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地区民居建筑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2018-03-07 11:56叶丽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八角楼角楼围屋

叶丽青

(龙川县隆师中学,广东河源 517300)

1 河源地区民居建筑的核心结构

客家民居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其核心的结构是源于我国最简单的建筑形式——门堂屋,其主要建筑元素为中轴线上的大门和厅堂,门堂屋是建造各种客家民居的细胞。

2 河源地区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

客家民居建筑建筑类型丰富,一脉来自江西,以方围接围村为主;一脉来自梅州,以围龙屋为主。其中,方围包括四角楼、八角楼、府第式方围等;围龙屋包括老式围龙屋和枕式围龙屋。

2.1 四角楼

四角楼顾名思义就是房屋的四个角都建有一个角楼,一共四个角楼,所以人们称其为四角楼。四角楼是中轴线对称建筑,它的中轴部分为堂,以三堂居多,左右横屋与上堂外墙连成围,一般来说四个角楼都比横屋、堂屋高出一两层。正面中间堂屋设有大门,左右两侧横屋开有小门,门前有禾坪,禾坪的前面有半月形池塘。这种四角楼的建筑样式比较接近梅州那边的四角楼。河源的这类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康禾镇仙坑四角楼。还有一些四角楼则形式多样,内有堂屋、杠屋和其他形式的建筑屋式,一般没有禾坪和池塘;也有些四角楼中间不设堂屋,而是形成“回”字形的大空间,即四周杠屋环列,以利于防卫,如和平县上坪镇谢氏下围。

河源著名的四角楼建筑群在和平县林寨,在林寨下镇村和兴井村不足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至今仍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林寨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凭借浰江水运,成为粤北、赣南地区货物流转地,富甲一方,富足起来的林寨人建起了一座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风格多样的四角楼,这些四角楼群和其他客家民居一样,非常大气,占地面积多为数百上千平方米,有永贞第、薰南楼、福谦楼、中宪第、朝议第等。

2.2 八角楼

在康禾镇仙坑古村有一座八角楼,八角楼是一座“回”字形的方形建筑,是四栋四杠布局,分上下左右四杠,每杠连接点上建有碉楼,有四座碉楼,与外墙的四座碉楼分错而立,共有八座碉楼,这也是它被称为“八角楼”的原因了。八角楼外墙有80多个枪眼,28个炮眼,形成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系统。八角楼的主体部分自西向东依次有庭院、下堂、中堂、上堂,厅堂与住房之间有走廊相通,既有私密性又保持了家族的紧密联系。

2.3 围龙屋

围龙屋在河源地区可以说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类型。围龙屋采用的是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一般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前有水塘,后有靠山,依山傍水,非常适合居住。围龙屋在水塘和主体建筑之间做了有用于打禾晒谷以及人们聚会聊天看星星的禾坪,屋内有厨房、厅堂、卧室、仓库、水井、厕所、猪圈、鸡窝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巨大堡垒。

从整体上看,把前面的水塘包括在内,呈椭圆形布局。典型的围龙屋包括核心部分、附属部分。围龙屋的核心部分是堂屋和横屋,堂屋是中轴线对称的方型建筑,一般为二堂屋、三堂屋,它的两侧加横屋,后部加半圆形或方形围屋,横屋与围屋相连,其一般为单层建筑形制。常见的围龙屋有“三栋二横一围”、“三栋四横二围”。围龙屋的横屋数量和围屋数量根据家族人口多少和围龙屋所处的地形特征等情况来决定,一般初建时只有二横屋一围龙,以后由于人口增多等原因而增加,围屋的数量由横屋的数量决定,横屋数量越多则围屋数量越多。围龙屋的附属部分是半圆形水塘、禾坪和风水林,它们均位于围龙屋之外,但又是构成围龙屋建筑的元素。

围龙屋又分为老式围龙屋和枕式围龙屋,老式围龙屋后半部是半月形围层,如东源县蓝口镇东村“石楼”;枕式围龙屋后半部是方形围层,形似枕头,如仙塘潘氏新围。

2.4 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合起来聚族而居,为了团结抵御求生存。围村主要分布在客家人与广府人或潮汕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如东源县苏家围、南园古村、林寨镇兴井村以及连平县谢氏永兴围等。

苏家围位于东源县义合镇,是河源最有名的客家围村。该围村没有建筑围墙,而是由东江和久社河形成一个半包围的村落,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这里有18座围屋,都是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建筑,这些民居大都坐北向南,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对称,前低后高主次秩序分明,布局合理规整。

以上几种民居类型是河源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它既有中原传统建筑文化,又灵活地与本地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条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灵活多变。

3 河源地区民居建筑的共同点

3.1 都具有防御功能

从方楼、围龙屋到围村,都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方楼的防御性强,四周都是几层高墙围住,一二层一般不设朝外窗子,或只开枪眼似的细长石窗,四周设枪眼,四角设炮楼。围龙屋也有一定的防御性,弧形或方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3.2 都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方楼和围龙屋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天地,里面有用于接纳阳光的天井;有提供水源的水井;有排污防臭的水沟;有联通整座建筑的巷道、走马廊,这里面就像一座自给自足的小城镇。

3.3 都具有对称性

方楼和围龙屋都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这种布局结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体现了客家人的严肃规整性。

3.4 都具有审美性

与同所有其他视觉造型艺术一样,建筑的美感也体现在外观造型,河源地区的民居建筑或方或圆,或者方圆结合的中轴线对称形式,体现出了秩序美。其次细节部分的屏风、窗台、梁柱、基座、檐柱等都有雕刻,大厅等其他公共场所画有壁画作为装饰,显得金碧辉煌,十分气派。还有民居建筑一般建在依山傍水处,前有半月池、稻田、乡村路;后有树林、竹林、山脉、丘陵等等,民居与自然景观相依相衬,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美丽的画卷。

3.5 都具有适应地形环境的特点

河源地区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方楼、围龙屋、围村等各种类型,之所以产生如此多的建筑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地形环境。如林寨四角楼非常高且坚固,就是为了防范匪乱、水灾;有的民居依山而建,或向高层发展就是为了节约耕地。

4 河源地区民居建筑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利用的意义

河源地区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它既秉承了赣南、闽西客家方围的传统属性,又明显体现了客家民居由方围到围龙屋的演变历程,开发民居建筑课程利用于美术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习更深入了解家乡,对传承当地文化有重大意义。

①结合本土美术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市民居建筑文化资源,传承本土文化,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②通过研究,建立美术教学中本土建筑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模式,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丰富课程资源。

③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市民居建筑文化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引起学生对本地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和关注,以增强其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宣传意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美,从而达到用本土文化育人的目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

[1]客家古邑民居吴招胜[J], 宋韵琪,谭元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客家古邑古村落[J],凌丽,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八角楼角楼围屋
八角楼的灯光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紫禁城角楼在600年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青春舞动《八角楼》
风雪望角楼
井冈山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客家围屋的保护探究
——以龙南县为例
《长江奉节夔门》《北京故宫角楼》
当代住宅区“围屋式”景观设计的应用
故宫的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