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8-02-28 23:53陈文瑶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共同富裕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分析了共享发展理念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关联,提出了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三条路径:理解慈善的理念,培养公民正确的慈善意识,提高公民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建立合法、有效的慈善组织,提升《慈善法》的公民认知度、认可度;营造良好的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关键词】 共享发展理念;慈善事业;共同富裕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空巢老人儿童逐渐增多、民生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结合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

1、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

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2]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大幅度提高了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这是人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获得的,理应人人有份、人人享有。但是中国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异常突出,城乡收入差、地域收入、行业收入的日益扩大,导致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表示中国现有的生产分配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应尽快完善分配制度,弱化社会矛盾。对于生活水平较低甚至难以维持温饱的群众,必须给予一定的帮助,坚持扶贫,加大扶贫力度,准确落实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群众。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2、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

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3]

共享发展不仅是在经济、财富上保证人民的生活,当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就会在其他各个领域都表现出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共享发展的理解帮助大家拓宽了思维,共享发展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全面保障公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3、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

习近平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4]

共享即强调人人享有,也强调人人参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人尽力,最终人人享有发展成果。中华民族之崛起需要每一位国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团结一致、步调一致社会才会取得巨大的进步。

4、共享发展是渐进共享

习近平指出:“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5]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国情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同等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后、有快慢的漫长过程。让一部分人或者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由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先富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国家想要强盛繁荣必须依靠自身的长期奋斗来实现。中国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必须意识到,取得现在的成就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依靠长久以来一点一滴累积而来的,因此要时刻坚持跟随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共享发展理念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关联

在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同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将共享发展理念与慈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共享经济、共享文化、共享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共享与慈善事业的联系。慈善事业是达到共享经济的必要手段,共享文化是慈善事业的精神核心,共享社会和慈善事业两者相结合共同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1、共享经济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关联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 Marcus Felson) 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 Joe L.Spaeth) 共同首次提出,其主要特点是: 个体通过第三方市场平台实现点对点的直接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7]共享经济是个体将部分权力让渡给集体或以集体的名义共同享有、使用和分配,由组成集体的个体共同投资、共同承担风险,在不妨碍其他个体享用的情况下享用。

共享经济成果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就是经济。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掌握大量资本的人通过投资或其他的有效手段加快他们获得财富的速度,拥有少数资本的人仅仅靠自身的努力远不及掌握大量资本的人的效率高。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站在金字塔上层的公民赚取下层公民的财富,下层公民赚取财富的速度赶不上上层公民赚钱的速度,下层公民赚取财富的速度就会越来越慢。最终导致大部分财富都累积到金字塔的顶端,下层没有多余的财富获取,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当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生矛盾并且不断激化时,社会就会解体。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最终达到解决矛盾。掌握大量资本的人将一部分富余的财富通过慈善的渠道分享给其他拥有少数财富资本的人,让财富为更多人所有,实现全民共享经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共享文化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关联

共享文化是基于共享理念、共享经济活动和人类精神活动所产生的思想上层建筑。文化具有传承、发展和凝聚的特性。共享文化是一个新兴产物,是指应该倡导社会资源为人人享有、发展传承应人人参与的精神理念。

卢德之呼吁“全世界慈善人联合起来”。他指出,互联网已将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与整个世界连接为不可分割的整体,21世纪慈善也应当是一种开放的、目标宏大的全球慈善新形态,并在全球共享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慈善既要致力于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不平等的问题;共享是世界走向共享的重要途径![8]

慈善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天下是慈善事业的核心文化,自古中华民族的文人墨客都有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即便现在身处太平盛世仍然要想着共享,这是身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基因。社会要积极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带着它走向世界,带领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理念,共同发展慈善事业。让全人类都心系天下,全人类共同发展。

3、共享社会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关联

共享理念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随处可见,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充斥着大众的生活,共享理念在社会中的体现并不仅仅只是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共享能力,提供平等的共享机会。共享社会强调的不是平均和统一,而是公平和正义。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社会法制的公正才是共享社会的核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法制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在过去几年,中国发生了几起行为恶劣、后果严重的暴乱事件。国家为了安抚受伤、受扰民众,政府拨款为他们建立了住所,调动军队镇压地方势力,做出相应的安抚政策,保护民众,将伤害降至最低。对于受害民众而言,政府的行为等同于慈善;对于政府而言,保护民众是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和谐稳定受到破坏的时候,国家、政府能够通过慈善事业这一途径稳定民心,抑制暴乱事件扩大。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能有效增强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感,让民众相信在他们有困难或者受到伤害时,政府是民众的依靠,法律是民众的武器。

三、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慈善事业也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基本原则。共享理念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发展慈善事业离不开共享发展理念的支持,共享理念通过慈善事业更好地落实到民众,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二者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1、理解慈善的理念,培养公民正确的慈善意识,提高公民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

将现代慈善和古代慈善区分开来,乐善好施一直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慈善”这一提法,但是卻有“慈善”这一行为。在唐朝的诗人吕岩的《赐齐州李希遇诗》中提到:“福因慈善得,祸向巧奸来。”中国传统的慈善行为多存在于近亲或是族人。中国流传着一句老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先人积攒财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济世是为了自己的后人能乘凉。古代老百姓封建思想更根深蒂固,人人遵循着亲疏有别、内外有分的原则。即便是出于善意对旁人伸出援助之手,难免都会居高临下、同情、怜悯的心态。被施以善意的人将之奉为“救命恩人”,感恩戴德。而现在倡导的慈善是指舍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吸收西方文化中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原则,让大树下的阴凉覆盖到大部分人。只有为公民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培养这样的慈善意识,慈善事业才会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为大众树立慈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提高公民的慈善参与度。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提高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为广大民众树立典型的、热心的慈善人士有助于稳定慈善事业的经济来源和发展动力。2005年,由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国政府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中华慈善奖”为普通民众树立了国家级的榜样,会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慈善事业,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新动力和新血液。

2、建立合法、有效的慈善组织,提升《慈善法》的公民认知度、认可度

慈善组织是开放性、自愿性、非强迫性的组织,不以利益为目的,乐于助人,乐善好施。慈善组织的存在是基于贫富的差距,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公民和需要帮助的公民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有慈善组织的存在。慈善组织是协调两者并达到和平的中间组织。慈善事业接受政府的资本并且受政府的监管,由于政府的干涉有可能会违背慈善原有的意愿和方向,所以慈善组织只能作为民间组织存在。慈善组织是发展慈善事业重要的推动力量。建立合法、有效的慈善组织能帮助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歪路、邪路。

中国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慈善法的颁布意味着中国对贫困人民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改善民生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一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慈善活动以及与慈善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法。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有效地抑制了不以帮助他人为目的“假慈善”组织。

在建设慈善组织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成员的挑选。组织成员不仅要有富有爱心、热心,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慈善组织一定要保证组织运行的透明度,让公民充分了解慈善组织是怎么运行的,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对国家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慈善组织理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运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慈善事业在老百姓的眼皮下健康地发展。

3、营造良好的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环境,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是有感染性的,人类是善于模仿学习的群居动物,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公民对慈善事业都存在着两大误区。第一,对于慈善事业充满着不认同感、不信任感。担心自己给予这个社会的一份善意,没能很好地传达到需要的这份善意的人那。要让公民尽快地走出这个误区,正确认识慈善事业,需要依靠社会媒体的力量。公民接收信息最有效的媒介就是依靠媒体。要依靠公众人物通过媒体呼吁公民树立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原则,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第二,认为慈善组织等于政府组织。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初期,的确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管是经济还是组织都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但是中国2016年颁布了慈善法,确定了政府和慈善事业之间的关系,还原慈善组织公正、公开、公平的民营组织身份。减少政府的干预,接受社会的监督,实现组织内部自治自理的结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0-29.

[2][3][4][5]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实践[J].广东: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5).

[8] 卢德之.论21世纪慈善与全球共享[J].社会保障评论,2017(1)104.

【作者简介】

陈文瑶(1996—)女,汉族,湖南衡阳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法理学.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传递企业力量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以法治力量保障共同富裕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浅析中华慈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