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白杨沟矿区复杂地层深孔钻探技术研究

2018-03-02 03:30朱金军
西部探矿工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护壁金刚石钻具

朱金军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七总队,陕西宝鸡721004)

1 矿区概述

白杨沟铅锌矿深部普查项目,主要验证208线在深部矿体倾向延伸的连续性,确定矿体产状并查明品位特征,为下一步继续扩大控制该矿体提供依据。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为: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含炭石英砂岩、铁白云质砂岩破碎带、含炭钙质千枚岩、结晶灰岩,局部孔段岩层松散破碎,水敏性强,千枚岩层理比较发育。

2009年至今设计较深孔4个,深孔3个,每个钻孔破碎带有多层,破碎带最厚的一个钻孔达到160m。

2 地层以及钻探难点

钻探所遇地层及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局部孔段特别岩层破碎和松软,钻探施工中的难点如下:

(1)施工中遇见的破碎带厚,位置深,如ZK20805孔破碎层达到160m,位置为680~840m之间,岩层水敏性强,孔内坍、掉、漏、超径严重,局部孔段还有不同程度的缩径;易造成钻折卡埋钻等事故,钻进阻力大,取芯困难。

(2)每个钻孔中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涌水、漏水等情况,泥浆消耗严重;涌水孔段,泥浆性能无法保持,通过泥浆护壁较困难。

(3)涌水孔段、使用的泥浆比重大、造成内管难以投放到位。

(4)取芯困难等。

3 使用的钻探设备

钻机:HXY-44T;水泵:BW250两台(一台水站,一台机场用);PQ深孔钻杆200m;HQ深孔钻杆400m;S75深孔钻杆1300m;SA56深孔钻杆1500m;∅114mm套管200m;∅89mm套管400m。

4 钻孔结构以及钻进方法

除开孔外,全孔采用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开孔多为第四系考虑到孔的深度,钻孔结构采用∅150mm×∅122mm×∅91mm×∅75mm×∅56mm多径成井工艺,逐级换径,钻进至基岩后,下入∅146mm孔口管,换用PQ绳索取芯钻具钻进至150m入∅114mm套管,再换HQ(∅95mm)金刚石绳索取芯钻具钻进350m下入∅89mm套管,换用∅75mm绳索取芯钻具钻进至1128.27m后由于要求继续延伸,由于该孔在680~840m段地层破碎严重,孔内阻力太大,采用低速钻进中已多次发生因夹钻憋灭柴油机事故,其中一次夹钻憋灭柴油机后孔内钻杆反转引燃柴油机反转,继续施工受到严重制约。为了避免破碎段发生夹钻或断钻事故可能导致延伸钻进无法实施,经过综合考虑和研究决定使用∅75mm钻杆隔离保护破碎孔段,改用SA56小口径继续钻进施工。

由于该矿区的钻孔较深,且地层复杂,要求钻具的同心度要好,钻具的级配和钻进参数要合理。我们采用的钻具级配和钻进参数见表1和表2。

表1 钻具参数级配一览表

表2 钻进参数

5 钻具级配及钻头选择

5.1 钻具级配

PQ、HQ、YS75、SA56金刚石绳索取芯钻具扩孔器的外径比钻头外径大0.3~0.5mm,在软岩层中不大于0.5mm,在硬岩层中不大于0.3mm;卡簧的自由内径应比钻头的内径小0.2~0.3mm或用上回次的岩芯选配卡簧,即卡簧能抱紧岩芯又能在岩芯上推动为合适。绳索取芯钻具的上间隙为2~3mm,下间隙为3~5mm,在软岩层或破碎层中,下间隙应适当增大。卡簧座与内管一定要拧紧,防止倒扣造成打捞岩芯失败。

5.2 金刚石钻头选择

根据岩层的完整程度、岩石的可钻性正确选用金刚石钻头,选用绳索取芯金刚石钻头参数为:粒度为46~60目,金刚石品级为SMD优。在中硬或松软岩层中钻进选胎体硬度30~35HRC;在坚硬岩层中钻进,选胎体硬度25~28HRC;完整或较完整地层钻头唇面选用平底或圆弧。旧金刚石钻头、扩孔器进行了排队使用,在400~1100m之间可以采用深孔高胎体钻头,在1100m之后由于胎体较脆,不适宜用深孔钻头,采用深孔钻头容易造成钻头胎体脱落。

6 钻探取芯技术措施

该矿区由于破碎带较多,有些破碎带较厚,最厚的达160m,还有一部分孔段岩层松软水敏性强,遇水松散,为确保岩矿芯采取率,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全孔釆用大比重固相泥浆护孔,选用小泵量,调小下间隙以减小冲洗液对岩矿芯的冲蚀;保证钻具的同心度、单动性能良好,减少了钻具对岩矿芯的磨损;每次投内管前,对内管总称各部位的丝扣连接、单动性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和调试,避免了打捞岩芯失败和岩矿芯的磨损,保证岩芯采取率;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情况,及时调整钻进参数,控制回次进尺长度(进尺长度不超过1.00m);在矿层、矿层顶底板和重要标志层中,岩矿芯没有采取上来时,须专程捞取;回次进尺不大于0.5m;每次投放内管后,都用打捞器进行跟踪,确保内管到位;这些措施在施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完工的钻孔,岩矿芯采取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发现泵压升高或不进尺,立即提钻检查,查明原因,排除故障。不盲目加压或提高转速继续钻进;打捞上来的岩芯仔细检查,发现岩芯脱落,及时提大钻处理了,防止了下一回次内管不到位,造成岩芯磨损;岩矿芯依次整理摆放,长度超过50mm都进行了编号,岩芯号、岩芯隔板完整准确。

7 护壁堵漏措施

由于在复杂地层中的深孔钻探(特别是斜孔)施工,必须解决好护壁和润滑的问题,才能确保孔内安全和钻进效率;白杨沟矿区孔段破碎带多,破碎带较厚,有些破碎带地层岩性为粉砂质千枚岩,遇水极易垮孔、缩径。护孔办法上部350m前采用套管护孔,中下部采用固相泥浆护孔,泥浆材料主要采用植物胶、纤维素、腐植酸钾、聚丙烯酰胺和膨润土。

泥浆配方如下:

0.25m3泥浆+(30~33kg)膨润土+(1~1.3kg)腐植酸钾+(1.5~1.6kg)纤维素(低粘)+(0.14~0.3kg)烧碱+(0.06~0.08kg)聚丙烯酰胺(2200万分子量)+(2~3kg)特效润滑剂。

泥浆性能:比重1.15g/cm3,粘度(苏式漏斗)38s,失水量3.25L/min,pH为8。

在钻进至松软岩层孔段出现自造浆,泥浆比重增大,这时候泥浆比重达1.26g/cm3,粘度(苏式漏斗)54s。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钻进过程中,补充新泥浆的时候,泥浆配方调整为:

0.25m3泥浆+(22~25kg)膨润土+(0.9~1.2kg)腐植酸钾+(1.2~1.5kg)纤维素(800万分子量)+(0.14~0.3kg)烧碱+(0.05~0.07kg)聚丙烯酰胺(2200万分子量)+(2~3kg)特效润滑剂。

此时泥浆性能:比重1.06g/cm3,粘度(苏式漏斗)34s,失水量3.25L/min,pH为8。

在涌水孔段的位置较深,在1128m后长涌水,涌水量为3.8L/min。涌水地段主要采用无固相泥浆,泥浆配方为:0.25m3水+(1.5~1.6kg)纤维素(低粘)+(2~3kg)特效润滑剂+(0.05~0.07kg)聚丙烯酰胺(2200万分子量)。

在钻进过程中,加强泥浆的管理随时观测泥浆的变化,及时测量泥浆的性能参数,根据地层的变化情况,调整泥浆的配比,保证泥浆的性能,勤清除泥浆中的岩粉,防止泥浆恶性循环,在深孔施工时,可以配制一台旋流除砂器投入使用,较为经济、环保,还可以保证了泥浆的性能。

在复杂地层的深孔施工中,为了保证孔壁的相对稳定,除了保证泥浆的性能外,我们还使用了高胎体金刚石钻头,减少换钻头的提钻次数,在提钻和打捞岩芯时,操作不但要稳,而且还降低提升速度,避免“活塞效应”对孔壁造成破坏,保证了孔壁的相对稳定和施工的正常进行。

复杂地层的钻孔施工,套管护壁是最为有效的护孔方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除密封好孔口,防止岩粉进入,提高套管的回收利用率外,孔口管和第二级套管可使用普通钢管,在ZK20805孔,PQ钻进后,我们使用了∅114mm×4.5mm的普通钢管做套管,用∅114mm×8mm的钢管料加工中接箍,这样在∅114mm套管内形成“糖葫芦”状,减少了HQ钻杆柱与∅114mm套管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PQ钻杆柱和∅114mm套管的磨损,降低了钻进时的阻力,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8 结束语

(1)针对白杨沟矿区的钻遇地层特点,采取了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方法,效果明显,台效较高。

(2)根据不同深度的钻孔,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护壁堵漏技术措施,上部地层以套管护壁为主,下部主要以泥浆护壁为主。

(3)在下部遇到涌水、漏失地层时,及时合理调整泥浆配方,平衡地层压力,并加强对泥浆的管理,才能使施工顺利进行。

(4)复杂地层的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冲洗液使用固相泥浆,钻进转速在800r/min以下,在钻杆内壁不会形成泥皮。

[1]柯玉军.严重漏失破碎地层钻孔综合施工方法及效果[J].探矿工程,2009(10).

[2]刘宏丽.套管钻井新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2(5).

[3]乔彦斌.新疆乌拉根矿区复杂地层绳索取心钻进技术[J].探矿工程,2011(11).

[4]王华.卵砾石地层钻探技术应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3(1).

[5]李明霄.卵砾石不稳定地层的钻探技术实践[J].探矿工程,2001(6).

[6]王勇,孙平贺,赵仁明,乌效鸣.大宝山钼矿复杂地层钻探技术[J].探矿工程,2012(11).

[7]乌效鸣,胡郁乐,贺冰新.钻井泥浆与岩土工程浆液[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66-78.

[8]曾祥熹,陈志超.钻孔护壁堵漏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75-81.

猜你喜欢
护壁金刚石钻具
钻具失效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要点分析与质量控制
纳米金刚石分散方法研究进展
简易金刚石串珠锯的设计
新疆玛湖油田水平井低摩阻导向钻具组合优选与应用
金刚石圆盘锯激光焊接工艺的改进
基于ADAMS仿真的金刚石框架锯机分析
流砂层灌注桩人工成孔钢管井架和工具式模板超前支撑混凝土护壁施工工法研究
旋挖钻机“环接法”护壁工艺探析
国外潜孔钻具研发方面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