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非线性”教学视阈下的“灵与活”

2018-03-04 04:05陈小杏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灵活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

陈小杏

【摘要】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要做到挥洒自如,自然少不了厚实的教学基本功.“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策略告诉我们,若做到“灵在预设”“活在导学”“实在反馈”,相信课堂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彰显教学的灵与活……

【关键词】 灵活;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

一次学校进行高效课堂示范校评估,评估组给我的评价是“灵活处理教材的功夫深.”这句评语,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到底是怎样做到“灵活”的呢?

我通过查阅《现代汉语字典》了解到“灵活”的意思是:聪明、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

我校所研究的“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师生互动解决问题→通过反馈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归纳整理、总结提升”的课堂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其以开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允许学生适当超前学习,把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作为每节课的教学起点,围绕学生的认知难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而展开教学,更要求教师要灵活地开展教学.

一、“灵”在预设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要做到挥洒自如,自然少不了厚实的教学基本功.对教材深入透彻地理解,对教材前后知识体系明了,清晰地把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易错点;清楚知道学生本课的真实起点、对课堂生成有足够的预测,并有相应的对策,使得教学游刃有余.

(一)研读教材、深悟课标

正如吴正宪老师讲到的:“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一年级,一个童年,我们不可以有半点不珍惜孩子的生命……”.同样,我也珍惜每一次跟孩子共享课堂的机会,珍惜当中的每一分钟.

通过选取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不同时期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后发现,它们的编排意图和教材内容呈现是相同的,只是版面的大小不同而已.当然有部分内容,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如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全过程加以呈现,让教师们用教材和学生自学更便利.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新课程改革更重在教师理念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评价要从“注重统一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服务”转变……

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摸爬滚打,虽然对教材熟稔于心,但我在每一节课前仍认真研读教材、联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预设着自己的每一次应答、每一次的追问,审慎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易错点,并由此决定在课堂教学中着墨的轻重缓急.

(二)以生为本,巧用教参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校三年级备课组在討论一道题目的解法时意见出现了分歧.

例题:我在网上书店上午接了279个订单,下午接了395个订单.今天准备600张快速单够吗?还差多少张快速单?

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建议是:第一个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精确计算.两位教师的分歧主要出现在第一个问题上,其中一方认为教参书的只是建议,另一方则认为教参上说要用估算就要用估算.

这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发现某些教师把教参当成了尚方宝剑,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对教学没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自己都不灵活,怎能让学生灵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靠教师善于运用.”同理,教学参考书也是作为一种参考而已,教师要善于运用,尤其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灵活运用教材、教参资源,才能使教材、教参为我所用,又不为教材、参所束缚,才能充分发挥教材、教参的潜在优势.

根据“非线性”教学策略,我决定突破教参的局限,结合学生的实际加工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补、调,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如,在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参书的教学建议是:动态出示主题图——讲清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填数轴,写得数,总结口诀,寻规律,记口诀.

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建议,前面要花不少的时间,留给学生记忆口诀、发现规律,交流方法、思维碰撞的时间就很少了.基于以上思考,我决定让学生前置学习.

(三)针对学情、前置学习

在学“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了6,7,8的乘法口诀,学生掌握了“编制—记忆—运用”乘法口诀的学习要求.尽管才二年级,但早已跃跃欲试.通过预习,学生能汇报主题图含义,自主编出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中积的规律也略知一二.为此,我灵活进行处理,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记背口诀上.

二、“活”在导学

“非线性”教学策略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具弹性,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具选择性.

(一)针对学生的困惑、疑难开展

“9的乘法口诀”一课,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得数比较大,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熟练地记背呢?

1.抽丝剥茧,聚焦疑难.

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把容易记的分出来,如,比较简单的“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以及蕴含了《西游记》典故的“九九八十一”;然后聚焦其他六句上,教师启发:“怎样才能记好这六句口诀,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小组讨论.

2.搭建平台,相互启发.

通过思考、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

学生1:“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这两句很像,可以一起记,一个积是四十五,一个是五十四,少一点的肯定是五九,多的是六九.”

学生2:“三九二十七与八九七十二”也很像……其他学生受此启发也发现:9的乘法口诀中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比如,36不会是32的,72不会是71;还有同学提示如果记不住八九七十二可用九九八十一的积减9.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推波助澜——

师:“如果用假想法来进行简便计算,你们会把9假想成什么?”

生:“假想成10.”

师:“9×1=9的积可以看成:10-1,9×2=18的积可以看成:几个十减几?”……

由此,几乘9的积可以用几十减几就行了的办法学生也悟出了.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教学内容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3.借助媒体,突破难关

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教材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自学,在課堂上分享学习成果,但如果遇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在预习时就出现了困惑又怎么办呢?

在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中,学生通过预习就出现了困惑.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是这样导学的:

问题1:“老师,我们把圆分成四等份后拼出的图形好像不是一个真正的平行四边形.怎么求出它的面积?”

教师把问题抛给小组讨论,接着利用媒体展示了4等份、8等份、16等分的剪拼图形,通过感官冲击,让学生感悟到:“分的等份越多,所拼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教师再追问:“如果再把圆平均分到32份,64份,128份……无限份时,大家闭着眼睛想象一下,会——”学生会发现:“已经近似一个长方形了”!

生生、师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逐步理解“化曲为直”,成功地实施了由“圆”→“长方形”转化!

(二)采用倒叙,设疑推敲

在“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还可以采用倒叙的学习方式,即从结论出发,假设结论是成立的,你能有什么理由证明它是正确、合理的呢?

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通过预习,学生顺利地把答案做出来了,而且一下就说出了“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觉得自己都会了,怎么办?是不是就不用教了呢?其实不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预习时存在局限性,他们有可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属于浅层次的学习.

为此,教师可以顺势而为,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采用倒叙的方法,干脆把主动权抛给了学生.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把分数的基本性质都总结出来了,那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知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我们小组是通过折纸的方法知道的.我们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 1 2 (涂了颜色);我们把这张纸再对折,每份就是 1 4 ,刚才的 1 2 就变成了 2 4 (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折纸);如果再一次对折,每份就是 1 8 ,原来的 1 2 又变成了 4 8 了;因此,我们发现 1 2 = 2 4 = 4 8 .把这几个分数从左往右看,分母变化的规律是乘2,分子变化的规律也是乘2,所以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一样.

师: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证明吗?

生2:我们通过折纸也知道了 1 2 , 2 4 , 4 8 ,不过我们是把这几个分数从右往左看,发现他们的分母和分子的规律都是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也是相等的.

……

师:我也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证明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确实不变.”(师生一起说,教师板书演示以加深印象)

“非线性”教学策略中的倒叙手法,不但要向学生问“你是怎样知道的?”,而且还得让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这个规律上.请看:

师:你们都知道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相同的数是不是可以是任何数?

生1:不可以,因为如果乘或除以“0”得到数的与原来的分数不相等,所以不能为“0”.所以要“0除外”.

师:那我们来完善一下这个规律吧,大家一起说.

……

三、“实”在反馈

教学的灵活最终是要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为此,“灵活”最终是要看实效如何,还得看学生的反馈情况.通常我们用“检测性练习”来反馈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归纳整理,梳理知识,形成脉络,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一)巧设练习,当堂反馈

练习的设计既要体现对新课的巩固,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课堂,通过反馈练习,达到检测预习和导学的效果,及早暴露学习中的薄弱点、模糊点和易错点,为教师的二次导学铺垫.

(二)归纳积累、梳理知识

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课的收获,不仅要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哪些知识有联系?还要说出本节课掌握了哪些方法、规律?能解决哪些问题?进而上升到说出本节课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注意事项与易错之处等.

总之,教师是孩子人生中的导师,我们的言行、智慧无不在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全身心投入,用热情去点燃激情、用智慧去启发智慧、用恒心去引领、用毅力去陪伴;善于运用“非线性”教学策略,做到灵在预设、活在导学、实在反馈,相信我们的教学必定充满灵与活.

猜你喜欢
灵活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
关于开设计算机的辅助课程探究
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电子节气门非线性控制策略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基于SolidWorksSimulation的O型圈锥面密封非线性分析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行驶状态估计
工业机器人铝合金大活塞铸造系统设计与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