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本在辗转间
——浅谈诵读与吟唱能力的互显表达

2018-03-03 15:50福建省莆田市笏石镇毓英中学曹丽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5期
关键词:词作技法节奏

福建省莆田市笏石镇毓英中学 曹丽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诵读教学的要求其实是从两方面做出要求的,即朗读文本与诵说表达,前者是强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后者则是提出学生表达自我的希冀,这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更是对学生语文能力运用的高度要求,而对于诗歌的吟唱则恰恰是这种能力集体表达的新颖形式。

首先,诵读是吟唱的初级表达方式,是吟唱的基础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原本就是用来配乐演唱的,其吟唱章法有对宫、商、角、徵、羽的讲究,有着曲牌宫调的固定规定,加上节奏与韵律的融入,便成了诗词的吟唱的乐法。而我们今天所强调的诵读,其在表达时,往往讲求音调的高低长短、音色,而在诵读中的悲喜黯亮、语速的缓急停进、重音的强调表达,可见,吟唱与诵读这二者之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种角度上来说,诵读就是吟唱的初级表达方式,现代教学对诵读技能的培养,便为诗词的吟唱打下了基础。

我们以古代五音为例,分析一下吟唱与诵读的相通性。古人在传达内心极长极下极浊之情意时,大多选择宫调音,宫调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音符低音1。宫音的发音方法以喉音为主要表达方式,而喉咙发出来的声音在诵读中正是哽咽、悲情、低沉等情感的表达,诚然,古诗词的吟唱与当下时代的诵读不过是同位异形而已。

其次,诵读与吟唱都是对内容与情感的酣畅表达。

在古代,诗词的吟唱依据具体的乐法要求,是对内容与情感的固定表达方式,以词牌为例,《雨霖铃》大多描写离情悲苦,曲调哀婉;《蜀道难》大多言说志向难以达成之追求者,曲调中大多流露人生艰难、怀才不遇的悲愤;而《念奴娇》则曲调高亢,多表豪情壮志。而新时代下的诵读前提便是要求对诵读内容的全面理解,情感的透彻把握,如此,才能进一步斟酌所需要融入的技巧。

我们以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例,这首词是一首闺怨词,通过女子迟起梳妆的形态、无心理颜的举止、双双金鹧鸪的暗示,我们很容易确定词人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及内心情怀:宫闱中女人的娇慵、落寞之味。所以,诵读时,我们会选择舒缓之语速,在音调的拖长中彰显女主公的落寞,而词作结尾“新贴绣罗襦”语气的小有欣喜,到“双双金鹧鸪”低沉的叹息,而在悲喜对比中,生动呈现了一个久居深宫、纵然美貌,却得不到恩宠,空度光阴的悲情女子。

可见,古诗词的吟唱,今天的诵读,都是传达内容与情感的手段与方式。

第三,诵读技法转换即可达到吟唱之效。

在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中,节奏韵律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以诗词中常见的七言字句与五言字句为例,七言诗句在断句上通常采用223、2221、2122节奏,而节奏是吟唱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诵读技法转换的一个新颖呈现。

我们还以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例,这首词除了上阕第一二句是七字句外,其他都是五言字句。从艺术表现手法角度来说,长句的运用能更充沛地表达作品的情感,而且适合曲调的迂回传情,短句则适合痛快淋漓、紧迫急促的内容抒发。所以,当我们诵读此词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从而在此基础上对词作稍作加工,把五字句统统改成七字句,加字的思量便是对内容全面理解与否的考验,更是语文学习能力运用的体现。然后我们以统一规划的节奏形势诵读此词,在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是对诗词吟唱的一个新时代致意。

第四,以吟唱新颖诵读,传承与创新并进。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指导建议,其目的不在于规定我们教学的内容,而是在于引导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知识点的识记,而应该是学以致用、能力的表达。

新时代下,诗词的吟唱大多以歌曲的形式呈现,比如说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比如说李清照的《一剪梅》,再比如说李煜的《虞美人》,这些都可以是学生学习能力表达的可能。

我们再以温庭筠的《菩萨蛮》诵读为例,当我们把词作改写成七字诗以后,其实,这就已经具备了吟唱的基本条件。当下流行音乐形式之一“说唱”音乐,其实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节奏的律动。古人以箸击杯,即兴起吟,今天我们可以拍掌为令,节奏诗词的内容,而对节奏韵律的思考,就是学生学习技法的实践运用。

当然,由诵读到吟唱并不只是拍拍巴掌、节奏一下诗歌这么简单,这是对语文诵读能力的全面考查与凸现。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说唱音乐最主要的一个缺陷,就是不能通过说唱音色本身传递出情感,这类表现形式需要丰富说唱词内容,以直白的内容述说弥补情感表达不充分这一不足。

我们以刚才说过的《菩萨蛮》说唱为例,词作单纯改写成七字诗后,我们以说唱的形势无法第一直观呈现宫闱中这位女子的内心落寞,所以,必须进一步补写词作,直接表达女子遇冷、虚度岁月的这一份伤感,从而直言她对君王恩宠的渴盼,或者是决绝的誓言。

最后,打破单一形式束缚的框架,勇于创新表达诗词。

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表达。古诗词的吟唱不应该只是成为怀旧的器物,束之高阁,仅供瞻仰缅怀,新时代下的诵读也不能只是成为表演的工具,它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能力张扬。只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之目的,也只有学生有技法可依据、有方法可践行、才能有办法可表达,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真心的愿意,诗词的传承才能成为可能,诗词的传诵在当下才不会活成古物。

诗词的吟唱与诵读,其实只是一个技法的表达,有无真正实践技法之心,才是再现吟唱风采的关键,才是精彩诵读的重要所在。为学不以用为目的,那便是学习的悲哀;求知以新承为要义,方能璀璨优秀文明。

猜你喜欢
词作技法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YOUNG·节奏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更 正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