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摒弃“浮躁”回归“专一”

2018-03-06 00:32贺秀萍杨克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精神情感语言

贺秀萍 杨克明

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这样几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想借用这句名言概括时下中学的现状。个人认为,语文教学目前走向了一种偏执化的教学状态,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说1990年以来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候和构成形势有了一种社会新层面,那么当下高中语文却走向了一种令人忧虑的层面。

一、从高考的价值趋向来看,语文教学走向单一化

公共话语极度膨胀,私人言语极度萎缩,表现在:

1.我们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几亿学生读着大体一样的文章,放眼世界人类文化,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但是选来选去,都集中到那有限的一些文章上,就我所在的宁夏,高中选用人教版和语文版,但篇目都大同小异,然后用同一的方式去统一全国几亿学生的大脑。

2.对所有文章的阐释几近完全一致,全国众多的教师,对教材的阐释相当一致,大家说同一句话,使用同样的答案,致使全国的学生异口同声,大家都运用同样的思维。

3.说话写文章也惊人的相似,大家的感受相同,举实例相同,写梅花、松树、竹子等绝大多数都是一样的精神品质。我这里并不是说这样的话语不好,只是让人感到个性化语言的缺失,以及个人真实精神体验的异口同声。正如韩军老师所讲,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泯灭了自我,泯灭了精神,越来越“伪圣”起来,虚假起来。

尽管新课程改革中规定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列为课程目标,即所谓三维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将它们统整起来。但是在真正教学活动中,考纲成为我们教学的要领,全国卷、课标卷成为我们授课目标的引领,没有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进教育目标中去。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扭转、匡正过去比较单一的、过于重视知识传递的课程功能观。

新课标中在情感价值观方面,要求使学生产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好奇,以及要求通过特定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培养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合作分享等。但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技术性”知识的巩固,让学生成为做高考题的“能手”,而丢弃了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从教师的价值趋向来看,语文教学使老师患上“贫血症”

正如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郎伟教授所言,功利主义渗透国家的各个领域,所以大部分教师的价值趋向就在于实用,在大部分教师看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学校的评价尺度,也是将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最重要的依据。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所努力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只注重应用能力,而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艺术。

大部分教师教学上表现为重分析、轻感悟,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典范性、规律性,运用技术化的理科方式,解剖语文学习,而忽视了语文,我们通过“语言抓手”语言媒介误解了语文教育其实也是精神教育。韩军老师强调语文教育我们应该向着精神着意,向语言着力,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必然得益于能力。

高考让大部分教师特别偏执于语言学知识,偏执于对文学作品的机械化的解构与重构,偏执于细碎、条理清晰、准确、惟一,这样我们就把语文课上成数理化,让学生在枯躁中感受着语文“魅力”。我们说语言文字训练无疑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但不能因此把语文课定位到了唯高考是从的地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能表现语言的价值和语言的真谛,让温情、雅致的文学语言,让我们的精神领域不再因浮躁而损失,以此疗救我们精神上的贫血症。

三、从学生的价值趋向来看,语文教育不再是涵养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尽量多的人和物进入童年期的精神生活,造成少年教育困难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童年时期的情感—道德财富丧失了,而童年时期的情感—美感领域往往比较狭小而又贫乏,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儿童们和少年们做的许多事情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内心,而尽在意识表面上爬行”。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应该关注学生心灵与精神的成长,而做到这些唯有让学生学会阅读。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然而面对高考,面对升学,学生根本不领老师的情,在他们看来这是浪费时间,当然这也与我们有些老师的学养有关,但现实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确实很难投入阅读中去,一方面学生负担重,另一方面是大众通俗文化潮流的消解,商业文化的社会氛围,充塞着语文教育的外部环境,在不知不觉中,经典文化蕴含的价值被时下的物质文化、商业文化慢慢销蚀,改写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而正是在这樣的文化氛围中,浮躁吞噬了道德成长所需要的那种心平气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教育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快乐独处的宁静,自由支配学习方式的从容,学习成功的愉悦等,甚至在学习过程出现了冷漠、倦怠、无助、焦虑等负性情感。学生的精神家园出现了对实用主义的渴求,只是一味追逐成绩的比拼,而精神上却越来越萎靡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不对此保持高度的警觉。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宁夏大学郎伟教授谈及199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精神气候和文化形成分析的感悟之下,我才提出当下中学生需摒弃“浮躁”归回“专一”,也正如郎伟教授所言,教育就是生命的高雅。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借当下所在中学的现状,以抒写自己对中学教育的一种关注与思考,希望自己就如魏书生先生所讲,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希望自己能象韩军老师那样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向他那样,像护卫母亲和生命一样,护卫汉语文教育这块人文净土。

★作者通联:宁夏同心县实验学校;宁夏同心县豫海回民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情感语言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情感
拿出精神
台上
我有我语言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