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响的月亮

2018-03-04 07:13马陈兵
伊犁河 2018年4期
关键词:子规青瓦小河

马陈兵

夜什么时间停下来,我在巨大的透明中。

空碛无边,大漠沙静。月光在寒冷中透明了,旌旗铠甲透明了,远处积雪的天山也透明了。所有疲惫如蚁的生命都落入亘古的寂静。突然,天心高高的白月悄悄吹响什么,一缕透明的声音,惊醒了无数梦中行进的异乡人——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人醒了,我是谁?我走进谁的诗了?晓风正吹起床前一片残月,我恍惚听见春夜宁静的月色迷朦的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突然,我被狂喜贯穿:我听见唐朝的月亮了,很响。

刚刚为雅典故城废墟之夜的音乐会所醉。为《树》,为《湖》,为《天堂鸟》,为《静水流深》这样的音乐所醉。甚至为许美静《城里的月光》伤叹再三。但想想看,白衣红发的大师雅尼后面,周遭,有多少乐器,乐手,灯光,现代的电讯线路和装饰;他,他们手指,他们喉咙聚集起来的声音,经过多少先进、昂贵、繁复的扩音设备!也许座无虚席,万人空巷,就是现代大师明星们最大的奢求和荣耀了,其实那也不过是现代电声科技和视听技艺所能幻化的最大场面罢。再看看活到今天的箫笛琴瑟吧,那一弦一柱,那十指片唇,离开了麦克风,就是一个百来人的小会堂,都能使倾注身心的演奏者变成可笑的蚊蚋,哪儿能让人走进蓝田玉暖,沧海珠明?

但是,什么声音使我从今夜的深睡中苏醒?

听听,那是佚名的歌者从月中飘来的梦响——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阳城,又是一个平常的夜晚,很好的春夜,月色溶溶,疏落远近的层楼叠屋都皎好成琼楼玉宇。这时有人吹响了笛子,柔曼的笛音在明月的流光中珠圆玉润,好像一下子充满了整个洛阳城。偏偏又是思乡的曲子,那一夜,大家都在这种月光的抚摸中不能自已。

不必问大唐盛世的东都洛阳方圆几里,人口几何。无论如何,她是城市,该不会比二十世纪普通县城小;她是当时的大都会,随时都居留着很多来自远方的异乡人。谁也没有预先准备,一个佚名者的唇吻就轻轻吹响整城游子的心魂,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奇迹,是后世歌者永远无法企及的神迹,更遑论在寒月雪光中一刹那吹响三十万人的目光了!若说夸张,这一个个极度的夸张,就平平白白深藏在极其简约的文本中,那,也是刻意夸张者绝难抵达的灵境。今夜,我是千年听一回的修禅者了,借着三生石上的手指余温,我终于与你邂逅——

那样静的人间。这么响的月亮。

我想,那是天真饱满的时代,优秀的诗人都顽皮、好奇,扪天地弄造化,什么都要摸一摸,敲一敲,听一听,连太阳也敲出玻璃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人行明镜中,江清月近人。”有多少人像李白,用银筷子敲响了玉盘。别说人,“月出惊山鸟”,连草木都能听见月的声响;“明月不归沉碧海”,连白云都捂起了耳朵。

我想,那是真正完美无缺的清凉世界。“月出峨眉照沧海”。没有强烈的街灯、车灯、霓虹灯冲散月光,泡烂月光,“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月光是夜唯一的、全能的慈母。夜来了,每一片声音都是月的声音。“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清波粼粼,有哪家思妇,哪声秋虫不在其中?我明白了,《春江花月夜》原来就是一个完满自足、气韵生动、生生不息的月下大唐。

我又想,那时未免单调却又志虑单纯。满长安的思妇艾怨,满洛城的游子乡思,满沙漠的征人厌苦。我敢说,如今随便一座公寓楼中的住户,随便一辆公共汽车上拥挤的乘客,甚至随便哪一个时辰西湖断桥上的游人,他们心之所注、目之所视,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会比那一整片月光下的复杂多向。也许月光的确无法把单独一支笛子的声音散满全城,但那时的洛城春夜本已聚成一管硕大无形的思乡之笛,最初的《折柳》,其实就是吹气如兰的第一声月亮。接着,谁说得清有多少楼台笙箫吹响?

天心圆月,今夜很响。

曾经傍山而居。平房低矮,外墙窄窄一道泻洪沟,石砌了壁。沟这边有墙根压着,那边被山坡一拱拱高了。开着窗时,常常有“簌簌”的脚步走过,抬眼看,鬼也没有,有一道白石浮上窗脖子,像厚道的牙齿,是石壁在沟对面冒高了。落叶总热闹,也随便,七横八竖,红黄褐绿,把沟壁顶面枕满。日头强到好处,斑斑点点铜箔,泅过满山草树。掐一把,或者看不见看不透的近处、高处,鸟叫一下,就有一两片的叶“扑簌”一交,不知是树间坡上闪来呢,还是从石上逃入沟底。像人,怕痒。

出房门一条短巷,短巷儿把两排平房相向栓了,一堵裸墙束口,开个门。出院门是山坡,当眼一丛浓竹,像深海的老章鱼。竹梢肥大得随便,墙头屋顶勾肩搭背,一边涂涂抹抹渍开去,倒像要把房子往外拖。那可得仔细。“扑”的一只山鸡从竹根中翻出去,我可能连个影都抓不住。竹外,山下平疇刚好把一只脚伸进来又缩回去,踹下低低一窝空谷,忙田闲垄补丁般的,叫目光陡然散了,真要一只悬浮的鹰拢起来。若是惊飞的雉鸠或鹧鸪。缘坡逸向更高处树梢,徒然站起的大草坂,就把谷地和目光一起承住,粘好了。刚搬进小平房,走出来,我连人都被那坡草坂粘过去,人在树石之间掩映一段,沿草坂边石阶升到顶上,才惊觉草坡原来是水库的大堤,在四周山色中,很明净地抱着白云。突然有翠鸟在云朵边敲一声,水响。回屋来靠小窗躺下,想想小屋躲在盆景里,头上有个满贮的大水盆,就惬意。然后一骨碌滚下床,一摸摸到松松的土,摸到椰菜大的叶,再摸摸到田垄,一只青蛙从手心射出去,梦醒了。

可下雨的时候比梦还好。怎么好,好听。一根雨一个指,一滴雨一片唇。弹是一样,揉是一样,敲是一样,拉又是一样,还有拂呢,按呢,吹呢,说不尽的。出小窗,檐,浅沟,石,深一层浅一片松针积叶,东陡西塌蓬壁裸岩,沙,土,洼,涧,细草大木,高树低树,跳鸟惊蛇,千层万叠,说不尽的偃抑蹇欹,那可是整一山的弦,键,鼓,钹、箫管竽笙啊!晴朗时节,阳光都会碰出声响来。雨来了,下雨了,我好好听,慢慢听,闭上眼睛听,和了风听,焚檀香听,听听,近处有梦呓,远处正轰鸣,而吟哦私语喧哗无处不在。这时如何的声音清晰而又绝难分辨,如何地承受承受又不断进行。黄钟大吕中分明小红清唱;水面明亮得那么齐整;凝滞缠绵里,空谷清灵着,草坂流动了……丰富,远久,粗鲁,切近,浑沌,细密,迷蒙,阔大……一切都到了无法说的极致,我的唇指啊。

我的桌子上,有一片青瓦。

偶然兴来,揭起。当时完全没想做啥,放哪。既揭起,之后的一切,好像预设过,春分后,清明前,瓦片走到这里。

春天必得多事胡来。百花巴不得蜜蜂做西门庆,猫发情,人高一等,要起兴。

二楼窗外,满屋顶的叠叠青瓦,去年夏天我何曾想到揭下来一片,秋天何曾想到揭下来一片,冬天何曾想到揭下来一片。到今春,窗外一天天花明树绿,满屋顶青瓦像活物,又一个个假装趴着排队,我伸手捉到一个,就想也没想拿进来。

这青瓦到真是活物。会趴乌龟,会翻盘儿。这也罢,颜色弄人。明明灰黑,却叫青,于是生出“青灰”一说。这青灰也摇晃不定,有人就连“蓝黑”也用上了。那灰又死活不肯一头黑去,像麻布洗老了,憋着劲泛白,憋得皮肤糙,砂眼多,瓦的四边也毛糙而丰富,便如有话要说,有事要生,反倒耐看起来。若摩挲,指掌会带出尘末,微乌,闻之稍刺鼻,当日窑中烧到通体明红时,井水当头淋下,看来还在记恨。

我这桌子,长2.2米,宽0.9米,桌面用两张1.25厘米厚的实木板夹起来,大铁架支脚,比世界上任何一张最饱满的单人床还长。桌面只薄薄上一层清漆,木头的纹理就明黄明黄流动起来。最妙是四角各用九粒青花瓷马赛克,镶嵌成“∟”形,把自然归纳到华丽中,像用春天叙述了清明。这是我前女友的设计。男女之间,除了有伤筋动骨的经济分拆或共同的孩子,自彻底分手到爱恨全消感觉褪尽,其实不需要多长时间,若做下些有兴意的形器物象在对方生活中,日久倒也明矾琥珀。长桌靠墙的一边,竖立一排常看的书,书的外侧,迎门一个花瓶,正好插着我刚刚从运河岸边折来的野树春花,白的缨花,红的大概是垂丝海棠,还有黄的迎春花。我正得意整个春天跟着花树迸进屋来,这片青瓦就抢先一步爬窗进来,奔下楼梯,斜靠到花瓶边——虽然他私奔用的是我双手,但双手捧着瓦片时肯定手心向外。据说手在春天自己发情或想帮人私奔时,手心就是向外的。可不,这片青瓦明摆着高兴得有种邪乎,你看他不再规矩地趴着,正翘脚支头,斜卧花边!真该给他酒喝——我倒看他怎么个风流法?

放过这桌上一片青瓦且不理,另起个瓦话头。

我在潮汕乡村长大。我记得那时人家盖房的砖是红的,瓦也是红的,四方且大,潮汕方言称为“瓦盘”,盘字方音读bua,上声。后来到城市读书,做事,生活,一二十年间极少见农舍瓦房。去年住到小河直街,远看老房子的屋顶都灰黑灰黑的,也没大留意。到雨季,后面有点漏,天晴了物业来修,小斗车搬来这种灰黑而小的板瓦,往屋顶上加。我就琢磨起这个瓦与我小时看到的似乎不一样,问师傅,说这是专门为仿古建筑制造的仿古瓦,筑古如古,修旧如旧,瓦当然也应该是燕子李三掠过的老瓦,不可能是上世纪破四旧立四新那会儿农村用的新式瓦。其實是否真有新式瓦,红的瓦,如今我也不十分肯定。也许根本就是我个人的幻象罢。

那也无妨,瓦是活物,自可变幻。

再一个关于瓦的印象,来自杜甫的《子规》:

峡里云安县,江楼瓦翼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这是老杜流寓西蜀时写的一首五言。若干年前,我在《金圣叹选批杜诗》中偶然读到,感觉是前面二十字很轻很轻,却从此记住,连带记得金圣叹一段批语:

于峡里有云安县,于云安县前有江,于江上有楼,于楼两边有翼瓦,于翼瓦外有山木围合。凡用若干字,写成三句诗,而若掩其第四句,即反复测之,必不知其为子规也。及乎四句一气全读,则不知何故,又觉峡里字非峡里,云安县非云安县,江楼字非江楼,山木字亦非山木,四句诗但见全是一片子规声至今哀哀在耳……峡里字,云安县字,江楼字,翼瓦字,山木字,一得子规啼字便觉字字响。

金圣叹心比针细,耳比电尖,可这儿还是有一个活物,从他指缝轻轻跳过。谁?翼瓦!

峡长,县大,林深。与其说它们响,还不如说是它们为子规之啼提供了一个超级的功放和音响,它们是千墙万院,历百亿劫,也只为成全翼瓦当日红杏一枝。无论物象、动态、点面、意趣,唯此翼瓦与子规恰作一对儿。想当日临江瓦檐,浑然忘机,于楼上愁客面前引翼挑空,却招惹得深峡子规“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心”,一声又一声“不如归去”。虽说子规一啼前头字字都响,若无瓦檐啄破,怕也不过孤啼闷响。

大运河

人类大毁灭的预言在2012年再次失验。我也在那年春末了结一段情爱纠结,从杭州城西搬到城北京杭大运河边上的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有意思。我的隔壁邻居是个鳏居胖汉,五十开外,黑矮个,谢顶而肥大的头颅就肩上趴窝。

夏天来了,他常套一条大花裤衩,趿拖鞋,喜欢当门或往石板巷街心打横愣站,呆盯来往行人,像在宣示原住民的主权,后背看去,恍惚山东郓城县宋押司下乡督租,不过一打照面,那落寞、空洞而呆滞错愕的神情,就活现出旧时杭州城北河埠土著的根胚。直街另一头也盘踞着一个胖汉,白净长大,颇具自学成佛的架式,正一路向高人演化,秋冬出门,常穿中山装或准汉服,偶尔着装如和尚的袈裟,常作捻珠含笑状。他的住所布置也颇奇葩,向街照壁挂国旗,竖单筒天文望远镜,摆地球仪,匾其门曰“人类智人会所”,悬一幅用电脑字体打印放大的“悟人宣言”,街坊游人透过玻璃门,可自由阅读领悟。门柱上挂个名片龛,名片上开列与“悟人”有偿喝茶或者协助决策的价目表,从一小时到一月一季一年,一律税后,很贵。据说长白胖汉在这一带有不止一处的祖遗老房,分明是更丰裕的土著,而且翻身滋润出一派文化妖景。这两位异瓜同藤的高邻明显的共同点是肩粗头圆,横着发胖,把后脑勺下的头皮挤成面包圈,再褶进衣领,让人不得不费劲捕捉他们的脖根儿。而我竟由此生出无端感慨,偶尔甚至担忧。

这是为什么呢?

小河直街,顾名思义,是小河傍岸直直的一段石板街。小河虽小,大有来头,乃中国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城北分岔的支流。昔日运河交通发达,商旅繁忙,这小河汊出来个肚兜,便成为南来北往船舶在杭州泊靠的一处河湾埠头。小河直街形成于清朝,据说也曾“兼职”杭州的小秦淮,不过苏小小、白素贞辈从来只向西湖去,妖妓名媛那是别处的事儿。老杭州人印象中,这一带通称“城北拱宸桥那边”,口气好像远郊化外,据说旧时住的穷人,却出得美女,听来仿佛一幅倚门磕瓜子与沿河扛大包的红粉乌汗混世图。杭州号称“人间天堂”,运河自“天堂”流向北方帝都,自是花团锦簇,一段人间乐事。前些年小河直街得到市政当局颇得法的保护性修复,筑古如故,又实实在在让一批原住民回迁,今日便成为大运河沿岸四省二市最接地气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唇边一个素馅水饺,杭州胸口一溪柳岸桃洼。这会儿,一幅江南诗意正在河上舒展开来,微雨人独立,轻燕受风斜,大运河的风越过小河对岸人家的高树低瓦,好声好气扑进我寓所二楼中开的木窗,把桌上搁的书本的扉页偷偷拂起。一道跑来翻书的雨声乍密还疏,似有些许吓吓惊惊

猜你喜欢
子规青瓦小河
青瓦
子规声声
怀屈原
溪 源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青瓦上的乡愁
落在院墙上的白幕
宣城见杜鹃花
甜蜜的小河
小河马和刷牙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