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角度 彰显特质

2018-03-06 18:00康剑嵘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光波花青素例子

康剑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技作品,自了表以来,曾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其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袭着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科技作品当成一般说明文来阅读和教学的习惯。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总是将它肢解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几个板块。翻阅与之相关的教辅用书、教学设计等资料,本文的教学目标大多设定为“了解花红的原因,理解本文阐明的事理;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等几个部分,硬生生的将这篇花儿一般绚丽夺目、摇曳多姿的科技作品模式化为“纯粹”的干巴巴的说明文来解读了。

那么,换个角度,从作者写作这篇科技作品的意图、思路入手,回到作者的写作现场,探究科普作品本来的特质,重新解读这篇文章、重新设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教学,尝试一下“旧曲新唱”。

作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技作品,其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一句话,必须保证作品的科学性。作为科普作家,作者在行文时,一定力求让作品的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体现科学精神。我们在教学时,通过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用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来贯通整个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作为说明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一般知识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体悟作为科技作品所散发出的浓浓的科学精神。

一、精心选材,严谨求真

要說清花儿颜色形成的原因可繁可简,可多可少,贾祖璋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巧妙地删繁就简,取主去次,在严格的科学事实面前,实事求是,形象地诠释了科学研究的求真精神。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顺着作者的视线,提纲挈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弄清楚作者对材料的精心选择。

作者在解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五个方面原因时,选材基本是由普遍到个别、由一般到特殊。如在用生理需要来解释花色成因时,作者通过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了一个演绎推理过程:

大前提: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的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

小前提: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较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结论:花因此呈现了各种颜色。

其它几个部分,我们也都可以看到作者类似的举例的严谨,以及严密的说明过程。

作者从人工选择角度解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则是先举出个别或特殊的例子,再概括出共同的特点或本质,其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如果作者只举一个例子,这就是“孤例”了,可能是偏颇的。事例要有效,就既要有普遍的代表性、要有广泛的涵盖面,同时又要很鲜明突出。正因为如此,作者在事例的选用上费了好一番心力。第一个例子说的是,牡丹花在北宋中叶,仅仅用了几十年的工夫,就培育了“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多种多样的色彩。这个例子就佐证了后文中“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的结论。接着举了第二个例子,如果第二个例子还是中国古代的,就没有多大涵盖面,可能给读者一种印象,这种情况只是在中国古代出现过。所以第二个例子举的是墨西哥的大丽花,“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8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句中“仅”和“却”强调了大丽花栽培的时间之短,见效之快。以上这两个例子,作者感觉还不具代表性,涵盖面还不够,因为上面的例子说的是不同颜色的,那同一种颜色深浅不同又如何呢?于是,作者举了虞美人的例子。“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专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质。”一个“便”字,更突出了时间之短,说明了人工选择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这三个例子的精彩之处在于:时间上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地点上有中国的、有外国的,色彩上有颜色不同的、有同一颜色但深浅不一的,涵盖面广、代表性强。三个例子的运用,可以看出作者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时的苦心孤诣和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

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作者如此选材,一方面是说明内容的需要,让说明更有说服力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章的结构不至于单调而富有变化。作者在选择材料过程中的匠心由此也可见一斑。

二、一线贯通,不断求索

花朵呈现各种颜色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具体而易懂,作者在行文时一定破费思量。

纵观全文,作者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又以此引起每一层的说明,一线贯通,按照总—分—总的方式巧妙安排材料,不仅层次清晰,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反复的“为什么”的追问中,作者从六个方面(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一层一层地进行了科学解释,逻辑环环紧扣,内容逐层递进,揭示的规律也逐步深刻。说明六个方面的原因,又巧妙地安排先后顺序: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是横向的说明顺序,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纵向的说明顺序。这就好像砂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水就越清。作者不断追问、反复追问的行文思路,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问题刨根究底的持续探索精神。科学解释,尤其是事理说明必须全面的、系统的,不允许有遗漏,如果没有这样不断追问的持续探索精神,就可能失之偏颇、失之严谨,就不可能有严密的科学性。

从局部看,文章开头从赞颂花朵的红色起笔,咏叹红紫烂漫的春天,于赏心悦目之际,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疑问,引出文章的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本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读者耳熟能详,旋律深入人心,从形象的描述到抽象的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解释,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样的落笔非常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同样的,在后面从六个方面介绍花色形成的原因时,先介绍花朵呈现红紫斑斓的物质基础——花青素,再深入到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从反射的光波的长短说明色彩的差异;又从反射的光波长短的不同探究含热量的多少,深入说明植物生理方面的原因;进而分析绿色向长波和短波两端渐次排列的特点,从进化论的观点加以说明;由此转入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分析;最后说明人工选择的功绩。这样写,既全面揭示了花朵呈现红色的各项因素,又区分了它们的差异,明确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此的科学布局,可以看出作者安排处理内部层次的匠心。

三、咬文嚼字,全力求实

作者写作科技作品时一般都力求语言的准确生动。我们知道,科学精神中的求实精神就是要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科技作品语言的准确性,就是这一精神对写作的基本要求,这也是由科学思维的客观性、缜密性决定的。比如,“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一句中的“经常”和“只”,这两个词分别从时间和范围两个角度强调了“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一“习性”的“特殊”,这段话中如果删掉“经常”,最本质的不是影响语言的准确性,而是与客观事实不符,有违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作者对文章的反复修改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本文收入教材后,作者对原文的词句做了一些修改。如其中有一句,原文是“当它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后来修改为“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我们知道,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酸碱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可见花青素是水溶性色素,不具有酸碱性,具有酸碱性的是细胞液,所以,原句的说明是不准确的,而且原句“它”指代不明,可能被理解为“花青素”,改句明确为“细胞液”,突出了花青素在细胞液中变色的根本原因,修改后说明对象更明确,说明语言更准确,结论呈现更科学。再如,第6段里的五个“热效应”原来用的是“热量”一词,也是收入教材后修改过的。这样咬文嚼字的修改充分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求真精神。从语言的角度反映出的这种求真精神,在贾祖璋先生的科技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现在知道的”一词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已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可能就不止13种了;再如:“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较小,说明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作者的这种字斟句酌、咬文嚼字,从表层看是为了语言的准确性,从更深层次来探究则是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

综上分析,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所谓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式,转换认识角度,对文本进行探微寻幽,就会有别样的发现。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光波花青素例子
不同处理对刺葡萄愈伤组织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花青素在饲料上的应用探析
健康Q&A 花青素Q&A
哇,变色啦!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纳米材料应用浅析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