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能量场及其构建

2018-03-06 17:15高鑫尧新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场域能量师生

高鑫尧+新瑜

摘 要课堂教学的能量场是依托课堂而形成的教学信息覆盖的场域,内中主体与客体间相互交融,在能量场的影响下共生共长,对于和谐高效课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师生的生命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构建课堂教学能量场应从场域、场主体、场过程出发,创设生成、开放性的课堂情境;坚持以生为本,师生共融共生;形成共同能量体场。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能量场 教师 学生

一、课堂教学能量场概述

能量场的概念最先见于物理学领域,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如同物理学中电场、磁场一般带有空间感、时空感等特征。由于能量场具有提供动能、传递信息等作用,它便被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学者福克斯和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一书中,首次将物理学的‘能量场概念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并赋予其独特的学科内涵——公共能量场。”[1]行政领域中公共能量场的建构基于行政自身的公共性而指向场域内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在教育语境中,课堂作为与公共行政领域相似的空间性概念,其公共性、开放性所形成的课堂氛围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势能并驱使师生间知识、信息等的积极传递,如同教师和学生这种“电粒子”处于“电磁场”之中,包含“电粒子”在内和场内发生的活动内容及过程均受“磁场”影响,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的能量场以教学场内活动为前提,依附于课堂这一时空之上的教学信息覆盖,包含物质、信息等内容在内的能量场域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它是“一切教学存在能量运作的基本方式,教学的运行、控制、稳定与秩序的差异来源于教学场运作过程中进行着的各种转换”[2]。教师与学生两者共同成长的场域——课堂教学肩负着知识内容的传授、思维话语体系的建立、人格的培养等重任,要使教学场达到感化作用的双向型场域,必须对其轉而化之,借助教学中蕴含着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师生的共同成长、生命的自觉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生成作用,使教学场成为师生共同成长不可或缺的能量场。

纵观教学场的发展,其“经历了不同形态的演进:从前现代社会的自然性教学场、现代社会的工具性教学场到当下的反思性教学场”[2]。不同形态样式的教学场孕育于时代发展之中,与时代特征相吻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历史形态下的教学场并非一无是处,是对于如今的我们有着诸多借鉴意义的优势存在,如自然性教学场的和谐、自由、共处,工具性教学场的精确把握、预设生成以及反思性教学场的理解、对话等。但总的说来,优势与劣势共存一体,故从历史时期教学场的优势出发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的能量场,使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成为主动、自主、自发、自觉的影响人生命成长的生活域,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引擎。

二、课堂教学能量场构建的必要性

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构建课堂教学能量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有着重要作用。当前课堂教学所处的环境以及存在的问题,不仅会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会阻碍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制约着教育整体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构建课堂教学的能量场,以此协调和处理课堂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对课堂整体、学生发展、师生共同发展等方面而言都十分必要。

1.高效和谐课堂的必然要求

高效和谐的课堂“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既可作静态的描述,也可作动态生成的刻画”[3]。强调结果的同时也注重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式教授学生知识,学生运用习得的知识内容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课堂的有序进行、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过程影响着学生对于结果的反馈和教师反思的效果。过程的发展与结果的产生作为高效和谐课堂整体中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师生间凝聚力的生成、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不仅意味着教学效率高,而且教师与学生处于宽松愉快且具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课堂教学能量场的搭建,能量场域中学生的主体角色在教师组织者的引导下相互促进,教师的“导游”角色带领学生以“游客”的身份领略课堂教学的魅力,感受课堂教学的能量场氛围,体悟其中艺术美之所在。这种作用的凸显与高效和谐课堂的要求不谋而合,它能够创生出平等、宽容、欢乐的情境氛围,教师与学生置身其中不只是各司其职、各有所获,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2.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学生的全面发展契合了当今时代的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吻合,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而且是体力的增加、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的智能、体能、技能、机能的整体性、全面性的统一;不仅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是其他领域如学生人格的养成、素质的提高、师生关系的培养、良好同伴关系形成等的整合。换言之,即身体和心理、物质与精神、内在与外在的全面升华。其间的相互联合、整体统一正是课堂教学能量场作用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内在意蕴。但是,在未形成课堂教学的能量场之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单一性局面,教师着重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师生间互动的建设和关涉学生学习知识以外的发展,这便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不完整性和教学异化的后果。此时课堂教学能量场的建构便呼之欲出。能量场域中教师不仅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身肩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学生的全面发展急需营造宽容、和谐的氛围,使得课堂教学能量场的效用得到凸显。

3.师生共同成长的殷切需要

课堂教学是关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体间的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教师和学生并非单个的独立个体,他们各自的活动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在课堂教学能量场的影响下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生共长。课堂中的教师“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4]。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完成自己本职内工作的同时也是自我生命价值的诠释。以往教师多扮演“权威”“法官”等角色,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难以与学生“打成一片”,相互间产生一定的隔阂,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教师必须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做朋友,相互间平等交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下主动、自主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师生共同体,相助成长。浸润于能量场域内的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彼此间互通有无,相互影响,促进各自目标的实现,进而形成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因此,师生共同成长需要课堂教学能量场的构建。endprint

三、构建课堂教学能量场的策略

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和关键领域,其中所形成的氛围、所进行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恒久性影响,这不仅仅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知识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更因为它是学生人格素养的提高、课堂生态体系构建的首要通道。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如效率低下、师生关系紧张等异化现象,意味着我们必须构建课堂教学的能量场,从而回归课堂教学本质。因此着眼于能量场内部构成要素,即场域、场主体、场过程三个维度,从课堂教学内部层面出发,构建课堂教学的能量场。

1.场域——创设生动、开放性的课堂情境

能量场中场域的空间概念——课堂充当着重要角色,在课堂这个场域中存在着场内主体被吸引、被改变的关键活动。传统课堂被教师视为“自留地”,体现为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课堂教学的自我以及单一乏味的课堂气氛,看似教师牢牢掌握课堂的控制权,实际上课堂成为一种封闭的、呆板的训练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深受课堂呆板、乏味、缺少活力的影响而不再具有创造性,学生的天性遭到抹杀。致力于革除课堂教学的弊端需要创设开放、生动性的课堂情境,发挥情境的激励、鼓舞作用,挖掘教师和学生在情境课堂中的自我需要,引导其寻找内在价值。生动性、开放性情境的创设首先在于塑造具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一方面有助于缓和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和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如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幽默的语言教学、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机智解围等。其次扩展空间,采用多维度、多层次开放的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相结合的方式。“开放的情境让课堂与思维的源泉、语言的源泉相通,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5]情境的开放性不仅是课堂空间的开放,而且是内容体系、思维话语方式的开放,领域、空间的打开与扩充贯穿于课堂空间、思维、语言三者之间,产生蝴蝶效应。结合问题情境的逐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自身的求知欲,进而产生学习需要,起到步步为营的效果。只有这样,课堂情境的效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能量场作用才能得以显现。

2.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师生共融共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独特的、发展中的人,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而课堂教学又是满足学生需求、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生命成长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其生命历程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所以,课堂教学的能量场构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学生主体出发,围绕学生需求而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满足的过程,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前三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可以通过外部的给予和他者的教授得到满足,后两种需要是成长性需要,必须通过内部因素主动生發才能得以实现。课堂教学能量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学生知识的获得、安全感的提升、归属感的实现等都能在能量场中达成,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满足其求知欲,能量场形成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当然,学生若想获得他者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便需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内化提升自己。无论是外部的缺失性需要还是内部的成长性需要,都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师生共融共生,才能更好地构建课堂教学的能量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场内占据主体角色,能量场内的制度安排、教学活动等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围绕学生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满足其不同方面的需求,如此,学生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自身生命成长受到重视,教师也会相应得到发展,同时突显出课堂教学的能量场的作用。

3.场过程——形成共同能量体场

教学目标的实现代表着课堂机制的良好运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育的撑持,教育强调所有学生的身心在场,不仅要保证他们的身在场,更要吸引他们的心在场,学生的身在场可以经由外部的命令、强制实施来完成,而若想使学生的心在场,教师就必须增强教学的独特性、新颖性、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实现留住学生的心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学生的身心同时达到在场状态,并与教师形成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建构课堂教学能量场。而要实现这个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促使两者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沟通交流,进而形成共同体。相互倾听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教师倾听学生,更包括学生倾听教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同时教师允许学生对于所提问题有不同答案,聆听他们对问题的不同思考。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是教学的基础,这种教学展开虽然会产生离题、停顿、磕磕绊绊,甚至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但能够确保学生互相支持、互相合作,扩散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引导学生步入互相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之中。不过“学校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都是因为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信任造成的”[6]。倾听关系的建立、合作探究方式的实现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只有彼此间建立互信,才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课堂教学的能量场也会更加丰满。

参考文献

[1] 韩艺.公共能量场的理论阙失及其补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 吴小鸥.教学场的形态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3] 明庆华.程斯辉论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4]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5]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

[6] 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宁静的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高鑫(1993-),男,河南信阳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尧新瑜(1960-),男,江西临川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场域能量师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能量之源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