银行等,有照商业惯例以吉祥寓意命名的,如光裕银行、美丰银行、汇丰银行、同心银行等等。而云南兴文银行以培育人才、振兴文化为目的命名的银行,在当时国内金融同业中尚无先例,它的这种特殊使命,实属创新之举,开创地方政府以金融方式筹措云南文化教育基金之先河。其兴文实践、作用、影响成效显著,对今天倡导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也有启示作用。

据史料记载,云南兴文银行源于前清的一家官当——兴文当,成立于清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4月30日,由云南地方政府拨款创建,开展典当业务,以利润资助云南文化教育事业。创始人主要由前清盐法道——汤小秋,以及云南士绅王织、罗瑞图、吴永安、吴德祥等组成。辛亥革命后,1929年“兴文当”划归国民党云南省财政厅管辖,改称“兴文公当”,1932为扩充其经济实力,将兴文公当扩大为“兴文官银号”,增加资本、扩大业务,责令其代理省金库。由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兼任董事长。抗战爆发以后,四大家族及外地金融资本纷纷移滇,云南地方当局为加强经济实力与外来资本抗衡,1939年5月将兴文官银号改组为兴文银行。1941年至1945年兴文银行力展鸿图,进入鼎盛时期,所设立分支、分理处最多达到40余个。抗战结束后由于云南地方政权变动,财政厅首脑易人,在国民党统治区整个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兴文银行日趋衰落。1950年昆明和平解放,兴文银行由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尽管如此,从档案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由典当行业发展起来的地方官方银行,不仅对云南铁路、盐业、矿业、烟业、纺织业、电力保险等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作育人才、振兴文化”的“兴文”宗旨实践也贯穿银行发展的始终,对云南地方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斐然。

从其成立的初衷来看:兴文银行的“兴文”作用的发挥与当时云南培养人才的一个专门机构——经正书院分不开。清末,旧式书院渐渐落伍,其陈腐的教学内容和应付科举的“制艺”(八股文)为时代所不容,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士大夫倡议创办新式书院,培养“经邦济世”的人才,为国所用。当时的光绪皇帝赞同变法维新,很快批准了云南巡抚谭钧培关于在昆明创办“经正书院”(取“传经、拜经、守正”之意)的请求,并亲赐“滇池植秀”匾额一方,以资鼓励。1891年3月5日,“经正书院”在昆明城内报恩寺旧址(在今翠湖北路原昆明市体委院内)正式成立。书院的成立“开南中未有之风”,是清末云南追随时代潮流、富有特色、成效卓著的著名书院之一。经正书院公开宣称,以培养“通经致用之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古学、时务”为主,书院的学生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多为各地勤敏好学、思想活跃的优秀学子。两任院长分别是许印芳、陈荣昌。学院毕业的学子中最有成就的当数1903年参加朝廷举办“经济特科”考试,一举夺得头名,荣登"特元"魁首的袁嘉谷。此外,秦光玉、钱用中、李坤等毕业生后来都成为集大成的学者。

《行友周刊》第28期

经正书院成立自然要产生经营教育管理的费用,以维持书院的日常开支及三年一次赴京会试举子的经费。而“兴文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挥作用。有史料载:兴文当“以质当利息收入,维持经正书院高材生之膏火及赴京会试举子之卷金”(这种卷金与现在的奖学金、助学金性质相同)。即在营业上,目的为融通社会资金,赚取利润,宗旨上则系以公当营利所得补助地方培植人才。到了民国以后,改组后的兴文银行继续秉持支持云南教育文化、培植人才宗旨,发挥兴文作用。有档案载:“本省优秀人才多尤政府选送国内各大学深造,每人月给奖学金,各地同乡学会赐年给补助费,名义上虽系政府发给,而实际上则均由公当负担支出”。

从其对员工的教育来看:银行不仅注重金融业务培训,更注重服务“兴文”宗旨教育。1945年时任经理张质斋在纪念银行成立57周年纪念日对员工演讲中强调:明白确立创立公当的旨趣,这种使命一贯的传统下来,以迄改组银号、银行到如今,始终在补助教育文化、培植地方人才的工作上努力不懈,才不负“兴文”二字。创始了金融业补助地方培植人才的工作,也决定了公当及银行的使命。当时,一般人都忽视了金融与教育文化的关系,也就不明白银行为什么要命名为兴文银行。原因是任何一件事业,都离不了才、财两个要素,才是人才,要用教育文化的力量培育人才,方能人尽其才,财是资产是财力,要用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协助生产,方能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才、财两个要素相互作用,事业方能成就,明白金融与教育关系密切,也就可以认识银行命名的使命重大,金融机关的作用就本身业务而言,是以资本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可以提高生活享受,提高生活程度,就补助教育文化程度而言,目的在作用人才,可以提高文化程度,也就是提高国家教育民族的地位,所谓金融事业就是经济和教育这两个要素的根本推动力,其次普通学校教育与文化机关虽同协作育人才,但性质也有分别,学校教育训练知识技能,注重普遍、广博,贵在量多,而文化机构重研究专科学术,注重专门精深,贵在质高。所以本行在补助地方教育和文化工作上要双方同时注意,博专兼顾。可见,银行对践行“兴文”宗旨的意义和助兴文化对国家的作用理解至深。此外,银行还聘用专家为顾问专员或行友会导师,特设专部,调查收集资料,经常作统计研究工作,一面树立起研究金融经济的本质基础,另一面力图实现机关文化与学术化的理想。

从其《行友周刊》创办及内容看:在民国时期,由银行自己创办报刊实不多见。1945年5月1日,为倡导银行文化建设,增长员工知识、拓展职员视野,兴文银行组织创办了《行友周刊》,并首刊发行。周刊主要刊登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动态、总行支行工作运行状态,金融业务新知实务,员工素质修养、名人演讲报道连载等等,具体栏目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分析,业务动态,世界事,顾曲琐语(介绍中国戏曲),艺文点滴,古今人物介绍,金融行情、商业行情、经济漫谈、法律小常识、人事动态、经济缀锦、落英缤纷、行内新讯、金融常识等等。从《行友周刊》中不难看到银行经常邀请当时著名学者到银行讲座,先后邀请了费孝通、伍启元、潘光旦、杨西孟、吴泽霖、刘文典、贺麟、陆忠义等关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到银行演讲。讲座内容包括:“战时美国”“今年美国上下两院竞选的观测”“抗战八年来的中国金融与外汇”“战后物价外汇黄金与货币”“战后中国货币问题”“今后我国的市场、复员之后的对外贸易”“家庭与婚姻——大小家庭各有利弊”“婚姻大事不可自专”“家庭问题”“民族与优生”“中国经济建设问题”“国际投资之前途”“社会风俗”“战后中国的边疆问题”“中美两国的汇率”“世界和平分析”“中国内战演进”。还有“讲述红楼梦”“道德与人生”“反省与修养”“如何敬事和敬业”等等。可见,兴文银行不仅助力云南教育文化人才培养,也倡导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且立意新、起点高,培养员工素质视野宏大,对提升企业知名度、提升银行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行友周刊》创刊号

从其对云南高等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贡献来看:兴文公当改组为兴文银行后,经历二十多年,助力文化教育举措也随着云南教育文化的发展需要逐渐拓展,尤其对于学校及文化团体,常以巨款补助或低息贷放资金给予支持,每年要补助相关教育经费数十万元。如抗战时期,由于西南联大迁入云南,大师云集,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深知,此时云南人才荟萃,可谓千载难逢,西南文化灿烂之前途当孕育于此,是应把握机会,厚植基础的时候。但时值抗战,经费从何而来?于是致函兴文银行董事长陆崇仁,请求兴文银行拨款助学校一臂之力。在龙云的敦促下,一次性资助云南大学设立“龙氏讲座”12万元、资助设立西南文化研究室80万元,解了学校燃眉之急。云南大学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讲座最为繁荣、影响最大的高校,这一期间的许多系列讲座,如“中英庚款讲座”、“南园讲座”、“西南文化讲座”、“龙氏讲座”等,都为云大提升学术水平、培养学术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以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姓氏命名的“龙氏讲座”。“龙氏讲座”聘请的32席教授,都是在相关领域极具影响力、出类拔萃的学者。如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汤惠荪、卢守耕、孙逢吉,园艺学家吴耕民,植物学家刘慎谔,植物病理学家俞大绂、裘维藩,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林业学家张福延,昆虫学家刘崇乐,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工程结构学家顾宜荪,政治学家萧公权,还有经济学家秦瓒等。使得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家云集云大,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学术精神与活力,这与当时兴文银行提供的资金保障支持分不开。此外,兴文银行还对当时中国新闻事业公司补助文化事业经费国币60万元,补助文风书局70万元,新世纪报社4万元,类似大大小小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补助难于计数。

总之,兴文银行自1889年成立以来,历经62载。是云南近代金融中最具代表性的金融机构。其在振兴云南边疆文化教育作用发挥上,无论是对清代的经正书院还是民国时期的云南高等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值得传扬。

[1]云南省档案馆馆藏兴文银行档案64全宗.

[2]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云南大学档案16全宗.

[3]云南省经济研究所,云南省档案馆合编《云南兴文银行始末》1980年出版.

猜你喜欢
兴文书院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Convection effect on an arc plasma evolution process in a two parallel contact system
兴文蚕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