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神的生命内涵、特征与建构

2018-03-06 17:47蔺海沣刘慧琴王昕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蔺海沣+刘慧琴+王昕也

摘 要 当下学校教育实践的“非共生态”困境,彰显学校精神的存在价值。学校精神所蕴含的精神超脱特征,相互影响和协作共进的本质特征,以及体现学校精神特征的学校群体共识价值观所内生和塑造的团队内聚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学校精神的生命价值和特征所在。建构更具生命张力和价值的学校精神生态,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应从以下途径着手:特色催生,创设孕育师生精神的特色活动;自我建构,培育学校师生专业自主发展的动能;环境熏陶,厚植优雅与共生的诗意化情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学校精神 生命内涵 生命特征 建构路径

学校精神是现代学校存在的最高价值,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改进的重要基础和重构学校师生发展伙伴关系的动力因素,也是学校价值取向和学校特色创建的行为指南。通常情况下学校精神是指学校群体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和形成的,在共享的情感、认知以及意志中体现出来的集体氛围、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1]。生态化的学校精神可以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促进学校教育实现异质性的特色发展。然而,当下我国学校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学校精神生态化发展的危机和困境。这些学校教育的精神困境集中体现在学校师生群体以及个体生存逻辑的过分强化、失去独立灵魂的图强心理等[2]。迷失精神引领和熏陶的学校教育会摒弃自身发展品性,淡忘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逐渐涌入逐利的海洋,成为工具化的僵硬存在,不断塑造时代的“群氓”[3]。有研究表明,在学校物质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校精神层面,而这种学校精神的差异又外化于学校师生的精神生活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师生精神生活的差异能够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和发展程度。极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是实现学校教育品质升级的影响因素,也是学校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重要特性。诠释和分析学校精神的生命内涵及其生命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学校精神的生态路径,对于促进学校实现有质量的生态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校精神的生命内涵

学校精神的发展是渐进的动态涌现过程。不同时空情境下的学校精神也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目前学术领域对于学校精神的概念内涵还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共识。不同學者对于学校精神的概念表述存在特殊差异。有学者就认为学校精神就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办学宗旨、办学成就、校园面貌、师生群体诸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固然能够通过学校办学理念得以体现出来,但学校办学理念并不能等同于学校精神。相比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是一种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内在力量。也有学者从文化的视野来看待学校精神,并认为学校精神就是赋予学校以价值、活力并充分反映学校办学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校意识以及学校办学的行为风格等特征面貌的一种高级文化形态。由此可见,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但不是所有的学校文化都是学校精神。两个概念之间存在范畴和属性的差异。笔者认为,学校精神就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根本所在。因为有了生态的学校精神,学校文化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态中显得更具生命价值和活力。此外,还有学者对学校精神的概念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指出学校精神包括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念、坚定的教育目标追求、强烈的进取精神、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公平的学校竞争环境和独特的学校文化韵味。虽然以上学者对于学校精神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存在诸多差异和认识的差别,但也必须看到他们对于学校精神的概念诠释仍然存在很多的共同之处或者是相通之处。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不同学校的学校精神是在各个学校自身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通常情况下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校,其学校精神的价值意蕴也就更加丰盈。其次表现在任何学校的学校精神都是通过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等学校全体成员的认知和情感所体现出的共同的行为和价值追求。当下学校的特色发展要实现最终的成功转型就需要更加依赖学校精神的价值引领,以此来提升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水平。最后表现在不同学校的学校精神都是各自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也是实现学校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学校精神力的高度决定学校教育发展质量的程度。一所好学校必定存在一种好的学校精神。作为好学校的校长,在履行自身职责过程中往往会更加注重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持续发挥学校精神在学校办学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此外,学术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学校精神的概念诠释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将学校精神归属于学校理念的范畴是否完全适切?有学者在对学校精神的概念界定方面,将学校精神归属于学校理念的范畴,并认为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理念的组成部分,学校理念包含着学校精神,承认学校精神与学校理念两者之间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学校精神与学校理念两者之间的联系,但却严重忽视了学校精神和学校理念两者的区别,容易造成对学校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到位。其次,有学者将学校精神视为一种学校文化。这种观点并没有完全将学校精神归属于学校理念的范畴,认为学校精神和学校理念两者之间存在特定的交集,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需要极具前沿性的学校理念的引领,需要批判地继承学校理念的核心观点和内容,但又承认学校精神所涵盖的核心内容又不完全等同于学校理念。虽然学校精神的价值和作用发挥需要通过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学校全体成员的认知和情感来充分体现出学校成员的共同行为和价值追求等,但是这些外显的行为和价值追求必须通过凝练和整合才能进一步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高度。因此,学校精神可以概念化为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过程中所积淀和内生出来的,并将学校成员的认知和情感所动态涌现出的集体行为和价值追求等进行凝练和抽象概括的思维意识、心理状态和群体认识,是学校文化中最本质的体现。

二、学校精神的生命特征

深处知识变革时代,学校教育需要的不是愈加强大的接受能力,而是要学会在洞察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社会功能和精神意义[4]。作为校长等管理者理应根据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积极培育更具生命张力和自由人性的生态化学校精神[5]。从生命哲学的视角来看,精神活动是人类世界中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别和形式。这种精神活动对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人的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影响更深远和持久。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应突破学校发展的传统思维和框架,在新的生态哲学背景下构筑学校精神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态。endprint

学校精神的生命特征具体包括:首先,学校精神所蕴含的精神超脱特质是所有学校成员的信念能够摆脱和超越物化躯壳等环境因素的重要精神慰藉。学校教育必须摆脱现实的物化或窄化等价值异化现象,通过学校精神引领每位成员实现从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再到天地境界的精神嬗越,激发学校成员以淡泊净心的态度,专注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从管理学的视角看,要促使学校全体成员实现精神的超越与超脱就必须构建充满人性化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必须建基于向所有学校成员进行理性的授权,尊重所有学校成员的自由性、独立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学校教育中每位成员的个体潜能、专业兴趣与教育目标都能实现最为完美有效的结合。其次,学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所有学校成员相互影响、协同合作和互惠共生,促使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校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不仅提高了学校内部所有成员的个体工作能力,而且还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校发展内生动力。生态学校精神引领下的学校教学管理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学校内部所有成员彼此之间没有身份上的等级差异,学校所有成员之间互动合作的最终结果使得学校发展的整体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最后,学校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学校所有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过程中长期积淀并形成的强大内聚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精神层面的共享能够持续影响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仅内化于心,而且还外化于实际行动。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必定来自于学校内部所有成员共识的价值观。总之,学校精神的生命特征可以总结为:能够持续不断地释放所有学校成员潜在的能力与技巧;能够让学校成员深感被尊重以及被重视;鼓励学校成员彼此坦诚交流以及合作性竞争;用角色定位促使学校成员彼此间找到最好的协作途径;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学校所有成员认同并主动承担教育发展的责任并形成共享的学校文化价值观。

三、学校精神的建构路径

建构生态化的学校精神能够促进学校师生群体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的丰盈和完善,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师生的教育价值选择。普遍重视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是现代学校走向成功的重要动因。为此,面对当下学校精神的生态困境,必须加快探索学校精神生态的建构路径,以此来提升学校精神追求,促进师生群体的共生发展。

1.特色催生:创设孕育师生精神的特色活动

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创设丰富多样的学校教育特色活动,能够促进学校师生精神的孕育和学校质量的改进,最终生成极具生命价值的学校精神。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组织应该进一步增强对学校内部系统的熟悉程度和外部环境系统的适应,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重组利用,有针对地组织开展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发展在特定的领域凝聚独特的办学风格或优势[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以提高学校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鼓励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的内在生态特质和个性标志,决定着学校教育特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而体现教育发展生态规律和符合学校教育实际的学校教育特色活动则有助于帮助学校教育办出特色,促进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任何学校在教育管理中都要通过学校特色活动的创设来“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进而塑造成稳固和共生的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为学校精神生态的建构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创设学校特色活动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必须要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理性认识学校教育的文化传统,注重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指导,持续走向“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以及“为了学校”的校本特色发展之路[7]。从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变革和发展实践来看,组织丰富而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活动,提升学校师生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是学校在特色发展以及学校精神建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特点。这些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包括校内体育文艺集体活动、校外社会实践集体活动以及各种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等。通过各种校内外的集体活动以及竞赛活动的开展,学校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等均得到进一步增强,其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工作的意志和信心也相应地得到极大提升。所有这一切都在持续彰显和不断强化着生态的学校精神,提升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实效性。总之,构建生态的学校精神需要通过创设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学校特色活动,来助推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并通过特色活动的引领孕育学校师生的生态精神,促进学校教育的质量改进和提升学校教育发展的内生效能。

2.自我建构:培育学校师生自主发展的动能

生态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师生发展逐渐由“被发展”转向“自主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而学校师生自主发展动能的进一步增强则能够促进学校精神的生态化建构。生态的学校精神能够充分反映学校师生自主发展的人性诉求,尊重学校师生的自由人性和生命价值,最大限度地解放学校教育中师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创造力,使得学校师生群体最终生长为完整的极具精神生命力的群体。倘若学校师生对学校教育以及自身实际有着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理性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和学习生涯的发展,提升对自主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学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将会更具生命活力和动力,从而内生出促进学校师生教学共生发展的生态动能,为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创造条件。因而当前我国学校领域的学生精神建构要注重自我建构,激励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专业生活过程中充分认识自我,积极引导学校师生精准确定适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育目标和寻找专业自主发展的可能路径,以此不断增强学校师生自主发展的内生动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主动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思想,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基于此,很多学校都会建立健全班级助教以及学生顾问的管理制度,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进行针对性地疏导和辅导,提高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学校师生都能够认识到自主发展重要性并将这种自主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时,整个学校教育就形成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态氛围,进而促进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总之,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学校必须认识到师生自我建构的重要价值,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改进学校教育管理等手段,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精准把握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适合学校师生个体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激励学校师生走向正向生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而凝练成生态化的学校精神。endprint

3.环境熏陶:厚植优雅与共生的诗意化情境

生态的学校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群体的诗意的栖居地。优雅且诗意的栖居地就是一种共生的学校教育环境,能够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当下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过程因为没有厚植优雅和共生的诗意化情境的熏陶,正充斥着以种种“正当”理由压制学生充满生命自由的诗意生活。学校教育过程应有的精神“灵魂”被人类社会“制造”出来的诸多假象所遮蔽,致使学校教育世界出现精神生态危机。缺乏学校精神引领下的学校教育就是一种忽视对师生群体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漠视学校师生群体的自由、公正和生存尊严的教育。这种学校教育无法体现任何的生命活力,也不能彰显出人性立场,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非共生态的教育实践环境氛围过程中。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具有人的非特定化、未确定性和不完善性等特征,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的时候不必受制于本能,而與整个学校教育环境保持着非特定以及未确定的开放性关系,与生命灵动的教育生活世界融为一体[8]。可见,学校教育环境对于师生群体的教育教学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必须注重教育环境的熏陶作用,通过各种特定的途径和方式,厚植优雅和共生的诗意化教育环境,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之间的生态互动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精神的生态建构。实际上,优雅且共生的诗意化学校教育环境体现着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办学传统以及发展理念和目标。这种学校教育环境氛围更多的是以隐性形态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主体深深地被感染,进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等层面的改进,塑造教育教学的专业精神,并最终将这种专业精神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如欧洲教育发达国家法国的路易大帝高中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后,就会不断地向他们传达“进入路易大帝高中不是因为她的声誉,而是为了让她名声远扬”的理念。在这种学校理念的感染和引领下,该校教育的整体氛围呈现出积极进取和开放活泼的生态局面,营造出优雅共生的诗意化情境,并且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凝聚成学校教育发展的自信和勇气,最终凝练成生态的学校精神。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主体也会因此而能动地融入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催促自己朝着既定的学校目标和愿景而专注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推动学校教育的质量改进。总之,构建学校精神生态要求学校领导者必须更加重视学校教育环境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作用,营造优雅温馨、和谐共生的诗意化情境,让学校成为师生发展的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陈瑞生,陈玉琨.论学校精神的凝炼——兼对部分学校个案的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2]于伟,王澍,杨进.困境与突破:中国学校教育精神的现代性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杨建朝.育“人”: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特质与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4]薛晓阳.知识类型与教育形态:“大道之知”的古典教育及其精神遗产[J].高等教育研究,2017(4).

[5]赵敏,蔺海沣.校本教研共同体构建:从“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研究,2016(12).

[6]范涌峰,宋乃庆.学校特色发展:内涵、价值及观测要点[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

[7]杨九俊.学校特色建设:“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J].教育研究,2013(10).

[8]杨明宏.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教育管理人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的探索
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