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新闻报道新利器

2018-03-04 23:48王建华
摄影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李鑫陈诚分社

王建华

航拍,曾经是一个“高门槛”的摄影领域,有了无人机之后,这个模式被打破了。有人把2015年总结为消费级无人机的元年;而在2016年,无人机让新闻摄影向前成功地跳了一格。2016年,新华社成立了“天空之眼”无人机队。经过正规培训,首期35名摄影记者取得了无人机“机长”的资质,“天空视角”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

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报道中,天津分社记者岳月伟是最早使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航拍的摄影记者之一。他说,无人机在这次采访中发挥了“地面部队”无法替代的作用。2016年7月14日,湖北牛山湖破垸分洪,湖北分社记者程敏用无人机拍摄了爆破作业的壮观场面,以及湖南分社记者李尕用无人机航拍的《众志成城,保卫家园》被《中国摄影报》选作头版的大幅公益照片,都在说明无人机摄影不缺少人文关怀的视角。

2017年,“天空之眼”无人机队再次成功执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配合航拍报道任务。整个航拍的过程,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栏目和海媒平台进行直播,推出“一带一路”无人机融合报道三部曲,綜合点击量近2000万。无人机第一次为摄影记者手中的照相机插上翅膀,让他们得以自由地从空中审视这片生养我们的大地。

由此看来,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利器”角色越来越无可动摇。那么,无人机在报道实操中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具体的优势体现在哪儿?是否便于操控以及和“机长”们配合时有什么难忘插曲?以下,是三位具有丰富无人机新闻摄影经验的实践记者跟我们一起聊一聊。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你现在使用无人机的频率有多高,在你的发稿照片里,航拍照片占多大的比例?

李鑫:和分社同事比起来,我使用无人机参与报道的频率不高,航拍发稿照片占比很小,这主要受限于北京严格的禁飞规定和广大的禁飞区域。所以我格外珍惜每一次能飞的机会,出差也一定要带着无人机,盼望有适合的题材用无人机拍摄。

陈诚:这需要看采访事件和采访对象以及拍摄想要表达的内容,素材丰富一些总是没有坏处的,所以只要现场各方面条件允许,我都会使用无人机的角度来试试。我没细算过比例,大概占到两成。

李尕:去外地出差执行拍摄任务基本上都会把无人机放在车后备箱。其实无人机在我的设备菜单里的地位就类似于一只闪光灯,不一定每次拍摄都会用上,但会尽量都带着,说不定某个场合就需要用。发稿比例在10%左右。

你用无人机主要拍摄哪方面的题材?

李鑫:我用无人机拍摄多是执行单位的重大题材报道任务,如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这些航拍地点需要向有关部门申报才能被准许飞行。

陈诚:除了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我觉得它没有什么限制。包括体育、突发、日常的新闻报道都有,但是日常新闻中运用得比较多。

你现在主要使用的无人机是哪种机型?有什么技术特点?

陈诚:现在有两种机型可供选择,一个是大疆“精灵”4 Pro,一个是大疆Mavic。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Mavic这款机器,主要是因为它可折叠,携带轻便,续航能力比较强,能把它轻松塞进摄影包里。

李尕:大疆“精灵”4 Pro和大疆“悟”2,两款都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机型,相对来说使用“精灵”4 Pro的概率比使用“悟”更高,因为它更轻便,尤其适合突发事件报道中单兵作战。而且“精灵”4 Pro画质比“精灵”4有了明显提升,基本能满足工作发稿需求。

你在报道摄影中, 有哪些拍摄心得以及无人机摄影技巧,请分享一下?

李鑫:我使用过的大疆“精灵”4和“御”两款无人机的画幅比例是4∶3,而且视角有限,所以我喜欢用无人机定点旋转拍摄多张照片,通过拼接的方式展现更广阔的画面。拍摄时要注意定点,飞机不能升降改变方位,可以左右摇头,镜头可以上下俯仰,拍摄的不同画面之间最好有1/3的重叠部分。现在大疆新型无人机“晓”Spark新增了全景功能,这让广阔视角的航拍照片得来更加容易,希望这种技术成为未来新型无人机的标配。

陈诚: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每次起飞前一定要认真校正指南针,区域不同磁场也会有不同,在一个地点航拍后,换地点了一定记着重新校正一下。在大桥上、铁路旁、钢结构偏多的地方,指南针校正失败的几率非常大,这时请换一个地方试试。关于S挡,很多人都不太敢用这个挡位,因觉得速度太快容易造成“炸机”。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关于“炸机”是有很多原因组成的,但是绝对跟S挡无关。而只有调到S挡,这架飞机的性能才真正展示在你的指尖上,无论爬升还是飞行,都可以极限速度到达你的拍摄点。所以我在飞行的时候很喜欢用S挡位,不过拍摄图片的时候我一定会调到P挡,因为这样更稳定。endprint

另外,在城市中飞行,各种无线电信号干扰非常大,经常飞到200米左右高度就会出现无信号的情况,但是当你突破这个高度的时候信号又会恢复正常。不过调整飞控发射天线的功率(简单来说就是换上了发射功率更高的天线)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如果不是资深的飞手、不是动手能力很强的,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动手改装。更简单的办法是在天线上加装一个信号增大器,只需几十元。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无人机采访经历是什么?有没有遇到过险情?

李鑫: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6月8日在河北枣强县用无人机拍摄该县董子公园的经历。为了拍摄整个公园,我把无人机飞行高度提到了400多米。当我调整好构图准备拍攝的时候,无人机突然偏离了设置的点,同时手机屏幕出现强风警告提示,要求立即返航。我调整无人机往回飞,无人机不仅没有返航反而被强风吹得越来越远。一阵慌张之后,我想起了培训时讲过的逆强风飞行时,要切风飞行,于是采用边下降边返回的操控方式才把它救了回来。

陈诚:有太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采访了,最近的就有在非洲航拍百万只火烈鸟、航拍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等,都是非洲总分社历史上的第一次。在肯尼亚参与蒙内铁路专题片拍摄任务,是我第一次在非洲大地上航拍,前后拍摄时间持续了15天,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风速波动太大,拍出来的视频时快时慢。另外,我也有过“炸机”(一起飞就不知道飞机去哪儿了),有过迫降(电池电量突然从40%掉到了10%,等飞机落地的时候就3%了),有过撞楼(超视距飞行时,对建筑物的高度估计不足,直接撞了上去),不过最终都安全降落了。从初学到熟练,这些教训和两对桨叶是我交出的“学费”。

李尕:有一次用无人机拍摄抗洪救灾,我的飞机在空中静止悬停拍摄,突然从监控画面发现一台无人机飞到了我的飞机前面,我的前避障报警被触发,距离应该在1米以内了。而且他的飞机是一台老款的大疆,没有后避障功能,所以我赶紧把飞机后退拉伸,避免了险些发生的空中撞机事故。

经常深入一线采访,无人机是否会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

陈诚:有一段时间确实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我去哪儿都是带大疆“悟”出去采访,因为它能提供更高像素的画质,更完美的飞行体验,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批小型化无人机的出现,这种负担会渐渐不存在。

李尕:我觉得只要是可能用到的东西,就不会当作是负担。我曾经为了拍摄一场运动会,同时带了三只不同的镜头,加起来有20多公斤。哪怕只为了拍一张有可能存在的照片,我都会带上尽量齐全的设备。所以,无人机从携带上来说只是小儿科,何况现在还有很小型化的无人机。

你是否认为无人机摄影应该成为所有摄影记者必备的技能?

李鑫:无人机极大拓展了新闻摄影的空间维度,我认为无人机摄影确实应该成为当下所有摄影记者的必备技能。但随着无人机摄影门槛日益降低,摄影记者更应该用科学和专业的航拍技术执行新闻摄影航拍任务,把飞行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避免航拍方式的滥用,要根据题材内容选择最有效的摄影器材。

陈诚:我的个人观点是, 技多不压身。

李尕:无人机摄影让摄影师的工作半径大大延展,或者说是对人体官能的一次革命性的拓展。我认为至少对于在媒体行业从业的影像工作者来说,航拍应该是必会的基本技能。你不一定要喜欢一种新技能,但你一定要会驾驭这种新技能。

请用一句话描述一下用无人机摄影的感受。

李鑫:飞起来拍,感觉真酷。

陈诚:如果我说“很有趣”,我怕你会觉得我假或者不坦诚,但是我就是这么想的。无人机才出来的时候我就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玩,好神奇!”

李尕:以前很难获得的摄影角度现在轻易就可以实现,我觉得有一种作弊的快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鑫陈诚分社
Emerging of Ag particles on ZnO nanowire arrays for blue-ray hologram storage
Temperature effects of GaAs/Al0.45Ga0.55As superlattices on chaotic oscillation∗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陈诚作品
狠心的龙虾妈妈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那一缕阳光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