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于训育中生成

2018-03-06 00:21徐晓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本专题问题探讨当堂

徐晓岚

本专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模块的第二专题,主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方式为“问题探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本专题重点指向“人与自我”的关系,从求学问道的意义到自我修养的途径阐述了修身立德、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重要性,“立人”,打下“精神的底子”,是本专题内涵的核心。

这堂课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通过学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吗?文中的“学”与“思”关系如何?荀子为什么劝勉人们学习?这些问题探讨在课堂训育中生成。

训育是传统教学的基本方法,“训练为主线”也是钱梦龙先生主要教学思想之一,文言教学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训育作用尤为明显。然而“问题探讨”要在训育中生成,首先还要有恰当的目标设计。

一、目标设计

本课的目标设计,基本实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教学落点选在语文结合点上,由语入文以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如释题旨“劝”。现代汉语中的“劝”往往有阻断某人做某事的意味,而古汉语中却是推动某人做某事。辨清古今意义的不同,表面上是解决的语言问题,实际勾连着“劝”推动的方法与劝勉的目的,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三为一,对于一课时的教学操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凝炼性。而“劝”什么、怎样“劝”为什么“劝”贯穿全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穿透性。再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由“生”的读音入,巩固的是通假字的知识;翻译该句,筛选与“生非异”及“善假于物”相对应的情状,把握的是比喻论证中本体喻体间的关系以及论证过程中周密照应的逻辑联系,解决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自身没有变化”,凭借外物,原来不具备的能力却能够超常发挥,“学习的作用”在课堂中自然生成。

二、训育演练

这堂课最主要的训育是诵读指导。课堂上有单句诵读,句群诵读,段落诵读,全文诵读,还有当堂背诵。有个人诵读,有全体诵读;有齐读,也有自由诵读。诵读是文言教学传统的方法与手段。本课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诵读技能指导。“学/不可以已”,教师领诵,先是单个学生读,再由全体学生齐读,在诵读停顿指导中引领学生发现与理解句子内部的意群联系,故而观点所蕴含的两层意思“要学习”、“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皆在诵读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发现。这里的技能训育,重在启发引领,让学生在诵读演练中发现问题,理解文意,从而最终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此的训育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由于《劝学》一文是《必修一》中第一篇古文,当堂学习、当堂巩固也很重要。学生理解了文意、当堂背诵记住了,则可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训育扎扎实实地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比较研究也是本课训育的重要内容。学习过程中,有比喻论证的方法比较,有荀子的学思关系与孔子的学思关系比较,有荀子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关系的研究。比较的过程,是变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在学程中求同归纳,求异探因,学生发现了大家思維的严密性、论述角度的新颖性,也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劝勉人们修身立德自我修养,如此的发现是有创新意义的。学生在训育演练的过程中开启了思维,积累了方法,为今后独立自主的学习准备了能力。

上述训育,教师旨在帮助学生发现,故而不越俎代庖。学生在学程中学成,教师的教程服务于学程,“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于此可见。

三、发现生成

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自己轻学生”“重讲授轻训练”“重结论轻过程”,学生难以发现问题,也谈不上什么自我生成。“问题探讨”首先要发现问题,质疑探究。

在学思的关系方面,课文的第二小节“学”——“善假于物”指的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与此相对,“思”则是直接经验地获取,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同,发现是在比较研究中生成的。学习的意义是在诵读中体悟的。

关于“学习后的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吗?”问题,学生在探讨问时还形成了思想的交锋。学习了的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因为本性未变。但你不是你、我不是我。“青”相对于“蓝”纯度提高了,“冰”相对于“水”冰度提高了,学习后的我,是提升发展了的我,是优化了品格的我,是不复回复的我。

总之,课堂生成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启发的,不引导无以生成。设计什么,生成什么;训育什么,自然也生成什么:教师有所作为,才当得起“平等中的首席”。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专题问题探讨当堂
小学数学当堂训练的设计策略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千亿房企的生存之道
不怕死的留下
浅谈当堂反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集中梳理重难点,“新陈代谢”不复杂
Y/d11联接组别变压器高压侧AC相接反问题探讨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问题探讨
预测大型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