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灰色综合评价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研究

2018-03-01 00:25熊朗羽韩培培朱玲萱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熊朗羽 韩培培 朱玲萱

摘 要:根据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度量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并选择辽宁省大洼县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结果发现,运用AHP-灰色综合评价法可以有效地评价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评价;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065-05

引言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出政策的范围内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得到业界、学界的广泛讨论与关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趋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一個系统工程,在推进产业融合的进程中,需要科学地判断当地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明确未来的工作重点。因此,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的评价是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法确定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水平,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判断方法。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研究进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指以农业为依托产业,通过技术革新、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等手段将工业、服务业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乡村繁荣[1]。有关农村地区或农业与其他产融合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一类为理论研究,主要阐释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框架、融合模型及发展经验。苏毅清等[2]提出了观察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现状的分析框架;戴春明确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提出产业融合的模式及路径[3];李明贤等[4]、周丹丹[5]分别提供了来自湖南省及四川省的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经验;姚展鹏等用模块化思想,构建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模型[6]。

另一类为实证研究,提出农村产业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某些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冯伟采用综合评价的思路,构建农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李芸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产业融合进程及成效,并以北京市农业产业融合现状为实证对象[8];蒋一卉构建北京市产业融合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9];谭明交将农村产业融合质量与程度分级,发现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且各地区融合水平有明显差异[10]。

上述研究中,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农村产业融合作为实现“美丽乡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对融合水平度量,并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为算例进行分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便捷的度量工具,促进产业融合进程。

二、评价模型确定

(一)评价指标确定

依据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实际特点,依据代表性、实用性、简明性等原则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二产业融合、一三产业融合、经济效应、社会效应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见表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渗透、重组方式,以对经济、社会产生正向效应。因此,一级指标确定为一二产业融合、一三产业融合、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第一,在农业同第二产业,即与工业的融合过程中,工业企业数量及其主营业务收入是需要考虑的指标。另外,工业化的特征之一是标准化生产代替手工、作坊式生产。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加工标准化程度用来衡量一二产业融合程度。第二,一三产业融合指农业与工业之外的其他产业融合,包括餐饮、服务、物流、旅游、信息、金融等产业,研究选择观光、休闲农业主营业务收入、服务人次、涉农类金融年贷款增加额及农村居民智能手机普及率4个指标衡量。第三,经济效应主要指农村产业融合在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农民收入年增加额、带动农民参与人数、新创企业数、电子商务交易额4个指标衡量。第四,社会效应主要指农村产业融合指农村产业融合带来的社会正向影响,研究选择下乡返乡年增加人数、农业文化宣传影响人次、绿色和有机农业种植面积3个指标衡量。

四、展望

研究构建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适用于各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度量。AHP-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克服农村产业融合评价的数据获取问题,提高农村产业融合程度度量的精确性,有助于各地区科学决策。该指标体系及度量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及验证,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加以修正。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

[2]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3]  戴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40-43.

[4]  李明贤,唐文婷.地域特点、资源整合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来自湖南省涟源市的经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6):963-970.

[5]  周丹丹.新常态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以四川蒲江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1):195-197.

[6]  姚展鹏,刘豪,王俊尤,曹阳,王宏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及实证研究——以山西太谷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为例[J].山西农经,2017,(13):133-136.

[7]  冯伟,石汝娟,夏虹,耿晴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21):697-701.

[8]  李芸,陈俊红,陈慈.农业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对北京市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7,(4):55-63.

[9]  蒋一卉.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界,2017,(2):83-90.

[10]  谭明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