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中国收缩城市的视觉调查

2018-03-04 07:48
摄影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研究

“收缩城市”指的是城市人口流失、失去活力的现象。在中国,“收缩城市”的概念,所指的并非美国式的“郊区化”,更体现在不同城市在规模上的差异正在扩大。对于生活在“收缩城市”里的年轻人而言,留下或者离开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相比西方工业化完成之后的城市收缩,中国当下城市收缩的表现更加多样,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浪潮已经到来,生态环境、老龄化、土地利用、产业转型等多种问题交织。

Sixth Tone摄影记者陈荣辉与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城市实验室发起人龙瀛、首都经贸大学吴康等,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人口资料,以街道为尺度,考察了2000~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格局的演变特征。陈荣辉负责为研究项目拍摄照片,以视觉化的方式充实研究资料,同时也让研究给人更直观的感受。这一合作,也再次重申了参与社会研究是纪实摄影的重要用途之一。

最后,陈荣辉将研究照片筛选、集结成作品《空城计》,并获得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项目自述

放眼全球来看,中国的收缩城市,正与美国的“锈带”形成对照(铁锈地带,也被称为制造带,位于美国东北部等地区,“锈带”由明尼苏达的钢铁产业而得名)。“锈带”的本地产业工人,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世界风口转向的某种标志性景观,中国的收缩城市,亦当重点关注。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为世界所瞩目。城市扩张有时,收缩亦有时。目前它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相似,随着产业更迭、大城市集聚作用凸显,中国一度经历辉煌的城市也开始面对收缩的局面,而与人口减少和经济衰落相伴的,则是基础设施的荒弃、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卖地造新城的冲动。

的确,中国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之中,但在一些城市的成长同时,另一些城市也显露出相反的趋势。虽然政府一再出台类似“限制大城市人口,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政策,但城市发展之差仍在扩大,其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相比之下,中国城市还在继续城镇化,并没有完成工业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很多城市边缘发展停滞,但市中心还在建设,企图吸引更多人。

在这个项目中,我要选取的是那些曾经富过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的地方去拍摄,比如那些资源枯竭城市,还有那些被周围的大城市“吸血”的小城市。这样可以让故事更丰富一些。另外,我考察的角度是,这些城市之所以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多半是由于“生态”的原因。比如伊春因为国家林业政策而“收缩”,又比如一些化工厂之所以倒闭,导火索是“交不起环境污染费”,以及“生态移民”。在这个思路之下,我把昭通也列进去了。最后,项目拍摄地囊括伊春、富拉尔基(黑龙江,重工业)、龙井(吉林,边境城市)、乌兰察布(内蒙古,电力)、吕梁(山西,煤炭)、张掖(甘肃)、商洛(陕西,矿产)、唐山(河北,钢铁)、昭通(云南,生态移民)等城市。目前已经完成三个城市的拍摄,预计还将拍摄五到八个城市。

聊聊这个项目的拍摄背景吧。拍摄这部作品和清华大学有一些合作,你是如何加入这个项目的?

陳荣辉:“收缩城市”是一个学术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人口不断流失的城市,但是实际判断的因素比较多。我看到有媒体刊发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龙赢教授关于中国收缩城市的研究,他的团队通过人口统计学来分析中国收缩城市的现状。

我在拍摄“石化江南”项目的时候就非常想和专业的学者合作,这次看到有类似的研究,就主动联系了龙教授,希望可以进行合作。他们的研究数据和分析方式可以给我带来很多思路。

这个主题里有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吗?

陈荣辉:我从小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城市,对于中国东北的冰雪景观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在拍摄这个项目之前我从来没有踏上过东北的土地。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特别是里面描述的东北城市和人的孤独状态。我一直工作在上海这样的繁华大城市里,但是我依然觉得内心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的共鸣感给我带来很大的刺激。所以,我很想去东北看看。

这个项目拍摄用了多久?在拍摄之前,是如何计划的?

陈荣辉:前期拍摄了三个城市,每次差不多10多天时间,前后3个多月。在东北拍摄确实比较消耗精力,拍摄完一次就回到南方调整下。

在拍摄之前,我做了一些基础性调研,前往一些城市的特殊场所考察。我会列一些基本清单,不一定都会拍摄,但是会去看看。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