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业合作研究

2018-03-01 00:25杨丹丹马红梅刘泽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区域合作旅游业

杨丹丹 马红梅 刘泽华

摘 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旅游业合作具有短期内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动区域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粤桂黔三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当地旅游特色、基础设施等合作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近年来桂黔旅游业表现出强劲竞争力,广东省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但已步入瓶颈期。第二,三省旅游业特色鲜明,贵州以生态旅游及农业旅游为主、广西侧重于山水旅游及民族风情游、广东以海滨休闲游及人文体验为主。第三,广东省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优势明显,桂黔在自然旅游资源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针对三省地理毗邻,以及旅游资源及管理开发等多方面的互补性,认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业合作基础条件良好,加强区域旅游业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业;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140-06

一、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及区域旅游合作的内涵

2014年12月26日,贵广、南广高铁同步全线开通运行,打通了西南中南地区东联南下、出海通边最快捷的大通道,粤桂黔三省区形成了4小时经济生活圈。在此基础上建设贵广、南广高铁经济带,有利于加快区域发展一体化,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对三省区都是重大利好。根据我国国土开发标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横跨三大梯度带,主要由广东省、广西省和贵州省构成,覆盖西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两大区域。粤桂黔三省将其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衔接,共同争取将涉及三方的相关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推进三省高铁经济带建设,切实加强在交通、产业、环保、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开放发展的新高地、区域合作发展的示范带和面向泛珠三角、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行区、示范区。

关于区域旅游合作,Harman和Bramwell(2002)对以合作理论为基础的区域旅游合作做出了解释,它是指当某些区域全都面临单凭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由于这些区域的资源存在相互依赖性,所以这些区域最终会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克服难题,得到比单独发展时更多的利益。也有观点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出的结果(薛莹,2011);郑耀星(2009)在相关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中也指出,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邹晓明等人也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在泛珠三角地区、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结合区域旅游特色,从行政区划、地方利益竞争及现行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机制及相关旅游合作办法,共同开发区域旅游业发展,提成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

二、粤桂黔三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经济是游客在往返客源地和目的地过程中,与各类旅游从业者发生各种交易与关系的总和。旅游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旅游区域空间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一定的文化、经济、自然、政治、法律等环境条件下才能构成完整的旅游系统。因此,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管理者监管活动等的国民经济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一)粤桂黔三省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核心部分,具有直接推动消费的作用,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进行游览观光、交通、饮食、娱乐、游乐、运动和购物等消费行为,直接对旅游企业及部门创造经济收入,对地区国民经济贡献较大。下文将通过旅游收入及其增长率等相关经济指标进行说明。

由表1可知,贵州省近几年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2017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 118.81亿元,是2012年的3.8倍,占GDP比重是达52.6%,2012—2017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增长趋势明显。从旅游收入对GDP贡献作用来看,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增长较快,2012—2017年由27.15%增长到52.6%,旅游收入增长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增长率增长速度,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成为贵州省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表2显示,广西省近几年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促进旅游消费,因此旅游业发展迅速。2017年广西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 717.6亿元,是2012年旅游总收入的5.8倍,占全省GDP的47.6%,2017年旅游总收入增长率达52.48%,是2012年的1.76倍,旅游收入及增长率呈现共同增长趋势。从占GDP比重来看,广西省旅游收入占GDP自比重由2012年的12.7%增长到2017年47.6%,虽然GDP增长率略有下滑,但旅游收入增长率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明显高于GDP增长率。这说明,广西省旅游业发展事态良好,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由上页图可知,2010—2017年广东旅游业收入占全国比重维持在22%左右,2014年高达29.3%,我国旅游强省地区位稳定,但从2015年起比重开始下降,回落到22%,并且从2015年开始,全国旅游收入增长明显快高于广东省旅游收入增长,广东省旅游业发展已出现疲软趋势。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强省,旅游业起步较早,旅游收入占据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地位。全面提升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热点。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省旅游总收入11 993亿元,同比增长14.9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6.5%,旅游业综合贡献为15.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为19.5%,旅游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11.36%。全省8个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7个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超过15%。旅游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旅游接待过夜游客、入境游客等旅游各项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二)粤桂黔三省国际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国际旅游是取得非贸易外汇收入重要途径之一,国际游客在目的国旅游所产生的消费国际贸易规则对其限制较少,目的国取得外汇收入较容易,在平衡国际收支上作用明显。良好的国际入境旅游环境可以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借助旅游宣传国家形象,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

表3显示,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省份,广东省国际旅游发展优势最明显。其次,与东南亚比邻接壤的广西也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而作为内陆省份的贵州,国际旅游发展相对落后。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看,2014—2016年广东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广西省的10.9倍、9.3倍、8.6倍,是贵州省的90.6倍、77.3倍、68.1倍,广西省是贵州省的8.3倍、8.2倍、7.9倍。虽然贵州省近几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呈现增长趋势,与广东省、广西省的差距在缩小,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从接待国际游客这一指标来看,2014—2016年广东省接待国际游客人数分别是广西省的11.3倍、7.7倍、7.3倍,是贵州省的51.6倍、50倍、48.7倍,广西省接待国际游客人数是贵州省的4.6倍、6.4倍、6.7倍,说明广西省国际游客量增长比较快,与广东省差距在缩小,而贵州国际游客增长较慢,与广东省差距缩小趋势不明显,与广西省差距在逐渐增大。

三、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合作的条件分析

(一)粤桂黔三省旅游资源及配套设施基础条件优劣势分析

1.广东省旅游业的优劣势

第一,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精品化。全省共有12家5A级旅游区,如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梅州市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区、清远市连州地下河、佛山市西樵山风景名胜区;172家4A级旅游区,如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广州市莲花山旅游区、汕头市礐石风景名胜区、江门市圭峰山风景名胜区;139家3A级旅游区,16家AA级旅游区(点)。

第二,旅游配套设施较完善。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有着较完善的交通体系,首先广东省共有7个机场,其中白云国际机场是我国国内三大航空枢纽机场之一,其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 500万人次。其次广东省铁路运输路线网较为完善,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全省将完成“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广州南站是连接京广高速铁路、贵广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的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站之一。且省内以高速公路和城际轻轨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已经实现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60分钟内到达目标。

第三,酒店餐饮行业繁荣发展。广州市五星级酒店22家、四星级酒店36家,深圳五星酒店24家、四星级酒店23家,珠海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16家。随着高品质酒店及餐饮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加大,广州市酒店及餐饮的行业整体水平必将逐步提高,且多元素、多内容的个性化酒店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四,旅行社行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广东省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全省旅行社发展迅速,2008年广东省仅有1 045家旅行社,截至2017年12月,全省旅行社共有2 520家,是2008年的2倍之多,其中腾邦集团、华侨城集团居和广州岭南集团入选中国旅游企业20中的前20强。

广东省旅游业劣势主要有:一是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不足。广东省旅游主要以文化体验,海滨休闲娱乐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旅游类的自然原生态等旅游产品受到人们追捧,游客选择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意向加强;二是区域竞争力下降。内地旅游业发展势头猛烈,广东省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水平都有较大程度地提高,游客出行住宿餐饮等便利度和舒适度明显改善,对游客吸引力日益增强;三是非法欺诈消费者现象仍然存在,如宰客、强迫消费、合同虚假等现象。

2.贵州省旅游资源及旅游配套设施主要优劣势

第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高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生态旅游省份,2017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位于全国第八位。贵州省世界自然遗产有3个(荔波、赤水、施秉云台山),同时贵州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如黄果树瀑布,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25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湿地公园3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6个。近年来,贵州省将旅游业作为其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全方面打造以民族和山地生态为核心价值的山地旅游品牌,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与世界接轨的山地旅游新业态.

第二,人文历史久远和民族特色典型。贵州省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产发现颇多。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例如,观音洞旧石器遗址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普定县穿洞文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此生息的证据,而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是我国少数民族群居集中地,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8个民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风情民俗、服饰饮食等独特文化得以完整的保存和流传,构成了贵州省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如西江千户苗寨,完整保存着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经典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贵州省也是著名红色旅游省市,依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大捷”“突破乌江”等历史事件,成功打造了“重走长征路”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一批红色旅游主题精品线路和产品。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贵州省8处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包括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馆、红花岗区红军山烈士陵园、汇川区等。其中,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義会议而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该馆馆址是遵义会议会址,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大数据旅游全国领先,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14年2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将从多方面发力,推动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支持贵州等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2015年12月1日,贵州省政府与IBM签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研发、新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2017年上半年,云上贵州APP集群上线运行,打造全国领先政务民生APP品牌,抓住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精髓,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大数据在旅游行业主要应用于旅游市场细分、旅游营销诊断、景区动态监测、旅游輿情监测等方面,目前国家旅游局把中国旅游基础数据库备份放在了贵州,这是第一个进入贵州的国家级数据中心。

贵州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相关的旅游配套实施、旅游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服务方面,旅游景区资源资产产权不清、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大型国际化旅游产品缺失,地方特色旅游品牌效应不突出;三是旅游产业链中断,产业化、集群化进程缓慢,景区间连接度较低;四是国际旅游发展落后,贵阳龙洞堡机场国际航线少,连接境外旅游的便捷通道建设不足;五是宾馆及酒店等旅游配套条件相对简陋,游客的接待能力与高速膨胀的旅游热潮不相适应。

3.广西省旅游资源及旅游配套设施发展优劣势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广西共有5家5A级景区,桂林漓江景区、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桂林独秀峰·王城景区、南宁青秀山风景旅游区、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七星景区、北海银滩旅游区、柳州龙潭景区、南宁嘉和城景区等142家4A级景区。有南宁金花茶公园、北流勾漏洞景区、柳州花果山生态景区等188家3A级景区。此外,广西境内还有防城港火山岛景区、罗城青明山庄园景区等15家2A级景区,A级景区总数量达350家。

第二,与东南亚旅游合作发展良好。近年来全省加快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丰富和创新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为动力,不断深化与东盟的旅游合作,全力将广西创建成为“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新高地。广西地处中国华南地区,与海南隔海相望,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1 893.9亿元,同比增长3.7%,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12.44万人次,同比增长6.2%,国际旅游外汇消费23.96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成功举办第十一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2017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第七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等一批重大活动,目前广西已与东盟8个国家建立了国际合作园区,包括中国—马来西亚(钦州)和关丹“两国双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等,国际旅游胜地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第三,旅游产品多样化。一是“旅游+体育”项目,围绕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桂林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打造“旅游+体育”国际化品牌。2017年资源漂流世界杯、第十届阳朔攀岩节成为“2017年度广西十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二是红色旅游方面,成立了桂林市红色旅游协会,湘江战役旧址等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重点项目。三是“旅游+养生主题”。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与养老养生旅游的融合开发,打造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精品旅游线路。

第四,旅游产品国际化。“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去年,漓江入选美国CNN评选全球15条值得旅游最美河流。桂林入选“最美中国榜”“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等榜单并名列前茅。

广西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任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广西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够完善;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旅游大通道建设急待提升,旅游小交通设施仍待完善;三是在职能组织、审批管理、资源开发与产业管理、旅游规划、行业组织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四是景区管理权责体制混乱,存在重复管理现象,利益主体不明确。

通过对粤桂黔三省各自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优劣势分析,三省旅游业存在较大的资源禀赋差异,各省旅游业发展特色鲜明,区域之间相互依存性和促进性强,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式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一方面,应对旅游市场消费偏好的改变,广东省以文化体验,海滨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产品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广西省和贵州省生态旅游正好弥补这一缺失。另一方面,广东省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在旅游管理、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对广西和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进行弥补,促进三省在资源、技术、资金、管理多方面共享,形成集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众多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高铁旅游路线,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二)地域与交通的联系性

旅游业发展对交通网络依赖性强,旅游地区的空间互补性和地域联系性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贵广、南广高铁的开通极大程度上提升地区间的便利性和通达性。2014年12月26日,贵广、南广高铁全线正式通车运行,贵阳至广州的列车运行时间大幅减少,由原来的20小时缩短为仅仅4小时,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快速的出海铁路通道,进一步拉近西南地区和珠三角之间的时空距离,对扩大珠三角经济区辐射范围和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战略影响。南广高速铁路跨桂、粤两省区,带动广西融入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形成南广“3小时交通经济圈”,作为两广间首条直通直联的高铁线路,南广铁路将进一步促进桂粤两省区的经贸合作和旅游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发展。贵广、南广铁路作为《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铁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是连接祖国西南与华南的快捷大通道,是华南地区的经济大动脉,促进贵州、广西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西部地区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西江经济带、中孟缅印经济走廊“互联互通”的高速通道建设。

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间替代机制。针对日常休闲等短途旅游和长途旅游范围,高铁出行方式减少了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资金和精力,将出游成本的空间因素转变为时间因素。第二,空间转换机制。高铁的开通将改变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游客以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计量的出游成本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旅游者所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第三,资源整合机制。高速铁路的建立加强各沿线城市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联系程度,把资源质量、数量分布不均的区域空间在结构上做到良性互补,为资源的流动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

(三)政策扶持力度

为充分对接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促进大西南融入珠三角,三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共同争取将涉及三方的相关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首先,广东、广西和贵州三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設贵广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桂两省区关于建设南广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相继广东省出台《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实施方案》,广西省出台《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总体工作方案(2018—2025)》、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贵州园B区)发展规划(2017—2025)》。其次,粤桂黔高铁经济研究院初步建立,将充分发挥其智库作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经济研究院由南海区教育部门牵头成立,由南海区、中山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大学四方联动,将利用四地的学校资源,推动科研力量对区域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有序、可持续进行的有效保障。最后,三地已成立七大联盟成立,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农业产业合作联盟、中小企业综合征信联盟、旅游产业联盟、民间资本联盟4个综合性联盟,以及粤桂黔陶瓷技术联盟、铝型材供应链联盟、家具采购联盟3个专业联盟。其中,《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旅游产业联盟宣言》主旨在三省共建信息沟通与产业协作、旅游数据共享等机制,搭建沿线城市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人力资源交流合作等平台。目前,《粤桂黔高铁旅游手册》《粤桂黔高铁旅游地图》已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促进民间投资大会期间发布,粤桂黔高铁旅游资讯APP同期上线。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城市间旅游互动

依托南广、贵广高铁,积极打造以广州、贵阳和南宁为核心城市经济圈、辐射桂林、都匀、佛山等沿线站点城市的区域旅游网络格局。针对于旅游业是集景点经营、酒店住宿、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休闲娱乐业等综合性特点的地区,利用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生活物资较丰富、城市包容性较强等优势优先发展并加快旅游业产业聚集。利用沿线站点城市间相互通行便利的优势和我国节假日安排规律,重点推进以休闲娱乐、异地文化体验的周末及短假期旅游路线,加强粤桂黔经济带地区互动频率,推进区域旅游业一体化。

(二)推进“互联+旅游”项目实施

扩展互联网在旅游业运用领域,推动旅游业向信息化、电商化、数字化发展。第一,构建粤桂黔经济带一体化旅游信息平台。将三省景区开放事项、景点网上购票、推荐旅游路线、到达方式及住宿餐饮等信息公众化,提高游客出行便利度,并设计景区服务评价和旅客观后感受分享等网页,加强三地游客交流,提高区域旅游体验感。第二,加强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建设。将大数据运用到旅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确定以及旅游战略等领域,通过对游客量、游客构成以及游客兴趣、轨迹、景区偏好进行梳理和分析,实现旅游目的地在景区游客最大容量、地区交通、餐饮住宿、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精确定位,促进旅游观光有序开展。第三,加强政府监督职能作用发挥。以政府机构政策为保障,巩固政府通过全区域网络覆盖加强科学技术保护信息安全的主导地位,全方位进行旅游市场服务监管,提高全域治理能力,优化旅游大环境。

(三)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促进旅游企业主动合作

基于粤桂黔三省旅游优势互补,政府间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强政府对企业合作的推动作用。加大粤桂黔三省政策优惠,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三省旅游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广东省在旅游市场开放、旅游产品设计、管理组织等丰富经验,广西省面向东南亚市场区位优势,及贵州省自然资源多样化的特点。促进旅游业纵向合作,三省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市场宣传、管理组织等层面进行分工合作,促进旅游产业链专业化、精致化、多样化发展。

(四)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打破地区行政壁垒,促进区域旅游发展体制高度统一

第一,协调三地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市场竞争规则有效性,以市场和价格为主导进行利益分配,创造良好的竞争和合作秩序。第二,加快完善三地旅游业联盟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区域组织—地方组织分层管理,提高区域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第三,加快制定区域性及部门性法律法规,防止出现区域组织和地方组织多重管理情况。

参考文献:

[1]  温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与合作路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  南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3]  张宁.高铁时代背景下闽浙旅游合作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2.

[4]  朱红兵.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  陈爱宣.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7,(9):35-37.

[6]  俞彤.基于SPSS的广东省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4,(7):160.

[7]  范晓梅,李艳,杨会娟.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京津冀都市圈结构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0,(4):53-55.

[8]  许辉春.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利益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2,(10):23-25.

[9]  张琳.广东省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

[10]  刘江涌.贵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7.

[11]  Bill Bramwell,Agela Sharman.Coll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k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

[12]  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1):29-34.

[13]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地理,2009,(2):29-32.

猜你喜欢
区域合作旅游业
长三角区域生态利益平衡及其法治保障
对区域合作的思考(一)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人力资本投资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