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悦读”,感受阅读的魅力

2018-03-03 15:50济南育英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5期
关键词:悦读论语文本

济南育英中学 孔 苇

新课程标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会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一直是摆在广大教师和热心教学改革的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学生用心“悦读”,感受阅读的魅力做了如下初步尝试:

一、“悦读”指引阅读

(1)给学生一份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阅读教学时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首席”,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利用其阅读期待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

(2)给学生一定阅读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增加阅读空间,要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从而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多元的理解,给与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阅读氛围,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3)给学生一个阅读探究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发问,提倡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追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激起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样,学生个性阅读的创造力便能得到最好的锻炼。

二、教师“深化”阅读

(1)立足文本,教师点拨

教师在阅读对话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立足文体”,是颇具实效的一种阅读方法。“立足文体”就是抓住文本的体裁特征,把它当做解读的钥匙。任何一篇文章,它都有“类”的特征,即共性。

例如,我在教授《春》《桃花源记》《芦花荡》《孔乙己》等不同文体的课文时,上课伊始,就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学生充分地自读、钻研、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根据自身情况质疑,并能互相交流解答,教师做适当点拨引导。

(2)专题阅读、启迪心智

专题阅读教学活动就是为搜集和处理某种信息的专题阅读,为汇聚和比较某些文本特点的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比如,我们相继开展了四大名著的阅读活动,包括教师的分工讲解,文学社刊的教师推荐阅读、点评、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我演名著经典片段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3)语文活动,激发兴趣

越来越多的学生关注媒体、追求时尚。我们不妨利用媒体、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通过层层渲染,不断造势,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奥运会开幕式万人齐诵《论语》。我在给学生讲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时,带领学生利用自习课重新观看开幕式,并找出开幕式运用了《论语》的哪些句子。在全班开展“诵读经典、意韵飞扬”《论语》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分组进行了精心准备,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掀起了学习《论语》的热潮。

三、质疑“激发”阅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是大家重视的,比较熟悉的。课标指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的内涵的多义型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学生的个性不同,就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感受、情感意志、想像理解都将打上鲜明个性的印痕。

对于童话《丑小鸭》,常规的理解为“就像丑小鸭通过奋斗最终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一样,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要始终不屈的奋斗,就能取得成功”。而一个学生在研读了安徒生的奋斗史后提出“本文表现出安徒生在同世俗偏见抗争中的性格和信念: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天才并百折不挠的去奋斗,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认可,而最后受到嘲笑的,是那些嘲笑天才的目光短浅的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新颖独特,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文本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的火花,并予以点燃和鼓励,使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确切,由浅尝辄止到深思慎取的过程,在一种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发展,在质疑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入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感受和理解,更是一种欣赏和评价。教师应多方面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实现由“阅读”到“悦读”的转化,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更易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猜你喜欢
悦读论语文本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如何读懂《论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