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2018-03-07 11:13李树茂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汉语言古籍文学作品

李树茂

(山西省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 036000)

语言,是人类最基础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共识。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哲学。语言艺术褒贬接纳,流言、美言、忠言、隐言、谗言等等。在商场上,人们利用语言所向披靡;在情场中,人们利用语言心想事成。可见语言的魅力之大,效用之高。汉语言文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主要学科,应有效培养学生构造语言意境及应用的能力。

1 语言构造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1]”语言、音乐、绘画等均能营造意境。如“山水画意境”,即通过山川等景观来体现自然意境;如音乐,能够给人以情感之共鸣等等,均是意境的直接体现。

在众多意境中,语言所构造的意境最广阔,也最直接。如“古诗”。“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2],仅八个字便成功营造出孤月、单人、寂静之画面,将诗人的孤独、忧愁体现的淋漓尽致;如“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公文文体,诸葛亮所写《出师表》便是其经典。出师表通篇都是诸葛亮教导后主刘禅的内容,似无关意境。但当表中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出,瞬间便给人以死而后已之忠、依依不舍之情;如“史书”。《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3]。短短十六字,便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感,昭示着汉朝之强大。

上述之例皆为文言文,但实际上语言所能构造的意境远不止此,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言文中。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成功培养学生语用语言构造意境的能力,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所面临的课题。

2 语言的具体应用

语言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便较为常见。

(1)人际交往。

无论古今,人际关系都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与工作。在东方哲学中,关系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则是最为稀缺的商业资源。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人际关系之重要。人际交往则是建立人际关系、维持人际关系并强人际关系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语言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在其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了直接体现。谨言慎语者,往往不会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会破坏已有的人际关系;满腹经纶者,往往语出有史、引经据典,在人际交往中较易折服他人;心思缜密者,往往沉默如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人际交往中较易受到他人重视;心术不正者,语似锋芒,言如利刃,或挖苦,或嘲笑,或挑拨,在人际交往中最不受他人待见[4]。

上述之例无不体现着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文学理解。

文学作品常能引人以深思,教人以成长。通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故事,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甚至是变化自己。语言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若缺乏足够的语言功底,必然无法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若缺乏语言公敌,是否会将其理解成支持婚外恋如此武断?只有具备语言能力,才能读懂其中的精髓,如何他们真的深爱彼此呢?如果他们是迫不得已呢?如果……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缺乏语言能力的读者读完之后是否会一蹶不振?是否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不得而知。但具有语言能力的读者,读完后思索的必定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这两种极端之选,完全取决于人的语言能力。

(3)阅读古籍。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唯有中国不被称为“古中国”,原因在于除了中国之外,其他文明古国的文明早已消逝于历史长河,唯有中国的文明从古至今从未断过传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古籍。古籍承载了中国历史先辈的文化、思想,如道家《道德经》、《庄子》,儒家《诗经》,兵家《孙子兵法》等等[5]。这些古籍至今都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具有较高价值。这些古籍内容均为文言文,其中有很多字虽然读音、字形与如今相同,但字义却天差地别。缺乏语言能力的人必然无法正确理解古籍的内容,体会到古籍对个人带来的影响,最常出现的现象便是对古籍内容一头雾水,进而放弃阅读。而具备语言能力的人,其能够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变迁,继承古代先贤的智慧,获取古代智者的成果。

3 提升学生语言意境及应用能力的手段与途径

前文对语言构造意境与语言应用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科目,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1)朗读、背诵。

朗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能够接触到较多的文学作品,也能提升其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背诵,则能够将内容牢记于心。在人际交往中,经常朗读、背诵的人能够成功“捕获”他人的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便在于由经常朗读、背诵而带来的文学修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训练。如可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某一经典段落进行朗读与背诵,也可选择篇幅相对较短的古诗文进行朗读与背诵。前者能够使学生经常接触文学作品,提升文学气息、艺术修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后者则能够提升学生的气度、胸襟以及词汇掌握。

(2)多读、多看。

前文提及,缺乏语言能力的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时较易出现偏差,无法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对于这一现象,很多教师甚至不敢让学生读太多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颇难理解的国外经典。但在笔者看来,堵不如疏。与其不让学生读太多文学作品,抑制其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多看。至于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到作品的内涵,则可通过其他方法解决。如每学期规定学生阅读几本书籍,并对这些书籍做读书笔记与读后感,通过读书笔记与读后感来找出理解有误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必能有效提升。

(3)网络、微课。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改变,教育同样不例外。互联网所有内容贯穿古今中外,对研究古籍有着极大帮助。首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阅古籍中出现的生僻字,如《道德经》中便有较多此类生僻字,连输入法都无法将其写出;其次,教师可利用网络制作教学课件,如微课。微课,即“微小的课程”,通过互联网软件将图片、视频、音乐剪辑成整体,微课时间一般在4~6min之间,最长者也不超过10min。例如针对《孙子兵法》制作的微课。《孙子兵法》对地形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 “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单凭古籍内容,无法得知此六种地形的具体样貌,而通过微课中的图片、视频以及音频讲解,学生便能清楚分辨。

4 结语

语言应用与意境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与应用的培养是学科的重点所在。本文主要就语言意境的构造及其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建议措施,旨在为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1]薛文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探微[M].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2.

[2]胡志杰.语言的意境[J].读写算:教研版,2014(6).

[3]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2):144.

猜你喜欢
汉语言古籍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我是古籍修复师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