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望岳”模式解读

2018-03-03 05:18刘付春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望岳李煜教者

刘付春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然而由于文字深奥难懂,对于古诗词的深入解读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结合自己《相见欢》的教学实践,借鉴杜甫《望岳》的层次,自远而近,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鉴赏。

一、立足“远望”

杜甫的《望岳》 起笔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远望,他从大处着笔,传神地写出了自己乍望泰山的体验。相应地,古诗词教学首先也应立足于“远望”,尽量多地了解与古诗词本身相关联的外延部分。

1.生平

“知人论诗”,解读古诗词,对于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很重要,也很必要。因为对于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走进诗(词)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观点态度。

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教者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他擅长书画,妙解音律,通经史诗文,尤工于词,是五代时南唐后主。以国亡降宋为界,他的前半生耽于享乐,后半生溺于悲哀。学生在了解了相关内容后,便能循着作者的人生经历,逐步走近《相见欢》,走近作者的内心。

2.风格

不同的诗(词)人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或浪漫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慷慨悲凉,或清新明丽……此外,同一个诗(词)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研读《相见欢》这首词时,对于李煜亡国前后的词风,教者应明确点出。他的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的怀念,吟叹身世,风格感伤。《相见欢》正是他的后期作品。学生掌握了这些信息后,便能在第一时间感知作品的情感基调。

3.背景

特定境,特定情。诗(词)人在不同的背景下,内心的情愫也一定是各不相同的。因而,

在研读古诗词的具体篇目时,必须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而为具体研读做铺垫。

在《相见欢》的学习中,我们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知晓李煜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李煜肉袒出降后,被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学生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等,便能在深入解读前对整首词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二、着眼“近望”

杜甫在《望岳》中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近距离观望泰山所见之景。在古诗词具体的研读实践中,我们的着眼点也应在于“近望”,通过与作品面对面的接触,渐次走近古诗词的内涵。

1.标题

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很多时候,标题能传达出一定的信息:有的点出作品的类别,有的点出作品的内容,还有的能暗示出作品的情感主旨。因而,对于标题的解读应是“近望”古诗词的第一步。

《相见欢》的“近望”解读,学生借助注释能知悉“相见欢”是词牌名,又名“乌夜啼”。此刻,教者应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为何不用“乌夜啼”呢?

结合“远望” ,作品的生平、背景,加之初步的诵读,学生便能据标题得出,《相见欢》与李煜亡国灭家息息相关,他渴望与故国家人相见时的欢娱。

2.形象

很多时候,古诗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时,都会塑造出特定的形象: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因此,在深入研读古诗词时,通过对形象的分析和感悟,逐步走近古诗词的情感主旨。

绝代才子李煜在创作《相见欢》时,塑造出了绝好的形象。在反复诵读作品的过程中,教者必须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可先由景物形象入手,对“西楼”“残月”“梧桐”“深院”等意象,点拨学生一一解读。“西楼” 之方位与少阴、秋气相关,在明月背景下,传达的是兀自孤立;“残月”象征的是与家人的离散,人事的缺憾;“梧桐”传达的是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深院”是对“庭院深深深幾许”的怨艾,表达的是内心的压抑和苦闷。

在《相见欢》这首词中,作者的人物形象也呼之欲出。所以,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也不可或缺。教者提出让学生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快便能圈画出“无言独上西楼”的词句,进而感知词人形象: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他形单影只,内心愁苦不已。

3.内容

对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是深入解读作品,走近诗(词)人情感深处的关键。于是乎,我们在深入解读古诗词之前,必须结合作品的标题以及诗词中的形象,上下贯通,体察理解作品内容。

《相见欢》的教学,在把握了词中形象之后,上下贯通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上阕写景,写词人被幽囚深院小楼眼中所见之景;下阕抒情,抒写自己面对如此寂寞凄凉之景,内心“别是一般滋味”的离愁。教者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意境形象的把握,进而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内容。

三、注重“细望”

1.炼字

古人讲究“一字传神”,鉴于此,我们要对古诗词做深入地彻底地探究,对于炼字的分析研究也就必不可少。以诗词中的某一字或某一词生发开去,展开作品的全面解读。

在深入研读《相见欢》这首词时,教者应让学生自上而下地去细究作品中的每一处关键字词,让它们成为解读作品的抓手。“无言”是词人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无人能理解;“锁清秋”,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的正是悲愁无尽,寂寞孤独的词人。如此解读炼字,我们对词人处境和心绪的认识便更进一步。

2.技巧

在古诗词篇章中,诗(词)人往往为了表达跳脱情感的需要,会灵活运用一些表达上的技巧来传达内心的情愫。因此,在咀嚼诗词的细读阶段,我们不可忽略对诗词表达技巧的体悟和研究。

教学《相见欢》,我们在细究词人情感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学生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探究词人表情达意的技巧所在。学生很容易发现词人在上阕写景时融入了深深的情感,得出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然教者更应指导学生关注下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千古妙笔。词人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以“丝”谐音“思”,用丝缕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进而表达词人愁肠百结的心绪。

结尾一句的玩味和赏析也十分必要。用“别是一般滋味”来写离愁的滋味,运用不饰雕琢的白描手法,没有明说离愁的滋味,却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四、落脚“愿望”

诗人杜甫在自远而近,由粗而细地观望了泰山之后,由于时已薄暮,登顶已来不及,很自然地引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最后也应落脚在达成愿望:对文本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和领悟。

在《相见欢》解读的最后环节,教者应引领学生将“远望”“近望”“细望”所研读分析的内容作一梳理,然后归纳整合,形象地表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笔者以为,只要循着《望岳》诗中“远望”“近望”“细望”“愿望”的思路展开古诗词的教学,精细研读,逐步分析,最后整合归纳,就一定能让古诗词的深入解读越来越有效,越来越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215151)endprint

猜你喜欢
望岳李煜教者
望岳
李煜
李煜作品
我们家的小“坑货”
望岳
炼字·炼句·谋篇(外一则)——杜甫《望岳》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