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应赋予工匠精神的时代气质

2018-03-02 00:04张启红
职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张启红

摘 要:本文探讨了工匠精神与语文精神、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融通,阐述了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对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性,提出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应该赋予工匠精神的时代气质,为培养新时代的“工匠人”补上“精神之钙”。

关键词:技工院校 语文教育 工匠精神

新的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是提升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技工院校语文教育要打破常规模式,寻求多元形式,实现工匠精神与语文精神、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融通,以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使工匠精神得到有效传承。

一、技工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社会亟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技工教育的重要使命。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掌握优秀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加重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二、技工院校語文教育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在现今的技工教育中是重中之重,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在这方面有充分的理论优势。语文课堂上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还有择业能力等,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打下了基础。技工院校语文课要改变传统模式,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精神结合,紧跟时代脉搏,实现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特有的价值。

技工院校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更新语文教学的观念。通过改革,让教师有所启发,让教师带着新的观念和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使语文课堂生动而丰富多彩,新的理念更能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技工院校语文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使命,与工匠精神融通,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与人沟通能力、礼仪修养、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工匠精神,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准确地进行职场定位并制定职业发展的目标。

三、新时期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

新时期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对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研究、探索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势在必行。技工院校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深挖语文教师对职业核心素养及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内化、外塑,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关系

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革新与探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如观察、交际、合作、思维、想象、记忆等大部分都能通过语文教育来提升。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是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语文解读经典文学文本、介绍历史人物、理解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就是内化学生素养的过程,无论是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还是口语教学中的交流表达,上课过程中都贯穿着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革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大到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塑造,全面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养。

五、语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工匠精神体现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业专注且孜孜不倦的追求,体现了工匠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追求更好。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以质取胜,是对所热爱事业的执著追求。它更是心无旁骛、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品质。它的核心内涵在于,不把工作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更多的是对工作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事业的专注、对完美的追求、对质量的执著,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技工院校语文教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语文教育无外乎两个领域:一是内容,即语言工具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二是模式和方法,即如何实施教学。技工院校语文教师用工匠的技艺和匠心、精致和正直、坚守和平和等精神培养学生专注细致、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培植学生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在入职前具备成为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于平凡中孕育不平凡的业绩,用工匠的心思与语文精神,书写劳动者的品质,用人格魅力和思想情怀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六、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长期以来,技工教育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欠缺职业素质的养成,这就更需要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优势凸显,无论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还是培养学生做事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社会转型的环境下,人心浮躁,追求利益最大化,语文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人文情怀,无疑是拯救人性的一剂良药,是使人归于诚信、敬业、执著、平和的强心剂。

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注入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智慧型“匠人”,内塑“工匠精神”,外塑“匠人”是时代赋予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新诉求。

七、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的实施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通

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工具化的倾向得以扭转。自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又一股源头活水注进了语文课堂。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过程中,也赋予了工匠精神时代气质,提高职业应用能力,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用工匠精神的智慧,使学生躬行践履、知行合一,真正实现了从技能到素养的高度融合。

第一,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取舍,传递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赞扬居里夫人的文章,它侧重人格、心灵、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教育,展现了居里夫人的感人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章第二部分用执著和进取诠释了“美丽”的真正内涵——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精神内塑了高尚、智慧的居里夫人这位匠人形象。还有《信客》反映了诚信品质;《看吧!我终于办到了!》反映了正视压力、挑战人生的精神;《同事》阐述了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匠人、工匠精神,让学生学会追求智慧和真理,懂得做人的尊严,在追求和奉献中体验职业幸福,实现价值追求。endprint

在诗歌和古典诗词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精华,加强人文积淀,增强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教师要引入古今中外名著,让学生放眼世界、汲取智慧、滋养自身。这也是一条在工匠精神与职业核心能力指引下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第二,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大价值。技工院校语文教育可以以项目为载体,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中职生XX情况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師给出的项目任务是“技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学生运用访谈法,搜集、整理、分析材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制订调查方案提高计划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实践、创新工作的能力。语文教师创新教学设计,改变传统,采用游戏闯关模式展开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及尊重他人、热爱生活、遇到困难勇于挑战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懂得阅读对人生的意义。教师还可以用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用反转课堂的形式培养学生精诚合作、精益求精。

第三,通过课外拓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课外以阅读任务延展为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勤业精业,在培养学生自我发掘、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特别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健全人格、提升文化品位方面意义重大;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文本,透视它的内在结构、逻辑思维,则恰恰是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必经过程。

第四,改革评价方法,实施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活动表现、综合知识测试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平时多交流,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行动导向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各种职业软能力和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需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都讲究做事追求一流和卓越的职业使命感。

第五,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教师要利用好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载体,抓住大、小课堂结合的机会,开拓语文教育优势资源,创新创优,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教师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语文课堂带到企业,夯实学生企业技能型人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态度,拓展工匠型的职业价值。

技工院校语文教师仅做一名授业解惑的“经师”还不够,更应该是一名传道的“匠师”。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真正升华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影响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种坚持发展个性、触及灵魂的语文教育,势必打造出中国气质的工匠精神,圆中国制造梦。

参考文献:

[1]丁蕾.职教语文教学培养新工匠精神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

[2]吴娟.论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

[3]徐京魁.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渗透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

[4]张萍.语文教学与语文精神[J].语文天地,2013(9).

(作者单位:杭州市临安区技工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技工院校工匠精神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