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与城市

2018-03-01 08:24◆徐铭/
上海质量 2018年1期
关键词:豫园城市更新业态

◆徐 铭/ 文

城里的事情,不外乎两种:物化的和文化的。而物化的,如建筑、街区、工厂、商店等,又往往是城市文化的具象反映。可以说,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满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文“志”字很有意思。“志”的篆书,其上半部分是“之”有走或去的意思;下半部分是“心”,代表着一个人或群体的“心路历程”:心往过去走就是记忆,如日志、县志等;心往未来走就是愿景,如志向、志愿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记忆和愿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然而,太快也让城市的记忆如碎片般在风驰电掣中被一块块地剥落、飘零、丢失!放眼望去,偌大中华,千城一面,着实令人心酸。城市文化日趋雷同,城市特色日渐式微,不知是否为“成长的烦恼”?

物化的事情,增量比存量更易操作,也更显政绩。想当初梁思成夫妇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四处奔波,是何其艰难!文化的事情,显性比隐性的更为直观,也更见成效,所以在城市更新中即便是专家也最多讲到“城市肌理”,很少有深究城市和街区“文化密码”的。

上海在城市更新方面是领先的。即便如此,两年前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更多偏重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二次开发,而对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只停留在“历史风貌保护”的建筑形态上。一年前出台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对于“历史街道”改建也只是笼统地提出“应发掘、尊重与彰显道路与地区历史空间特征与人文特质”,但未拿出可实操的方法。

关注建筑形态、基础设施等“物”的层面的城市更新,即便考量了功能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还是远远不够。因为只有文化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独特气质,而文化则深藏在每个市民的认知之中,它是“心”的层面的事情。如果不能把这一普遍的认同发掘并彰显出来,城市更新将永远逃不出“千城一面”的尴尬困境。

我们提出“形态、业态、生态、神态”的城市更新理念,形态代指规划建设后的建筑、道路等设施,业态代指将要装入并予以大力发展的产业,而生态则是泛指自然生态和商业生态,神态则是其反映出的地域风尚和文化神韵。一个区域的城市更新,其结果最终反映在人们脑海的顺序是“形态→业态→生态→神态”,但在规划时却应该逆序考量,即起于神态、生态,止于业态、形态。神态是规划的灵魂,生态是规划的边界,业态是规划的取向,形态是规划的结果。然而,只注重业态、形态,几乎是当下国内城市规划的“通病”。

事实上,对于一个片区(街区),只需做一次文化认同调查及识别规划即可。通过调查研究可知人们对这一片区的普遍认同点是哪些,这就是“文化密码”,其中,认同度越高就越有意义;同时我们还要甄别这些认同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其中,景气度越高就越有价值。我们把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认同点,作为这一片区基本的特色文化概念,然后再演绎出它的应用系统,包括其生态、业态、形态上做到和谐、匹配、均衡和极致,这是这一片区整体城市更新规划的“基本法”。

例如,人们对豫园地区的文化认同大致是:精致精巧的“小笼包”文化(江南文化),集聚集群的“小商品”文化(商业文化),自娱自乐的“叉铃”文化(民俗文化)和信念信仰的“香火”文化(祈福文化),它们构成了豫园地区的“文化密码”和“人文底色”。实践证明,凡是与这种文化底色相吻合的东西,就能发展得较好,反之则不然。

这是因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消费者对此具有了极强的消费认同定势。我们发现诸如黄金珠宝、土特产品、风味餐饮、旅游小商品等行业,就与这片土地的文化认同相吻合,能发展得很好,反之则命运多舛。“老庙黄金,给您带来好运气”就是这一“文化密码”演绎的生动写照。而庙前曾有过的不锈钢栏杆在此就显得突兀,闪烁的霓虹灯在此就会有违和感等,凡此种种,同样也是这一“文化密码”在起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在“文化密码”(文化概念定位)指导下精准设计其应用系统,使这种文化概念精准落地并走向极致。该应用系统包括建筑样式、路灯道板、行业甄选、店面店招、商业模式等一系列的概念演绎。

一个好的商业街,在消费者走出家门前就已经决定了。你不会一拍脑袋就想到豫园去买个大冰箱吧?但你有可能到豫园去买个紫砂壶,因为紫砂壶是适宜这方土地经营的。假如我们在豫园一条小街上十几个店铺都同时经营紫砂壶,但每家店主题鲜明,它们分别经营着不同大师的系列作品,如顾景舟、蒋蓉、徐秋棠、徐汉棠等。在店里除了有大师价值连城的镇店之宝,还有其徒子徒孙们低至几百元一个的茶壶,他们的师徒关系像家谱一样悬挂于小店内,每件作品都有一张“出身证”,这样的商业设计就可能让每一个想买紫砂壶的市民,出门前就把豫园作为首选之地。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创造出“消费者可感知、可识别且认同的”商业特色,让豫园成为消费这类商品的不二选择。

在去年十二月召开的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上,李强书记发出了“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号召,应勇市长提出了“要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努力解决好精细化管理超大城市的世界级难题,建设好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要求。倘若我们能在城市更新和管理上另辟蹊径,能够对上海主要片区(街区)做这样精细化的文化定位规划,并创新出一条不落“千城一面”窠臼的城市发展之路,无疑对“上海四大品牌”和“卓越全球城市”的建设、对上海真正体现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上海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笔者以为,这“温度”不仅是指“感官的感觉”,还应该有“内心的感受”,这种内心的感受就来自于文化认同。基于“文化基因”的城市更新,让记忆和愿景有机融合,才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落实;让特质和发展相互匹配,才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真正体现。

猜你喜欢
豫园城市更新业态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TOD/城市更新
古典园林美学层级结构模型
江南园林设计中的“海绵智慧”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