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中药材广西田七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规范

2018-03-05 11:03韦荣昌闫志刚韦莹吴庆华施力军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技术规范栽培

韦荣昌 闫志刚 韦莹 吴庆华 施力军

摘要 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为指导原则,对广西田七道地中药材栽培及产地加工的术语和定义、道地产区生态环境、选地整地、搭棚、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贮存进行了规定.为提高广西田七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道地中药材;广西田七;栽培;产地加工;技术规范

道地中药材是中国公认的优质中药材,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它从选地、选种、育苗、栽培到采收加工,无不是当地人民数百年来辛勤劳动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因此,其药材优良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天、药、人合一的作品”。其中道地产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为关键,此外.人为因子对道地中药材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药材种植和产地加工生产中,道地产区独特的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对中药材道地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道地中藥材品质形成的关键要素。

然而,中药材小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少栽培加工方式都是在老百姓之间口传心授,并无确定的规范和章法可循。即使同为道地产区,由于道地中药材栽培加工技术不规范,致使道地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严重阻碍了道地中药材的发展。而道地与非道地中药材之间,由于地理隔离,经济文化差异,其栽培加工方式相去甚远.导致道地产区优良栽培加工技术无法推广应用。

田七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1-2],为广西道地药材[3],主要产于广西的田东、靖西、那坡等地[4-6],以干燥的根和根茎人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7]。编写广西田七道地中药材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规范,以指导道地中药材广西田七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加工是非常有必要的。广西田七道地中药材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规范的建立,可为道地中药材广西田七规范化种植和产地加工提供指导和依据,从源头上保证广西田七道地中药材的产量、性状及品质,从而确保人们安全用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西田七道地中药材栽培及产地加工的术语和定义、道地产区生态环境、选地整地、搭棚、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贮存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田东县、靖西县、那坡县及周边地区等道地中药材田七的栽培生产和产地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所包含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中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版一部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9678-88《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

GB19086-2008《地理标志产品 文山三七》

3 术语和定义

3.1 中药材田七(Tianqi herb)

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田七Panax notoginseng(Burkill)F.H.Chen ex C.H.Chow的干燥根和根茎。

3.2 广西田七(Guangxi Tianqi)

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靖西县、那坡县及周边地区田七道地药材。

3.3 田七道地中药材(Tianqi Daodi herb)

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田七。

3.4 春田七(Chun tianqi)

当年摘除花蕾,9~12月采挖的田七。

3.5 冬田七(Dong tianqi)

当年未摘除花蕾,红籽采摘后20~30 d采挖的田七。

3.6 红籽(Hongzi)

成熟的田七种子。

4 田七道地产区生态环境

4.1 海拔

适宜海拔为400-1800 m,低于海拔400 m的地区主要为低热凹地和河谷,地表水易蒸发,干旱季节需经常浇水,生产成本高;海拔1800 m以上属高寒地区,易受“倒春寒和8月低温”的影响。

4.2 温度

喜温凉而不耐酷暑,怕霜冻,以昼夜温差大,夏季白天炎热,晚上凉爽为佳。适宜年均气温为14~18℃,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6~12℃,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17~23℃,无霜期280d以上[8]。

4.3 光照

喜漫射光而忌强光直射[9],属典型的阴生C3植物[10],适宜年均日照时数为1494-2055h,所需光照通常为自然光的8%~20%[11]。

4.4 水分

喜湿润而忌涝,整个生育期间,要求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年均降雨量为900~1300mm,年均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12]。

4.5 土壤

以红壤、砖红壤及黄壤等中偏酸性土壤为主,砂土易遭根结线虫为害,漏肥漏水严重,黏土和白泥土排灌不良,根茎易感病,均不宜选用。土壤质地以土层深厚、疏松湿润、富含腐殖质的壤土、砂壤土或黄红壤土为佳,土壤含水量25%-30%,土壤pH以5.5~7.0为宜,土层厚度宜在30cm以上。

4.6 地形地势

丘陵、缓坡地(坡度小于15°,坡向东南方向)、旱地、梯田等可用土地类型均可,如坡度过大,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易受旱灾,亦难于田间管理:如坡向西北方向,日照时数少,花芽分化难,后期易受风害。

5 选地整地

5.1 选地

5.1.1 环境质量要求

在田东县、靖西县、那坡县及其周边地区选地,远离有“三废”的工矿企业、垃圾场、医院和生活区.与交通干道垂直距离≥100 m,并具一定的隔离带。选地基本原则为: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透气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以生地为佳,忌连作。

5.1.2 土壤

应符合土壤质量GB 15618二级标准。

5.1.3 灌溉水

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GB 50842标准。

5.1.4 空气

应符合空气质量GB 3095二级标准。

5.2 整地

耕松土壤.耕作深度25~30 cm,每667m2撒施65%敌磺钠可湿性粉剂10~15 kg,或生石灰50~70 kg,消毒土壤。整地期間,施足基肥,育苗地每667m2撒施腐熟有机肥2000-2250 kg,田七种苗专用复合肥20—30 kg:种植地每667 m2撒施腐熟有机肥2 500~3 000 kg,田七专用复合肥30~50 kg。将土壤和肥料充分拌匀、整平后,起畦,作成宽1.2~1.4 m.高15~20 cm的畦,畦与畦之间留30~35 cm宽的人行道。

6 搭棚

以水泥柱、毛竹、杉木或杂木等为支柱,柱长2.3 m2径粗5~8 cm,横竖成行,间距2.5-3.0m2人土深50 cm,地面留高1.8 m。用10号或12号铁线拉直固定于支柱顶部,边柱用铁线斜拉加固。根据不同株龄调整遮光率,一、二、三年生田七的透光率分别为8%~12%、12%~15%、15%~20%,在铁线面上覆盖1~2层田七专用塑料遮阳网.然后用8号铁线按“人”字拉紧固定于左右2个支柱间,使荫棚呈“M”型。

7 育苗

7.1 选种

在2~3年生且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田七园中,挑选茎秆粗壮、叶片宽厚、成熟一致的丰产单株作为种株。种子质量要求:纯度≥9596、发芽率≥80%、净度≥99%。

7.2 种子处理

搓去果皮、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新高脂膜800倍液浸泡10 min,洗净,晾干。

7.3 播种

12月至翌年1月点播,株行距4cm×5cm或5cm×5cm,用种量15~20万粒/667m2。播后覆细土或腐熟有棚巴,以不见种子为宜;覆盖经石硫合剂消毒的松针叶,以畦土或基肥不外露为宜;最后,浇一次透水。

7.4 追肥

分别在3月(齐苗期)、6月(展叶期)和10月(移栽前期)进行追肥。结合除草,每667 m2撒施田七种苗专用肥20 kg。

8 移栽

育苗1年后移栽,12月至翌年1月进行。种苗移栽前,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75倍液浸泡根部30 min,取出稍晾干。按株行距10 cm×12.5 cm~10cm×15 cm栽植。定植时,芽头向下倾斜20°,根部自然舒展,随坡度由低向高摆苗。覆土,覆盖薄层松针叶,浇足定根水。

9 田间管理

9.1 除草培土

应及时除去畦面杂草,不得使用化学除草剂。田七根系多分布于15 cm的表土层,属浅根性植物,故不宜中耕,以免伤根。田七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根部容易裸露,一旦外露,及时培土[13-14]。

9.2 追肥

4~6月和8~10月各追肥1次,每次施腐熟有机肥2 500 kg/667 m2,不得使用硝态氮肥和人粪尿。

9.3 水分管理

干旱适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涝,保持土壤持水量20%~25%。

9.4 摘蕾

不留种的植株,应选择晴天,摘除花蕾,促进营养物质向块根输送。

9.5 病虫害防治

9.5.1 综合防治原则

田七的病虫害防治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田七与有害生物的整个生态系统出发,采用如清洁田园、轮作、套种、合理施肥、热力消毒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较为科学。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但有利于田七生长发育及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9.5.2 综合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彻底清除地面枯枝落叶和病根,集中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减少病原传播与积累。很多病原菌和害虫在土内越冬,因此,通过冬耕不仅可直接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病虫源,而且可使表土内越冬的害虫暴露于土表,被天敌寄主或取食,使其不能羽化出土;土内一部分病菌由于日光照射亦能被直接杀死,达到防病的目的。

(2)轮作推广轮作换茬,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块实现水旱轮作或与玉米、花生、豆科等作物轮作,恶化病原线虫的生存环境,改变连年种植田七的耕作习惯。

(3)套种万寿菊的根系能分泌出一种毒素,可抑制根结线虫的群体,适当套种万寿菊,以达到减轻线虫为害的目的。

(4)合理施肥 以基肥为主,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除了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外,补充适量的钙、硫、镁等其他微肥。保证田七生长过程中有良好的水肥供应,促其生长健壮。如施用鸡粪可明显降低根结数;鸡粪水溶液可有效抑制根结虫的孵化并促使其幼虫死亡。

(5)热力消毒在光照最充分、气温较高的7~8月,对发病重的地块进行深翻,将吸光能力强的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在潮湿的土壤上,让其充分曝晒15~20 d,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到50~60℃,借助热力杀死线虫、病原菌和杂草种子,同时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9.5.3 化学防治

(1)根腐病 3~4月、8~10月发病前,用58%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灌根,结合喷施高新脂膜增强防治效果,或以10%叶枯净+70%敌磺钠十细土(1:1:150kg)作毒土处理。

(2)黑斑病5~9月发病前,用4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和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后以600倍液喷洒。

(3)网斑病4~5月、7~8月发病前,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d喷施1次,连续喷2~3次。

(4)炭疽病4~9月发病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结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

10 采收

10.1 采收时间

田七花、红籽、茎叶的采摘时间分别为7月中下旬、10 --11月和9~12月。春田七(不留种)块根在9~l2月采挖,冬田七(留种)块根在11—12月(红籽摘后20—30 d)采挖。

10.2 采收方法

花:当花蕾长至直径3~5 cm时,于花蕾基部将其摘下。红籽:分批采摘,也可待全熟后统一采摘。茎叶:离地面2~4 cm处割断。块根:用采收工具顺序采挖。

11 产地加工

花:在30~60℃下干燥至含水量10%以下。红籽:搓去果皮,晾干表面水分。茎叶:在0.1%稀盐酸或2%生石灰中浸泡2~3 h.在30~60℃下干燥至含水量10%以下。块根:清除病根、杂质;将芦头、主根、支根和毛根分别晾晒,或置40~50℃下干燥至含水量13%以下:将主根抛光至棕黑光亮,并参照GB 19086-2008附录E进行分级。

12 包装

将田七置于洁净、干燥、无污染、无异味且不影响品质的容器(如纸箱、麻袋、编织袋、竹制品等)中包装。无论何种包装均应标明品名、产地、规格、等级、毛重、净重、生产者、生产日期或批号、执行标准等标志。

13 贮存

产品应单独储藏在清洁、阴凉、干燥、通风、无异味且无污染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四周、过道应多点放置小包干燥剂(如石灰),能安装抽风除湿设备更好。产品离地面距离应在20 cm以上,且与墙壁间距应≥1m。含水量超过13%的产品不得入库。6个月抽样检查一次,如有回潮现象.要重新干燥、包装。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83.

[2]韦荣昌,三七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和miRNA的挖掘与分析[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3]邓家刚,韦松基,广西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7-111.

[4]徐冬英,田七的古代产地及集散地[J].中药材,1997(12):637-639.

[5]黄荣韶,杨海菊,贺紫荆,等.三七原产地的再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 610-1 611.

[6]韦荣昌,唐春风,冯世鑫,等.广西不同年限三七中皂苷含量的HPLC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4, 43(3):154-157.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同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12.

[8]崔秀明,王朝梁,陈中坚,等.三七大田栽培标准操作规程(草案)[J].現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增刊):42-44.

[9]银玲,彭月,刘荣,等.产地生态环境要素与中药品质相关性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2,3(6):9-14.

[10]刘丹,崔秀明,王朝梁,等.三七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2,5(2):41-43.

[11]黄路琦,王永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0.

[12]韦荣昌,白隆华,吴庆华,等,三七避雨栽培关键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 (11):281-283.

[13]勤农,三七的种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10 (12):41-42.

[14]韦荣昌,闫志刚,潘丽梅,等.广西田七松树林下种植技术规程[J].热带农业科学,2018,38 (6):38-41.

猜你喜欢
技术规范栽培
我国氢能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初步研究
母 校
基于热水器除菌技术规范的相关概述与分析
草莓的立体栽培
内河电子航道图制作的相关问题探讨
瑞丽市优质柠檬基地建设技术规范
肉羊饲养管理技术
浅析我国供电企业服务营销对策
不同培养料栽培金福菇对比试验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