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专业“双域融合、三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07 15:16赵庆松王守庆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卡特彼勒场域校企

赵庆松, 王守庆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中国制造业从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代表工业4.0方向的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和国家战略,智能制造业急需大批综合素质高、技术技能过硬、能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而现有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不能适应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难以培养出技术技能拔尖人才。我院从利益相关者视角,依托山东省教改项目“与卡特彼勒山工共育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厂中校’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优化配置学校与企业资源,搭建满足“新”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出“双域融合、三层递进”的高职机电专业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名企引领、校企协同”技术技能拔尖人才育人理念

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角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涉及两个场域:高等职业院校所处的文化生产场域中的教育次场域和行业、企业所处的物质大生产场域。相关各方应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开展深度融合。从场域理论视角,在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不断补充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拔尖人才;而学校要不断推进改革,努力为企业发展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企业和学校在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方面形成共识,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场域。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培养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机电专业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按照场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念,以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产教融合中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动力机理,构建学校育人场域与企业生产场域的交集——职业教育场域,形成名企引领、校企协同培养拔尖人才的育人理念。

二、企业主导,校企精准定位机电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企业用人需求向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方向转变,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要求。针对这个问题,对卡特彼勒、潍柴动力等45家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调研,从企业技术大师成长的视角,以技能大师、技术经理等企业专家为主导,校企研讨制定了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生产和服务链上关键技术技能岗位急需的专业基础扎实、专长突出、能够解决技术难题、具有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相关企业的关键工作岗位,进行了工作序列分析,提取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最终确定了具有6项知识要求、5项能力要求、6项素质要求的拔尖人才培养规格。

6项知识要求:具有人文科学知识;具备计算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信息科学知识;具有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等前沿技术知识;具有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等前沿管理知识;具有黑带标准BBS(Black Belt Standard)、模拟工作环境SWE(Simulated Work Environment)等国际标准和创新体系知识;具有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

5项能力要求:具有非常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智能制造设备的运用与操作、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专业能力;具有社会适应、团结协作等社会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等方法能力;具有熟悉前沿技术等拓展能力。

6项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有国际化竞争意识;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意识。

三、构建“目标导向、产教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围绕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基于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融入卡特彼勒培训体系中黄带、绿带、黑带3个标准课程、工匠精神贯穿始终的“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技术技能拔尖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础能力课程+黄带标准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基础能力课程,引入整合CPS认知、暂停解决问题、推动标准化工作等黄带标准课程6门。

专业能力课程+绿带标准课程:在第二学年开设数控技术、机械CAD/CAM、电气控制与PLC、工业机器人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结构等专业课程,引入整合卡特彼勒GBS(绿带基础)、SWE等创新实践操作课程、精益六西格玛(LSS)等绿带标准课程10门。

技术技能拔尖课程+黑带标准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网络原理、云计算技术、智能制造综合实训等综合课程,校企共同开发卡特彼勒BBS基础、精益生产、VST快速改进项目、价值流转换项目等黑带标准课程14门。

四、创建“双域融合、三层递进”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学校育人场域与企业生产场域“双域融合”的职业教育场域,校企共同搭建卡特彼勒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组建机械技术专家刘宝新、卡特彼勒技术专家Tom Harroran等技术技能大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国际化师资团队。校企主导黄带和绿带标准能力的培养,企业主导黑带标准能力的培养,形成“三层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创建“双域融合、三层递进”高职机电专业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五、创新“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

依托卡特彼勒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其学习、研究、实践、创新等功能,校企协同开展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以真实生产、创新项目为载体,开展理实一体教学,在生产实践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培养拔尖人才。

六、创新“一平台、双主体、三原则、四保障”系统化育人体制机制

牵头组建山东省智能制造类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研究会,设置校企协同育人管理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一平台、双主体、三原则、四保障”的系统化育人体制机制。一平台是产教融合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平台,与世界500强卡特彼勒等企业共同搭建;双主体是学校与合作培育拔尖人才的企业;三原则是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产教互融;四保障是拔尖人才选拔淘汰机制、拔尖人才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和拔尖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服务机制。

七、推广与应用效果

(一)育人质量大幅提升,高端就业率全面提高

经过8年的研究与实践,培养的毕业生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2018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82%的毕业生就业于卡特彼勒、潍柴动力等世界名企,高出普通班毕业生54个百分点;一年后,43%的毕业生成为企业高端技能岗位技术骨干;三年后,18%的毕业生成为技术主管;五年后,4.6%的毕业生成为技术经理。

(二)带动学院整体教学改革,形成一大批物化成果

成果理念和培养模式在校内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25个专业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形成一大批物化成果: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13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等12项,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等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成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发展专业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主持和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3个,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10部;发表SCI、EI等论文82篇。

(三)广泛推广应用,起到较好引领示范作用

本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典型示范性,成果理念和培养模式被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等7所职业院校复制应用;被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全国200多所职业院校学习借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相关媒体,先后对本成果及相关内容进行报道100余篇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中国教育报《我光荣,我是一名劳动者——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内涵发展纪实》,重点介绍了我院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

猜你喜欢
卡特彼勒场域校企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福布斯》卡特彼勒营收下滑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北京之夜,卡特彼勒在行动